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的政治学属性研究

2020-05-03李林杰

青年与社会 2020年9期
关键词: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

摘 要: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必然存在性,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学者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中都肯定了人的本质属性是政治动物。此后,黑格尔在其客观唯心主义学说中也充分表达了人的自由要通过联合的共同体实现。马克思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批判的继承和发扬,进一步肯定了人的政治学属性,并创造性的指出,人的政治性是由历史发展决定的,其根源在于劳动的分工。文章主要针对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的政治学属性展开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政治学属性;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劳动分工

人是群居动物,在孤立状态下难以生存和繁衍,这决定了人类要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生产劳动。既然是群体合作,那么利益争端和现实矛盾就是必然存在的,这时国家制度和政治组织就随之产生了。在此过程中,劳动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途径,也是人类参与政治生活,推动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要想了解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政治学属性的研究,就必须究其根源,对“人的政治性”研究进程进行探讨。要想了解人的政治属性,首先要将其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区分开来。人的自然属性,也就是人的生物属性,如进食、求偶、生育、取暖等。而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所特有的,如懂得遵纪守法,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制造和使用工具等。其中,人的政治性就属于人的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基础,后者又约束着前者,对前者具有指导意义。

一、“人的政治性”研究进程

中西方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阐述“人的政治性”时,都对人性提前进行了预设。人性的善与恶,往往成为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点,形成了不同的国家起源逻辑。

(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研究

赫赫有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普罗泰戈拉》中阐述了朴素的人具有的政治特性。原始人类在独居或散居的情况下易受野兽侵袭而有生命危险,因此为了更好的抵御野兽的攻击,人类选择了群居生活,通过团体的建立而使生存不受威胁。此后,政治活动开始在城邦社交中取得核心地位。这一观点在《理想国》中再次得到肯定,柏拉图指出,人不可能依靠自己独立的力量达到社会目的,自给自足的受限不仅体现在无法及时获得生存必备的物资支持,也难以满足精神世界的需要。他还将社会中的人分为三个等级:统治者、卫士和平民。每类人进行社会分工后各司其职,在政治框架中形成统治与被统治关系。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很多的政治观点与他的老师都存在很大分歧,但是在关于人天生具有政治性这一观点上,二人保持了一致性。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学》中介绍,人类是趋向于群居生活的动物,这是自然演化的必然结果。家庭的联合与生产生活的需要使群体范围不断扩张,形成“村坊”,再由“村坊”形成“城邦”。在此期间,治人与受治于人的关系一直存在,这是自然衍生的规则。在这里,城邦的组成部分的人,人也依附于城邦,人与城邦在内在价值观上保持高度一致,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是公民具有政治属性的逻辑节点。

(二)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研究

黑格尔对于人的政治性研究是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的,他认为人的绝对精神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即个体天生具有物质和精神追求,为了满足这一追求,个体需要形成整体。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就是个人通过劳动与所需的生存资料进行交换,进而实现个人生活的改善和社会财富的扩充。黑格尔反对将群众与政治孤立开来,没有群众就没有政治,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通过联合的共同体得以实现的。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阐述了人的政治属性。费尔巴哈认为,人与自然的联系是政治社会产生的基本前提,政治社会又对人的行为发挥约束作用。社会中的人不能孤立的存在,其必然要融入到一定的政治环境中,去适应随之产生的法律、规则以及制度,同时也会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干扰和影响,反过来去参与政治生活。但是,费尔巴哈过于强调道德意志对人的政治性的影响,不是从客观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政治学属性的解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以往学者们的观点和理论,并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重新解读了人的政治学属性,进一步诠释了人的本质 属性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在1858年发表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人不仅是群居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的动物,人的发展必须依赖政治团体,同时,人的政治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的思想进一步继承了柏拉图的某些观点,他认为,个体无法克服自然的阻碍而单独存在,既不能靠个人获取充足的食物,也不能抵御外来的侵害。因此,个体通过组建家庭的形式结束独立生存,随后又通过血缘关系的不断扩张形成庞大的宗族,最终形成氏族社会。不同的氏族社会有不同的规则,当这些规则之间发生冲突,就会通过战争或和解来解决,隨后走向公社时代。经过漫长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逐步复杂化,政治体系也在更新,到了十八世纪,个体与政治的关系已经显示出其外在的必然性。

众所周知,无论在什么时代,在哪个国家,人都必然要参与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以及文化生活等。很多人认为经济生活能满足人的根本需要,没有物质基础人不能生存,但是,经济生活属于人的生物本能,孤立的看待经济生活并不能代表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恩格斯表示,将“自然状态”下的人看作是人的真正状态实际上是一种“臆想”,吃饭、喝水、繁衍等行为固然是人类的基本机能,但这些机能若脱离其他社会活动并成为唯一目的,那么它就是动物的机能。人只有成为社会中的人,其本质才具有现实意义,即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必须要参与社会关系,参与文化和政治生活,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生产和交往是社会关系的两个方面,生产区别了人与动物,交往产生了利益关系调整,也产生了政治与文化。也就是说,人的政治生活是与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同步产生的,不存在明显的先后关系,人类也不可能进入只有经济生活而没有政治文化生活的社会。就目前的人类社会来看,政治生活大部分发生于社会交往中。人们的交往大部分是有目的性的自觉行为,极少存在毫无目的的自发行为,具体而言,人的交往是为了获取某些现实价值,这就使人与人之间形成利益关系。为了保障这些利益关系的顺利成交,既要设置秩序和规则,也要约束欲望的膨胀,继而产生了政治活动。个体若想在社会群体中正常的生活下去,就不得不遵守规则。然而,总会有少部分的特殊人群想要违逆或破坏规则,如有的小商贩会不按时缴纳税款,有的个体商户会根据供需哄抬物价等。但这种小范围的不和谐并不会对国家政治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很快就会被镇压。作为普通的公民,也许人们并不在意谁是国家首脑,甚至不会亲自去参与投票,但每个人都关系自己的收入是否上涨,待遇是否越来越好,而这些是由国家机关来决定的,国家机关对于政策的制定是取之于民的。因此公民看似表明上没有参与政治活动,实际上都在无形中进行了表态。即使是生活在乡野间的农民,自认为能够自给自足,也无法摆脱政治生活,也会受到乡规民约的限制。拿比较极端的例子来说,小说里的鲁滨逊生活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但是有了“星期五”这个朋友,人数的变化导致利益关系发生了变化,两人就不得不做出协调和适应,政治也就此产生了。因此,人的政治属性总是与社会属性相辅相成,只要是社会里的人,就一定具有政治属性。

马克思认为,是社会劳动的分工与合作决定了人的政治属性,人在生产劳动时产生必要的社会交往,这种交往促进了国家政治的产生。在这里,马克思创造性的提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进而不难推断,人无法脱离生产实践而独立存在,生产劳动产生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产生国家政治,任何一个自然人都必须依附于国家政治的框架下。马克思还指出,劳动是产生物质生产资料的途径,也是人的本质活动,在联系个体、社会、政治与国家中充当了媒介作用。人只有在劳动过程中,才能够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将其产生的个人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并在交互过程中形成社会关系。由于劳动不可避免要进行社交,那么经济领域的社交会在无形中向政治领域渗透,最终并入政治领域的范畴。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促进了社会大生产,也迫使人们对劳动进行分工与合作,国家由此产生。作为政治机构,早期的国家致力于调节群体对立,降低因矛盾斗争导致大规模死亡的可能性。这一观点在恩格斯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他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介绍,国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不是原来就有的。国家的扩张是社会经济扩张的表现,但是,由于人所拥有的资源和劳动能力存在差异,社会分裂是难以避免的,国家就成了调节社会问题的常态机构。因此,个人也就不得不将自身置于国家机器中。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人无疑具有政治属性,主要体现在对国家决策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国家权力和义务的执行是在人的实践中发生的。国家的任何决策与职能都要通过人来实现,同样,国家的行政、司法、立法等机构也必须由人来实现。马克思也对人的社会性质与私人性质进行了严格的界定,事实上,人在政治体系中的作用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人与国家机构、政治团体之间的互动不断的丰富着人的本质内涵。

早在十八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阶段性成果,古典经济学发展较为成熟。群众在商品贸易中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会促使私有化产权意识的产生,并有效的推进经济和政治改革,国家机构也会酌情为群众提供便利,但这种便利是有限的、有条件的,否则谋私之心就会膨胀,二者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千百年来,在阶级社会,平民并没有多少权利,甚至被当作奴隶,以及统治者改朝换代的工具,只有少部分的统治者才能算作政治的主体,群众是被管理和统治的工具。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提倡“以人为本”,追求人性解放。虽然人具有政治性是毫无争议的,但人成为政治主体却是逐渐实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在政治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确立。在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畅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消失,逐步进入到安定和谐的环境,人与人之间实现平等、友爱的关系,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实际上是马克思在其《共产主义宣言》中所畅想的社会形态,在此之前,人们会始终受阶级的制约和压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国家职能与个人密不可分,任何职能和责任都要通过个人来实现,也需要人来对国家的运行规则、权利范围、法律法规等进行规划和设计,最终在不同的阶级矛盾中形成不同的社会制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认识人的属性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突破,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的政治学属性进行了充分而全面的阐释。从人的进化历程来看,人的政治性是与生俱来的,人参与政治生活也是有必然性的,其根源在于社会分工导致的生产方式。个人的劳动产出是有限的,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最终形成政治职能,人的本质内涵也会受政治關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冯馨蔚,郑易平.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的政治学属性[J].学海,2019(04):142-146.

[2] 郭永波,周颖.科技文化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18(01):63-68.

[3] 刘卓然.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内涵及其重要性[J].山西青年,2019(18):95.

[4] 秦德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引入“形质渊源”研究[J].学术界,2019(09):5-12.

[5] 杨阳,郑义.马克思主义方法、政治学视角与现实关怀——徐大同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三重维度[J].政治思想史,2019,10(03):1-15.

[6] 石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著作选读"课程的团队化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3):26-27.

[7] 王清.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中国政治学会2018年年会综述[J].政治学研究,2019(02):117-119.

基金项目: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启动项目第201517号;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专项课题。

作者简介:李林杰(1974.11- ),男,土家族,湖南湘乡人,哲学博士、农学博士,博士后,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海洋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等。

猜你喜欢

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点的辩证思维理路研究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浅论人才的本质属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质属性及实地考量——基于浙江省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