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本科毕业生党建工作现状调查与对策探析
2020-05-03刘艳坤
摘 要:毕业生党建工作是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对毕业生党员的党性锤炼和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文章以重庆10所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为研究样本,围绕满足毕业生党员现实需要这一出发点,紧紧抓住就业这一毕业阶段的最重要需求,梳理了95后毕业生党员的需求与特点,考察了毕业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分析总结了主要问题,为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以及更有实效地开展毕业阶段大学生党建工作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毕业生党员;党建;就业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建设方面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根据新时代新要求,深化对党的建设规律性认识,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特别提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这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提供了一个立体“坐标系”和精准“定位仪”。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建工作指明了行动方向。“大学生党建是一项集教育、培养、发展、管理、实践、评估和建设的系统工程,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开放性、先进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应构建全程化、全覆盖、分层递进式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毕业生党建工作是大学生党建的收尾之作,也是最需要协同创新、整体联动的关键环节。毕业生党建工作力度的强与弱,科学化水平的高与低,不仅会对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高低形成重要影响,更会对毕业生党员的培养质量形成重要影响。毕业生党员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也是对大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的一种检验。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在服务引导中加强思想教育,把解决思想问题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明确要求“加强学生学业就业指导”。要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两者之间存在的彼此促进、协同发展、共建共享、相辅相成的关系。围绕就业抓党建,依托党建促就业。近年来随着“史上最难就业季”不断刷新纪录,根据教育部公布最新统计数据,2019年高校毕业生达到834万,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用人单位招聘条件越来越苛刻,即使是毕业生党员这个优秀群体也感受到了强大的就业压力。针对毕业生党员的党建工作必须要在了解毕业生党员需求与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课题组对重庆10所普通高校本科毕业年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为探索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的双赢模式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基本情况
研究方法,具体情况如下:
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与个案访谈法开展点面结合的研究。通过查阅大量大学生党建、大学生就业的相关研究资料,从大学生就业这个视角探寻提升大学生党建实效性的路径。分层选择重庆大学等10所在渝高校进行研究,发放调研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3%,做个案访谈10例,确保了研究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为重庆高校更有的放矢地开展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实践依据。
问卷主要通过一对一的形式发放与回收,数据资料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经检验,信度和效度都符合要求。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视域下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的需求与特点
当代大学生是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优秀青年群体,是未来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毕业生党员作为95后的一份子,具有同龄大学生的一般共性特征,如喜欢自由,更注重自己的内在真实,自主意识强烈。因成长于改革开放快速发展阶段,家庭经济条件摆脱了严峻的生存压力,个人发展危机取代了80后那种生存危机。不急于毕业,一生的目标是活出自己。作为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他们还具有党员青年学生独有的一些需求和特点。
(1)思想活跃,个性张扬。毕业生党员作为精英中的精英具有更积极的人格特征。数据显示,98.3%的党员都有过学生干部的经历。经过党组织的系统培养和实践锻炼,他们更习惯于关注国际国内大事,视野更广阔,政治立场鲜明又坚定,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敏锐活跃,对生活充满激情,更具包容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
(2)自我要求高,党性意识强。毕业生党员相对于普通毕业生在大四阶段,学校管理相对松散,在“大四皆空”、“空巢”[3]等情况下表现出更好的自我约束力。数据显示,38.8%的党员考取了研究生,34.2%的党員被机关企事业单位录用。无论是考研、就业还是创业等不同路径选择上都有更高的追求,更愿意全力以赴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毕业生党员相对于低年级党员有更强的党性意识,政治上更成熟,更有能力把握当前的形势与政策,政治鉴别力相对突出。数据显示,93%的党员在大四阶段仍能按时参加学校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85%的党员可以不断对标“四个合格”,强化党性。70%的党员能坚持向高校党组织汇报思想。
(3)先锋模范突出,示范引领意识强。毕业生党员作为毕业生中的先进分子,自觉认真履行党员誓言,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数据显示,毕业生党员中64%的人表示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和岗位做志愿服务,20%人的愿意参加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支援基层建设工作。在就业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为其他毕业生就业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乐意将自己在就业阶段的经验教训与对低年级同学分享,起到了良好的榜样力量的作用。
(4)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毕业生党员在大学期间一方面注意积极参加各种学生活动提升各方面能力,另一方面长期接受组织教育增长才干,在毕业阶段成为就业市场上特别受欢迎的群体。调查显示,64%的毕业生党员表示单位看重其党员身份,不受重视的仅占15%,还有21%的毕业生党员表示没有明显感受到单位对其党员身份的看重。他们的择业面相对于一般毕业生更加宽广,往往出现一个人掌握多个就业机会,由就业的卖方市场向买房市场转化的趋势。
(5)毕业生党员数量多,入党动机多元化。因为高校党员发展机制的问题,大一组织考察非常严格,且按照组织发展的培养要求,几乎没有学生可以入党,大二、大三只有非常优秀的同学才有机会入党。到大四会累积一批有强烈入党意愿的同学还没被发展,鉴于就业压力,高校基层党组织会存在突击发展毕业生入党的情况,这导致了毕业生党员数量增多。数据显示,高校学生党员中76%的是毕业生党员,每到毕业季都会出现党员数量锐减的情况。因入党动机不单纯,有些人是为了更好找工作选择入党,所以毕业生党员的质量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
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建工作现状
(一)对思想上产生彷徨的毕业生党员需强化教育引领
思想建党要摆在党的建设首要位置。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虽然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一定程度的接触了社会,但是到了毕业年级他们通过为期半年或者更长时间的毕业实习深入工作第一线,深度接触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在学校期间没有深入接触过的不良社会思潮和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不良社会现象。如历史虚无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给一些年轻毕业生党员造成了不良影响。如有的地方“四风”问题仍然存在,有的基层党组织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软弱涣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不突出;有的党员理想信念滑坡,得过且过,没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有的党员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对老百姓态度倨傲,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更有甚者以权压人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和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声誉,严重削弱了党的战斗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理想主义高昂的年轻毕业生党员从象牙塔步入社会之初缺乏对这些不良现象的辨识能力、解析能力和抵抗能力,要么迅速与不良现象同流合污,要么变得与社会对立愤世嫉俗。这个时候迫切需要高校基层党组织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敢于分析社会不良现象,善于与毕业生党员进行深入思想沟通交流,为年轻毕业生党员顺利过渡到社会人保驾护航。但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却因为种种原因在毕业生党员的思想建设上缺位,忽视了各种社会不良思潮和不良现象对年轻的毕业生党员的侵蚀作用。数据显示,93%的毕业生党员需要党组织能对其遇到的种种社会不良现象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二)对毕业生党员日常教育管理需进一步优化
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因毕业生的流动性,一直是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高校基层党组织虽然主观上认识到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毕业生党员的重要性并做出相应努力,但客观上实际效果却不太理想。数据显示,毕业生党员所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坚持“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通过多渠道的方式联系毕业生党员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其中利用网络(如微信、QQ、电邮等)联系的占53%,利用电话进行联系的占15%,定期要求毕业生党员回学校过组织生活的占32%。这说明尽管毕业年级党员分散在各地实习、找工作或者复习考研等但高校党组织仍然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而且其中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党员都被定期要求回学校参加组织生活。但是这种教育管理的实效性有待加强。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还是停留在“学文件、开大会”的常规教育方法阶段,没有结合毕业生党员接触社会、找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展党组织生活。调查显示只有35%的毕业生党员表示可以通过参与学校党组织的活动培养自己以后踏入社会的工作能力。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党员表示对党组织生活、会议缺乏主动性。这些数据都说明学校虽然花了大力气在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上但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进一步研究毕业生党员对党建教育管理不满意的原因,13%的人认为是教条化、程序化,61%的人认为与就业工作在时间上有冲突, 25%的人认为内容与社会实际结合不紧密、形式单一,其他原因占1%。毕业生党建工作只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结合毕业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创设多样化工作载体及有效途径,才能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渗透性和影响力,增强党组织内在生机与创新能力,提升毕业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三)对毕业生党员就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需积极回应精准发力
毕业生党员虽然是毕业生中的优秀份子,但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仍然会有部分学生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数据显示,毕业生党员认为就业困难影响因素排在前三位的是:机遇性未就业(89%)、结构性未就业(76%)和质量性未就业(68%)。机遇性未就业主要是由于现行的人才市场运作模式与毕业生求职模式之间的错位和当下高校就业管理体制容易导致毕业生党员在找工作时依赖性过高,对就业信息不敏感或者对就业局势把握不全面,待价而沽,错过招聘机会。结构性未就业主要是因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错位,导致毕业生供需双方结构不对称,毕业生党员所学专业不符合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要求,使得部分行业人才缺乏,部分行业人才过剩。质量性未就业则是由于毕业生党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导致的未就业。以上三种情况在毕业生党员中存在,在普通学生中表现更明显。高校基层党组织没有敏锐意识到毕业生党员在就业中遇到的这些困难正是我们毕业阶段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力点,通过研究毕业生党员身上表现出的典型问题,帮助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党员顺利就业,体现我们组织优势的同时可以用生动的成功就业事例示范引领普通毕业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蒙象飞,孙宇伟.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科学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0(08).
[2]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
[3] 李国.高校“散养”大四生面对“空巢”无作为[N].工人日报,2013-12-20.
基金项目:文章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点项目“重庆高校辅导员職业能力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SKG029;文章为重庆市高校辅导员择优资助计划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fdyzy2017003。
作者简介:刘艳坤,副教授,重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