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在彩云
——禄丰县异地开发扶贫村回访记

2020-05-01毕增堂彝族

金沙江文艺 2020年2期
关键词:彩云异地移民

毕增堂(彝族)

1998年,云南省实施异地开发扶贫项目,禄丰县借此东风,计划将生活在丧失生存条件地方的5000人贫困人口搬迁到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安置,使之异地脱贫致富。县委、县人民政府从农业、林业、土地、民委、扶贫等单位抽调人员,成立“禄丰县异地开发扶贫办公室”,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开展实施。

项目经过三年多的实施,来自丧失生存条件地方的1083人,汉、彝、苗族贫困人口,迁移到富庶的热坝彩云镇落户。分别组成新禧村、白杨新村、东兴村、团结村四个村小组。二十年过去了,那些远离故土的人们,生活得怎么样了?怀着缕缕的牵挂与期望,我决计回访一下当年亲自为之命名的四个异地开发扶贫村。

我首先要去的,是白杨新村,它隶属于彩云镇白杨村委会,紧挨着彩云镇人民政府,是当时全省“小集镇建设与异地开发扶贫相结合”的示范点。我记得很清楚,当时这个村有64户276人,来自全省506个贫困乡镇之一的黑井镇9个村委会38个自然村。白杨村委会党总支罗书记,给我联系了白杨新村的党小组长兼村民小组长。村小组长到来,不料是一个惊喜:他是当年迁出地黑井镇的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姓唐,既是一位异地开发扶贫的领导组织者,又是一名移民。当年去迁出地作入户调查时,就是他陪着我,走遍了他管辖下的村村寨寨。最难忘的,是他带我去癞猫山。

听到癞猫山的地名,我脑海里便想像出一个乱石重叠、荆棘丛生、骨瘦毛秃的野猫成群的荒山野岭。那里是禄丰县的土地,却深深伸进牟定县境内,就像一把长长的勺子,搭在人家的饭盆里,勺子是我的,周围的米饭却是别人的。这种情况,通常称为“飞地”。这块飞地上,居住着一户人家,是我做迁出地入户调查的第一家。那个初春的早晨,我和唐书记,几乎是踩着早起的老母鸡的尾巴出了门。头天晚上,唐书记就说了,癞猫山坡长路险,要在太阳冒山前爬到半山,才会轻松点,不然太阳一出,又热又晒,够人受的。果真,我们在刀削斧劈的绝壁中攀行了好半天,来到一块稍平缓的地方时,太阳刚刚照到了我们。此时,我已浑身浸湿,感觉裤裆都在淌水。回望刚才走过的路,竟踪影全无,全隐在峭壁中了。只有那一根细线般的成昆铁路,穿山过河,韧韧地延向远方,仿佛在激励着人,不要改变向往,好景就在山那边。再往上走,虽然是羊肠小道,坡却缓和得多了。满坡望去,很少见到大树乔木,路两边只有密密匝匝的橄榄树和萧萧瑟瑟的飞机草。说明,这地方土层不厚,干热瘦瘠。

我们来到躲在小洼滩里的那户人家的屋旁时,太阳已经升起老高。我们已经走了三个半小时。唐书记说是因我走不惯那种路,所以速度有点慢,平时他们来,两个多小时就能到。在一片狗咬声中,两位男人呵斥着狗迎出门来。见到我们,他们一脸的恭谦。他们是父子俩,提前带到了口信,这几天都在家等着我们。按搬迁安置对象入户调查工作的要求,我对他家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了解:这户人家姓赵,有老两口,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一个孙女。大儿子媳妇前两年跟一个外省养蜂的私奔了,他女儿十一岁,去年曾送去中心校读了几个月书,但一天一接送,家里还有活计要做,太累人,孩子也胆小闹着不愿去,只好辍学在家。耕地倒不少,但都靠天吃饭,这地方十年九旱,雨水好时粮食能勉强维持生活。有草有树的山场不多,牛羊也养不了多少。没有山泉水,都是靠积攒点雨水供人畜饮用。逢着大旱,要到六七里外取水吃。这里离最近的村子都有七八公里,现在连村委会都还没通乡村公路,通电、修车路近乎神话。问到家里的积蓄,老赵说老婆子常年生病,现在信用社还欠着一千多元的贷款,虽有两儿子和女儿时不时外出务工,但也只够他们花销。我听完情况,又看了家居条件,说家徒四壁有点夸张,但跟我三十年前的山区老家差不远。这样的家庭条件,要搬到百里之外的安置点重建家园,难啊!因为按异地开发扶贫的政策,国家的投资重点是在安置点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主体住房还得依靠安置户自己建盖。

这样,一个月里,我们异地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同志,分别访遍了申请搬迁的1248户农户,他们都分布在4个乡镇、29个村委会,81个自然村。

接着,编写 《项目建议书》 《可行性性报告》,报省政府异地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评审等。一个月后,省政府批准了禄丰县实施1000人的异地开发扶贫项目。省异地办的同志说,这是一个特例。一是禄丰县不是贫困县,而异地开发扶贫项目,原则上只针对贫困县;二是从项目报批、专家评审、到省政府批准实施,仅一个多月,这种速度,从未有过。

虽然,省政府批准的指标与县政府上报的指标相差太大,但作为非贫困县,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再说,省异地办的领导也表态,如果这一千人的项目实施好了,以后可以优先考虑增加指标。

从5000人的计划压减到1000人,这也着实为难。同样是生活在丧失生存条件地方的贫困人口,手心与手背,应该怎样抉择?我们先与相关的乡镇党委政府研究,按贫困程度和环境恶劣情况,选出了2500人的申请搬迁对象,再组织户主召开会议,以抽签抓阄的方式,确定了搬迁1000人的搬迁对象。那场面,真有点悲戚。抓到阄的,喜忧参半,毕竟要到一个全新的地方去建房、生活,面临的困难肯定不少。没抓到搬迁阄的,失望、沮丧,甚至失声痛哭。因为,谁也说不准,错过了这个机会,还有没有这个政策。其他地方,都担心人们怀恋故土,不愿意搬迁,而我们所选的地方,不存在这个担心,他们都被耕地、饮水、道路、上学、求医等问题困扰得太久了。能走出大山,得到一块生活更方便轻松的地方,是他们几代人的愿望。

按原计划,1000人搬迁对象,分八个安置点,布置在彩云坝子相对偏远的山脚。因为移民的耕地要新垦荒山来解决,坝子中间,都是当地人耕种的良田。在实施中,我们与当地村委会(当时叫办事处)达成协议:他们负责协调土地,安置点设在公路边,从当地村民手里协调出耕地分给移民,平均每位移民不少于一亩水田,一分的菜地。而我们则负责把省下的开荒、修路、引水、架电的项目经费用于解决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就这样,原本批准的八个安置点变成了四个安置点,原本在坝子边缘的安置点移到了坝子中心一带。这样一变,对于移民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弊。但这样,需要把56个子项目,改变成20个子项目。改变项目,是要向省政府异地办申请,报经分管副省长批准的。未经批准,一旦检查发现实际项目与计划项目不同,省里将停止下拨项目资金,并追究当事者责任。层层批准上报,开会研究讨论,没有半年十月的时间,是不可能批下来的。

边干边汇报吧!

当时在安置点建设工地上的标语是:“当年搬迁,当年解决温饱!”“搬得出来,住得下来,富得起来!”

来视察的各级领导,看了这些口号,不少都笑而不语。

第一批移民来到彩云,边建房边生产。毛房建好,也到了秋收,那年天遂人愿,风调雨顺。我带几位州县来视察的领导走访了几户移民,家家稻谷丰收。一户三口之家的移民,收获了47麻袋谷子。问他够不够吃一年,他笑呵呵地说:够了够了,在老家,三年都收不了这么多谷子。我们小春还有收成呢!我对领导们说,这里土地肥沃,水利化程度高,只要人均有三分良田,粮食够吃是没问题的。这个安置点我们人均落实了1亩1分的良田,户均3分的菜园。黑井人田地里活计做得精细,搬迁来的,又都是耪田的好手,不会连肚子都苦不饱的。这是个天然温室,冬天穿单衣都不会冷。“当年搬迁,当年解决温饱!”这目标算实现了吧?

领导们颔首:这算吧!但还有“搬得出来,住得下来,富得起来!”

这得看两年,两年稳得下来,就永远稳得下来了。我回答得很理直气壮。

几年后,全省多个异地开发扶贫项目实施县都为移民回迁头疼,而禄丰219户移民,没有一户回迁。

唐书记告诉我,白杨新村现已发展为69户、289人,耕地大多都出租给外来的老板发展其他产业了,他们村好多人都到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昆明等地打工,少数在近处做工,还有几户人成为养殖大户,菜牛、生猪远近闻名。

新禧村当然也要去的。不用向导,我凭记忆也能挨户走通。这个村是2000新禧之年启动的,这里当时共安置了70户328人,设计的格局是整个村安置户呈“丰”布局,主村道15米,通户巷10米。单家独院,每户占地面积为270平方米。听说,现在这里已经发展成有119 户,390人的大村子了。

村碑前,碰上了老段。他一见我,就热情地说:毕主任,十多年没有见到你了,快来家里坐。说着开着轮椅引我进他家小院里。老段年轻时是个手艺人,日子正过得风生水起时,外出务工被重物砸断了腰而下肢瘫痪,多方医治没能康复,媳妇离他而去,留下年幼的女儿和他苦苦度日。他来到安置点时,是由同胞们背着来的。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我们对他作了特殊照顾:他家的宒基地、耕地、菜地都没有参加抽签,而是从方便、就近等方面综合考虑,留了最好的给他。这样处理,移民们也心服口服。他家的小院一派姹紫嫣红,一幢三层的小洋楼精巧别致,正房门前一对两米见方的大汉白玉鱼缸,上面龙飞凤舞的浮雕栩栩如生。也许是看到我的疑惑,老段笑呵呵地说,他每天没事,就养养花草,搞搞卫生。女儿长大后招了一个女婿,俩人开始出外打工,后来承包工程,现在自己发展,效益不错。吃穿用度女儿女婿随时孝敬。我问村里还有没有没解决温饱的人,他说有的人偶尔因生病等造成生活困难,没有特别的贫困户。当地政府对他们也是特别关照的。我问村民们经济收入主要靠什么时,他说多数人是靠外出打工,这里外出打工十分便利,可远可近,附近来搞各种热坝开发项目的老板很多,随时找得出活计做。还有一部分人到处做生意,他们老家来的人很大一部分都是做生意的好手,来到彩云镇后,便利的交通和与昆明楚雄等城市相邻的区位优势,让他们大显身手。不仅自己赚了钱,还带动了大量的当地人,把生意做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远。这话我信,彩云过去叫罗川,是个土地宽广、热量充足的鱼米之乡,这里的老百姓们生活富足安适,很少去外出做生意的。而黑井人不同,黑井历史上曾经是个富庶一方的商城,那里的人有经商走四方的传统。

别了老段,我径直来到最后一排的老文家。这老文,也就是当年在癞猫山独家村居住的赵姓人家。听到狗咬声,有人来开门。开门的正是老文。毕主任,怎会是您!她奶,这就常跟你说的毕主任!他把拴在大门口的狗塞进畜厩门里头,冲着院里一位富富实实的女人喊。女人感到有点手足无措。院里还有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儿。老文介绍:女人是他媳妇,他搬到彩云后,恰好女人也单身,他们就做了一家。他原本有一个女孩,女人带了一个男孩来,在一起长大后,两个年轻人也有感情,又做了两口子。就像当地人说的“一合两扇瓢”。现在小两口又生了一对儿女,他刚来时的两口之家,现在成了六口,真是人丁兴旺啊。我打趣说你这个家搬值了啊,婆娘、姑爷一并搬来了。当然了当然了,不止这两样。住上了砖房,电、自来水进了家里,大车路通到门口,娃娃读书五分钟就到学校,打工耪田都方便。这些,都是我们几辈辈人不敢想的好事。

我问他,搬来的人,没有嫌这里不好在,要搬回老家的?

没有没有,你就是补贴他几万。叫他回去,他都不会回去了。老文回答。

我看他家院子里,畜厩、禽栏、厨房、卫生间等布局得合理整洁,牛、猪、鸡、鸭都饲养,就知道他这婆娘是个治家的好手,日子过得不会差。这样的境况,和他当年独居癞猫山的情景,简直没有可比之处了。

三天里,我走访了4个移民新村近50多户人,虽然各村各户发展参差不齐,但总的来说,稳中有升,有的成了一方富户,多数居于小康之家,极少部分有一定困难的,也前景有望。

二十年过去了,移民们“搬得出来,住得下来,富得起来”的目标,已成现实。我感慨万端:党和国家的异地开发扶贫政策实际、实用,省、州、县三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彩云、黑井两镇的党委政府及基层干部务实、担当的工作作风,彩云广大老百姓善良淳朴、包容大度,移民们攻坚克难,自力更生,省州扶贫部门的特殊关怀,在正常配套资金外,还给了多个建设项目。这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组合,才使这来自丧失生存条件地方的1083人贫困人口,在彩云热坝安居乐业,发展脱贫,告别了望山愁、望水愁、望路愁、望学愁、望医愁的穷困日子。

由于各项政策运用得比较充分,各种措施运用得比较到位,土地、户口、交通、卫生、上学等方面解决得比较彻底,移民们生活稳定,满意度比较高,没有发生返迁现象,这项工作受到了省、州人民政府的表扬,禄丰县的异地扶贫工作,被誉为“云南省异地开发扶贫的一面旗帜”“异地开发扶贫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示范工程”。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来到白杨新村视察调研时,赞扬了这一做法。

要离开彩云了,我邀约了十多位当年既是移民、又是工作中的骨干小聚座谈。他们当年多是迁出地的村支书、村主任、村小组长,来到安置点,他们也是某一方面的负责人。二十年的时光过去了,他们大多成了留守老人,骑着三轮摩托,接送上学的孙儿孙女,转闲街打牌、跳广场舞是他们的日常生活事务。和当年安排工作时的场合一样,我端起酒碗说:二十年前,得罪人的事,叫你们去做;困难的活,叫你们去干。安排宅基地、耕地、菜地时,我却没能照顾你们一丁点,实在对不起!老唐书记按下说:毕主任你不要这样说,大家一样抽签抓阄,你一碗水端平,我们都服。现在我们都很满意的。

临别,我和他们一一握手,请他们到县城时,一定来找我玩。并表示,我到黑井,也一定去看望他们。

有人打起了哈哈:毕主任,你忘了?我们家在彩云!

笑声里,大家一脸流光溢彩,都说:家在彩云!家在彩云!

猜你喜欢

彩云异地移民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移民火星
彩云之南
一路彩云奔小康
趣玩顶顶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异地恋——闭上眼睛,你就在我身边
黑皮精灵异地
内陆移民(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