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本课程《西游记》名著导读初探

2020-04-30邓东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1期
关键词:名著导读西游记

邓东

【摘要】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部分增设了“阅读方法指导”栏目,就经典中国古典小说篇目《西游记》而言,教材所指引的的阅读方法为“精读和跳读”。本文尝试以典型篇章《三调芭蕉扇》引出去,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互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借细节品悟人物的鲜明特征。

【关键词】  名著导读 互动激趣 细节品人 落实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1-168-02

“整本书阅读是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它能够有效整合语文课程内容,推动语文课程的深层变革。”由此可见,要做好整本书的导读势必要从教材整合、课堂教学、课后评价入手。部编版语文教材改革的重大特点之一就是落实了整本书的“三位一体”式阅读教学,从整合性大单元课文阅读,到综合性活动学习,再到具体化必读名著导读和自主阅读的推荐,新教材力主从多样化、多层次、多角度夯实整本书阅读教学。在《西游记》名著导读的研究过程中,笔者着重立足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精选片段的语言赏析,以及结合考点的落实运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精读古典文学名著,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以《西游记》中“三调芭蕉扇”为例,浅谈开去。

一、在互动中激发兴趣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一开始对名篇名著的阅读动力明显不足,主要存在以下两点原因:

(一)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化影响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动力。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调查中,80%的初中生认为语文学习只为了取得更高的考试成绩,60%的学生认为他们是被迫才学习语文,仅20%的学生认为他们学习语文的原因是因为热爱语文。长时间以来,课堂教学一直呈现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课堂,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一端,在课堂上也缺乏积极思考和参与的机会和动力。

(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生涩难懂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方面,七年级大部分的学生缺乏有效的閱读积累,他们对《西游记》的认识普遍来源于电视剧、游戏等具象作品,真正读过原著的不多;另一方面,《西游记》著作本身文字量庞大,场景繁多,人物线索众多,语言文白夹杂,还有许多的生涩生僻字,影响学生流畅阅读和自信心。

基于以上现状和原因,在教学研究设计过程中,笔者着重以引导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为主,意在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由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结合影视作品和音乐作品等具象作品,牵引起学生的回忆,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帮助学生理解著作内容,还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氛围的作用。《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浪漫主义神魔古典章回体小说,主要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保护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西行取经,最后成功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小说想象力奇特,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波折性强,对学生本身而言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如在《三调芭蕉扇》的教学过程中就以《西游记》主题曲作为导入,瞬间点燃课堂气氛。

(二)师生共同合作,梳理文章的情节和整体脉络。一般说来,小说因其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如果是散文集,学生会因为文章较多且篇与篇之间关联不大而渐渐失去阅读整本书的耐心。此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把握作品的情感流向把整本书的阅读引向胜境。如在《三调芭蕉扇》教学设计中便设计了前提回顾的环节,链接起“智取红孩儿”、“趣经女儿国”等情节,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铁扇公主和牛魔王为何拒借芭蕉扇。

(三)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巧设问题引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中要让学生找到主人翁的感觉,让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学习和探究当中去,如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以“1.孙悟空借芭蕉扇为何屡次遭到拒绝?2.分别复述三次借扇的故事。3.各用一个字概括三次借扇的方式方法,并指出每次的结果。”三个问题为切入点,大胆让学生进行小组互动学习探究,并由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学生在小组互动中理清了篇章情节,并在汇报展示中磨练了答题技巧和增强了自信心。

(四)明确阅读任务,注意阶段性成果汇报,为学生注入持续性阅读动力源,带领同学们深入、延伸学习。在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西游记》名著导读的专题探究中,共设置了三个专题“取经故事会”、“话说唐僧师徒”、“创作新故事”,结合课本的指导,增设了“最强妖怪”、“最强团队”、“最强妖魔家族”、“大话西游”等专题,以小组为单位“百家讲坛”,每两周开设一次“百家讲坛”。在这过程中,同学们探究阅读任务,分工明确,团结合作,深入研磨,大胆开讲,氛围和效果极佳。

二、在细节中品悟主要人物的鲜明特征

叶圣陶老先生曾言,“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三调芭蕉扇》的教学设计秉承《西游记》整本书的阅读“立足于语言赏识”的传统,选取著作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一特点,截取孙悟空、猪八戒、铁扇公主等众多具有鲜明性格的经典艺术形象,将前章后篇相关环节衔接起来,摘取典型情节和细节之处,巧设任务,在课堂上引领同学们深入揣摩人物形象。

孙悟空这一形象在西游整部书中都非常鲜明,他是天产石猴,长期混迹于山林,具有动物性(猴性),他又拜师求艺,学习礼仪,又具有一定的人性,学得一身武艺,神通广大,能变化,又具有凡人所不具备的神性,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人物。在西行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途经火焰山,孙悟空万不得已,到翠云山向铁扇公主借调芭蕉扇来灭火。作者用了三个章回来书写,一气呵成,荡气回肠,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在课堂上,教师要指引同学们联系前后章节,找出这几回中关于孙悟空的描写语句和情节,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孙悟空“三性合一”的特点的。例如,在探寻孙悟空显而易见的调皮、机制、聪明、机灵等动物性的时候,可以联系孙悟空第一次借芭蕉扇时变成小虫子钻入铁扇公主的肚子里,伺机骗得芭蕉扇的情节(“‘老孙一生不会弄术,都是些真手段,实本事,已在尊嫂尊腹矣。我只你也饥渴了,我先送你个坐碗儿解渴!却把脚往下一蹬”),以及第二次借芭蕉扇骗得真扇子后还反过来调戏铁扇公主的情节(“你可看看我可是你亲老公!就把我缠了这许多丑勾当!不羞不羞!”)来进行场景模拟和语言赏析。又如,在探究孙悟空的人性的时候,可以联系前文孙悟空在花果山和牛魔王结义之事,看孙悟空在《三调芭蕉扇》中与牛魔王和铁扇公主如何巧套交情来借扇(“尊府牛魔王,当初曾与老孙结义,乃七兄弟之亲。今闻公主是牛大哥令正,安得不以嫂嫂称之!”)

类似的经典人物还有前文所说猪八戒、沙僧、唐僧、铁扇公主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一调芭蕉扇被骗后,唐僧、猪八戒、沙僧关于是否继续‘西行的对话,表现了各自怎樣的心理和性格特征?”一问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节,探究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一)唐僧:“只欲往有经处去”——立场坚定、目标明确、勇往直前;(二)猪八戒:“拣无火处走”——对取经事业缺乏坚定性,不能迎难而上(“散伙”);(三)沙僧:“进退两难”——忠厚诚恳,缺乏主见。

三、对名著导读初探的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少年的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只有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名著导读课程的初衷也是如此。我们以《西游记》为例,以《三调芭蕉扇》为引子,初探了如何将名著阅读学习落实到校本课程中去。而世界文学之林岂止于此,不同的文学名著,学习方法定有不同之处,我们不必局限于既定的教学模式,定要依据作品本身和学生本身生出更甜的成果来。在今后的探寻之路上,教师一定要谨记:(一)在课堂教学上,要学会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学会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要学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二)要增强自身对教材的整合能力和探究能力,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本文为广州市白云区教育科研课题“初中生整本书阅读实践的研究”(课题编号:2019XKT31)研究成果。

[1]徐鹏.整本书阅读:内涵、价值与挑战[J].《中学语文教学》2017年第1期.

[2]张玉文.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4年89期.

[3]陈玉剑.引读·推读·提读:整本书导读浅探——以《西游记》导读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17.4.

[4]《给教师的建议》[M].P392.

猜你喜欢

名著导读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方式探寻
浅析高中“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
浅谈名著导读与写作指导
西游记
种下一粒种子
导读名著,彰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