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 乌拉尔装甲兵&瓦滋猎人
2020-04-30
閃电战车——乌拉尔装甲兵
乌拉尔的故事要从1939年说起,二战之前虽然苏德已经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但是斯大林并不信任德国。所以开始部署军方做好作战准备,而由于此前已经见识过德军“闪电战”的威力,苏联深知提高部队机动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机动性强、具备一定运载能力并且造价并不高昂的军用挎斗摩托成为了苏联的首选。不过苏联并未有制造军用挎斗的经验,所以为了加快进度他们开始仿制德军使用的R71挎斗车,2年后的1941年,苏联制造的第一台挎斗车正式完成,取名M-72。
事实证明苏联的顾虑不无道理,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单方面撕毁互不侵犯条约,开始对前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而此时已经大批量生产的M-72开始投入战斗,二战期间共有9799辆M-72装备到苏联部队,成为了苏联战场上的“闪电战车”,并在二战期间为苏联红军立下了赫赫战功。
二战结束后,乌拉尔逐渐开始拓展民用市场,开始生产民用版的乌拉尔摩托车。经受过炮火洗礼、具有光荣历史的“闪电战车”,得到了市场广泛的欢迎,产量和销量逐年稳步增长,并开始销往全球各地。
如今乌拉尔已经生产超过300万辆,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从二战连续生产至今的三轮摩托,也是唯一能够适应极冷和极热温度的摩托。这是由于它一直坚持使用实心车架、水平对置双缸发动机等制造工艺,加之如今配件的全球采购,诸如Marzochi,Sanchs,Denso,Yuasa,Brembo等全球知名品牌配件也应用到这台看似复古的车型之上,使其不管是从质量控制、模具制作、制造工艺等多个方面都有了全面提升。
如今乌拉尔已经生产超过300万辆,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从二战连续生产至今的三轮摩托,也是唯一能够适应极冷和极热温度的摩托。
也许有人会说乌拉尔的技术复古、结构简单,但这恰恰是一众死忠玩家热爱它的原因。始终如一的品质让它坚不可摧。我们所试驾的这辆“装甲兵”还可以在单轮驱动和双轮驱动间进行切换,30kW的动力储备推动体重仅为365kg的家伙并不是什么难事。不俗的动力表现和可切换的驱动形式让它拥有了不俗的越野能力,能够征服各种路况。在无数死忠玩家心中“装备兵”就像是AK-47一样好用、耐用的代名词。
英雄后代——瓦滋猎人
不用于乌拉尔从炮火连天的往昔一直延续下来的纯粹,瓦滋猎人的身世要更复杂一些,这个诞生于二战之后的车型并未经受炮火的洗礼,但也是战功卓勋的英雄后代。
提到瓦滋猎人的前身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它就是“UAZ-469指挥车”是自苏联至俄罗斯时期都享誉盛名的军用车辆。而如果再往前追溯,那么UAZ-469的前身则是战功更为卓著的嘎斯69。
如今虽然时间的步伐已经跨入2020年,但瓦滋猎人却依旧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上个世纪的设计元素。方正的造型、裸露在外的铆钉、复古的头灯都能够将人瞬间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而略有起伏的漆面仿佛有手工捶打的痕迹,简陋的内饰也早已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手动开启的车窗或许是90后、00后都未曾见过的稀奇玩意儿,这一切都体现着战斗民族的不修边幅。所以在普通人眼中,它或许是一坨不该出现在这个时代的“工业垃圾”,但事实上在军迷和越野迷心中,它是不折不扣的越野利器。
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结构让其极为皮实,你根本不用担心它的电子系统会出现问题,因为它压根就没有什么过于繁复的电子系统。而当机械部分出现问题时也不必担心,没有什么问题是几根铁丝和一把钳子和螺丝刀解决不了的,如果解决不了,那么再加上502和锤子就没有什么搞定不了的了。
动力方面,瓦滋猎人搭载2.7L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94.1kW,峰值扭矩209.7N·m,与之匹配的是5挡手动变速器。在公路上行驶瓦滋猎人并不能给你提供多么舒适的驾驶体验,这也并不是它所擅长的部分,甚至当车速飙到80km/h以上时,它还会通过旷量十足的转向和飘忽不定的脚步来进行抗议,告诉你“我这个倔强的俄罗斯汽车还是有一些脾气的。”而你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只能不停的微调方向、降低车速以保证车辆尽量跑出一条直线。但是到了非铺装路面这个有脾气的家伙就变了一副模样,旷量较大的转向给了车辆更多的自由度。在铺装路面上弹跳明显的螺旋弹簧前悬和钢板弹簧后悬在非铺装路面上找到了归属感,能够保证你在车内保持还算平稳的驾驶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