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
2020-04-30刘天瑶
刘天瑶
摘要:本文论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中职特殊院校中的必要性。并结合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流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加强基础心理工作、巧妙利用互联网与高度关注本质问题的改进建议,旨在促进中、高职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
引言:
互联网时代,学生在成长进程中接触的信息日趋多样化,其中难免含有部分极端思想,尤其针对于特殊学生,网络中信息即使为释放关怀与爱意的内容,也会不断加强其自卑心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点。
一、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曾表明,身体与心理的健康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世界教科文组织也将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教育主要目标之一[1]。网络时代背景下,学生在心理素质尚未成熟的阶段接触到了过多的极端思想,其心理健康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特殊院校中,身体上的不完美常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为保证特殊学生发展方向与路径的正确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中、高职院校工作中必备的流程,需要加以重视。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探讨
(一)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属于国家教育发展的重点,现阶段已有较为成熟的教育体系,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心理教育工作未成为中、高职院校工作的重点,基础教育方法也未得到落实。辅导员作为院校学生的直接管理人员,应该充分了解已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首先,推广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测。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高度共享性导致学生成长进程中心理影响因素不断多元化,且在特殊教育院校中,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学生心理问题更加复杂,心理普测的重要性愈加突显。高校辅导员可依据心理普测结果详细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
其次,定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于特殊学生而言,中职是其第一次脱离监护人,独自面对生活,学生在心理上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此种状况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实施有较强的必要性。在落实进程中,辅导员需注意的是,不要带有过强的心理辅导特征,在对社会上各种团建分析的基础上,可设计互动性较强的游戏,快速拉近学生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寻找到情绪上寄托,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基础。
最后,个人心理辅导。个人心理辅导指针对于普测与团队辅导中发现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辅导员在进行单独辅导时需要注意的是:在交谈进程中,更多的采用侧面影响不要直接开展劝导;交谈进程中应带有其它工作内容,当学生不愿意暴漏自身心理问题时,可以仅向同学分享其它方面的工作内容,避免辅导员工作过强的针对性导致学生在班级内部处于特殊地位,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的高共享性增加了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可能,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辅导员要擅于发现并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帮助学生健康发展[2]。
其一,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强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传统工作模式下,受管理者身份的影响,学生在与辅导员进行沟通时,常会有选择性的进行表述,辅导员只能从有限的信息中进行学生心理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极大的限制。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常会将自己的生活状态在网络上进行分享,如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甚至于近期较为火爆的短视频平台等,教师要从相关平台上收集信息对学生心理状态开展分析。此外,還有学生常用的音乐软件及视频软件,学生在上面发表的评论可以直接反映其价值观,对学生心理状态分析有重大帮助。
其二,利用互联网技术满足学生心理咨询进程中私密性的需求。心理问题通常为特殊学生不愿意向他人袒露的事情,这也是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大的阻碍,互联网技术构建虚拟身份的能力可以有效解决此问题。如,中、高职院校可建立统一的心理咨询公众号,学生关注公众号后便可以在其上进行心理咨询。需要注重的是:公众号中不得以任何手段套取学生的身份,满足其私密性的要求。如校方担心其他人员的混入为辅导员工作带来负担,可从IP地址上进行限制,即只有使用校园网的人员才能进行心理咨询,保证辅导员的服务对象为本校学生。
其三,辅导员可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一项专业技巧性较强的工作,辅导员在工作进程中常会发现自身能力的缺失。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高共享性,使辅导员能够充分利用工作闲暇时间进行相关技能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作为学生心理健康引导者的胜任能力,帮助学生心理更加健康的发展。
(三)更加关注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互联网同类别信息高频推送的能力导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若未能直指本质,并快速采取解决方案,学生心理问题将会以各种形式反复出现,心理健康教育成果无法得到保证。为此,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更加关注问题的本质。如高年级学生常表现出集体性焦虑,其内在原因有极大的可能性为就业焦虑。一方面,学生身为特殊群体在就业进程中存在较大的劣势,寻找到自身满意的工作难度较高;另一方,网络上缺乏职业道德的自媒体夸张的宣传就业难度,不断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针对该类问题,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就业辅导工作,不断增强其就业相关能力,增强其就业信心。此外,辅导员可将前几年毕业学生的就业信息向学生分享,使其明确网络中大肆宣传的就业难度有相当比例的夸张成分,减少学生就业危机感,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平稳的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结论:
特殊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为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内容,尤其在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加重。为此,辅导员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充分考虑信息时代的特点,巧妙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杨晓晓,赵吉云,都婷婷,等.关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探讨[J].智库时代,2020 (05):204-205+216.
[2]陈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员工作的有机结合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 (43):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