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被字句”教学
2020-04-30张娟
张娟
摘要:“被”字句的特殊结构,对于留学生来说是一个重难点。外国留学生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因母语负迁移现象,会出现漏缺、误用、混淆、错序等偏误现象。如何让汉语学习者熟练掌握“被”字句,不仅考验对外汉语教师的汉语基础水平,还考验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教师应结合其语用功能、利用语言环境进行情景式教学,循序渐进、由潜入深,让留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下习得汉语知识。
关键词:“被”字句;偏误;母语负迁移
1.“被”字句的结构特点
一般来说,在谓语动词前有一个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被”或由“被”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所构成的句式称为“被”字句。由介词“叫”“让”“给”作状语所构成的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也属于“被”字句,但本文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被”字句大多用于不愉快的情况,如:“书被小马撕坏了。”“歹徒被警察抓住了。”概括起来就是某人(或某事)被某人(或某事)怎么了,其构式可写作:“S十被0十V十C”,其中S为动词V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发出的动作的承受对象,即受事主语,如上文的“书”“歹徒”;0为动作的发出者,即介词“被”的宾语,如上文的“小马”“警察”;值得注意的是,“被”字句中的V,也就是其谓语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即后面可以接引进动作的施动者,如上文中的“撕”“抓住”,如果介词“被”的谓语为不及物动词,则就缺少能作主语的受事成分了;C是宾语所发出动作的结果,如上文中的“(书)坏了”是“撕”的结果。在“被”字句中,介词“被”的主语、宾语以及其后置成分各有特点。此外“被”字句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极高,在基础汉语教学中也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句式,只有弄清楚其结构特点,才有利于学习和理解。
(一)介词“被”的主语特点
在“被”字句中,主语S必须是确定的,即说话双方都会
意的人或物,有一定的语境限制。
例如:(1)那个破瓶子被奶奶扔了。
(2)这个杯子被他打碎了。
其中,“破瓶子”和“杯子”一定是已知的事物,也就是说其为听话者所知晓的,并且主语S前面的“那个”“这个”为限定标志。如果说话者不在此语境中,则会完全搞不清楚说话人的意思。当说话人使用“被”字句时,这个主语S一定是由上下文提供的,否则“被”字句将不成立。虽然“被”字句与“把”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将两种句型放在一起对比来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把”字句强调的是主语自发的行为,而“被”字句通常用于主语不愿意接受或不如意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不是主语的主动行为,例如:
(3)小明被妈妈打了。
(4)学生被老师批评了。
例(3)中的“小明”和例(4)中的“学生”都是不愿意受到损害的对象,却分别受到“妈妈”“老师”的打骂批评,以上可以看出“被”字句的语义结构与“把”字句不同,其语法意义就是表示被动意义。
(二)介词“被”的宾语特点
在“被”字句中,宾语具有一定的特色。理论上说,“被”之后的宾语为发出动作的施事者,但是有的时候由于关注受事者的变化结果,可以将宾语省略。例如:
(5)窗被打开了。
(6)我的钱被偷走了。
(7)小赵被吓坏了。
其中例(5)省略了打开窗户的人,可以看出整句话强调的是窗子由闭到开的结果。例(6)省略了小偷,强调“我”的钱消失了的结果。同样,例(7)强调“小赵”现在的状态不好。
(三)介词“被”前后所带的其他成分特点
1.介词“被”的前置成分特点
当状语成分指向“被”字句的整个句子结构时,必须放在介词“被”的前面。这类状语有能愿动词、否定副词、表示时问的名词和副词等。例如:
(8)你能被他收买么?
(9)书没被别人拿走。
(10)他刚才被主任叫走了。
其中,例(8)中的状语为能愿动词“能”,此外还有“愿意”“要”“会”等能愿动词也可以放在介词“被”前面。例(9)中的“没”为否定副词,“没有”,“不”等其他否定副词也可以做介词“被”的状语。例(10)中的“刚才”为时问副词,其他的时问副词还有“曾”“马上”“正”“从来”等。表示时问的名词也可以作为“被”的状语,如“现在”“早晨”“明年”等。
2.介词“被”的后置成分特点
同“把”字句一样,介词“被”的谓语不可能是光杆动词,谓语动词后面一定要有表示動作结果的成分。如补语、宾语、动态助词“了”或“过”等都可以作为其后置成分。例如:
(11)我做的蛋糕被他一气之下扔了出去。
(12)房问被妈妈布置得很漂亮。
(13)我被爸爸打了一顿。
(14)小猫的腿被他打折了。
(15)门上被贴了小广告。
(16)我们被家长打过。
(17)李明被路过的车子撞了。
例(11)中的“出去”为趋向补语,强调动作“扔”的结果;而例(12)中的“很漂亮”为程度补语,强调房问布置成了什么样子;例(13)中的“一顿”为动量补语,强调打的次数;例(14)中的“折了”是结果补语,表示被打的结果。“被”的后置成分也可以是宾语,如例(15)中的“小广告”;也可以是助词“过”和“了”,如例(16)和例(17)。
2.汉语学习者“被”字句的偏误分析
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常常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即在词汇方面习得最快,语音的进展略快些,对于语法却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问理解。在留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汉语词语意义之后,就会按照自己的母语习惯来掌握语音和理解语法。这不难理解,我们在小学刚刚接触英语的时候,也是按照标写汉语意思来学习单词发音,如英语单词wonderful,小学生会在旁标注“弯的否”,这显然就会为习得第二语言造成一定的误区。
母语负迁移是留学生造成偏误的主要原因,他们在刚刚接触汉语时候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境地,对于汉语还很陌生,只能借用他们熟悉的母语来习得第二外语。而“被”字句的句法特殊,学生很难理解其特殊结构,为了化解这个困难,汉语学习者倾向于套用母语来“化难为易”,相反这样更加造成了学习者的负担。有的留学生在学习“被”字句时就会将其视为英语里的by,因为在英语中by是被动句的标志,只是在句中的位置和汉语“被”不同。实际上,这两者其实有很大不同,在汉语的“被”字句中,介词“被”是无论如何不能省略掉的,而在英语中by及其构成的短语经常由于语用习惯而被省略,留学生的这种母语负迁移现象就会造成“被”字句的濫用。
下面笔者来具体说一下留学生在习得“被”字句过程中常见的偏误。
(一)漏缺现象
留学生在初接触汉语语法的时候,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会用到“被”字句,只是说话人不清楚使用“被”字句的标准结构"S十被0十V十C",就会出现缺失“被”字、补语或其他成分的现象。例如:
(18)他从队伍逐渐淘汰了。*
(19)互联网应用了生活各个方面。*
(20)小李被派别的工作。*
例(18)中的句子缺少介词“被”,正确的应该是“他在队伍里逐渐被淘汰了”;例(19)中缺少“被”和补语,应该说成“互联网被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例(20)中的句子谓语动词后缺少其他成分,正确的为“小李被派去做别的工作”。
(二)误用现象
1.表现在留学生在使用“被”字句时,句子里选了不及物动词做谓语。例如:
(21)我害怕被感冒。*
(22)屋子被扫干净了。*
例(21)和例(22)为受事主语句而误用了“被”字句,应该分别改为“我害怕得感冒。”“屋子打扫干净了。”一般来说“被”字句的谓语应为及物动词,也有特殊的情况,如“笑”“哭”等动词会对主语产生影响,则可以作介词“被”的谓语。
2.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被”字句初期,会出现随意乱加“被”字的现象。如:
(23)我的鞋坏了,需要被换一双。*
正确的应该说成“我的鞋坏了,需要换一双。”,这种误加现象在留学生习得第二外语过程中很常见,归根到底是由于汉语学习者没有真正弄懂语法点,所以会出现各种错误。
(三)混淆现象
这种偏误类型则表现为,应该使用其他句式而用成“被”字句或者应该使用“被”字句时候用成其他句式,例如,
(24)这个会议是被宣传部组织的。*
(25)三楼的机器被土老师管理。*
(26)小赵被经理挨打了。*
(27)他是个孤儿,让家人抛弃了。*
例(24)为“是……的”句与“被”字句的杂蹂,此句应改为“这个会议是宣传部组织的。”;例(25)很特殊,此句误区是应该用“由”字句而误用成“被”字句。在英语中“由”和“被”都译成by,但是在汉语中“由”不全是被动句,当然也不能相当于“被”字句。王还先生在其《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一文中提到:“介词‘由,当其在句中的功能是引出施事时,可以和‘被一样译成英语的‘by。整句也就可以译为被动句。但是用‘由的句子和‘被字句在汉语中却是两种句子,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互换的。”。因此,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被”字句和“由”字句时就会形成混淆;例(26)将其他表被动意义的句子与“被”字句混淆,应改为“小赵被经理打了”或者“小赵挨了经理的打。”;例(27)是“被”误作为“让”,应该说“他是个孤儿,被家人抛弃了。”
(四)错序现象
这类偏误类型主要体现在留学生在使用介词“被”的时候,将句子状语放在不恰当的位置上,如:
(28)爸爸要被派每月一次学习。*
这句话应改为“爸爸每月要被派出去学习一次。”
以上这些偏误都是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初期或者中期,利用自己有限的汉语知识,通过类推的方法硬生生得套用在新的语言现象中,造成目的语泛化。
3.“被”字句教学新策略
赵金铭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三个阶段及其教学主旨》一文中指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应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教学主旨各有侧重,初级阶段只需教最基本的语法形式,使习得者具备区分正误的能力;中级阶段侧重语义语法的教学,使习得者具备区别语言形式异同的能力;高级阶段侧重语用功能的教学,使习得者具备区别语言形式之高下的能力。鉴于此,对外汉语教师在面对类似“被”字句等特殊句式时,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也要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史利于学生接受。
(一)制定计划,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原则
我们知道,在汉语中有三种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一种是我们文中讨论的由介词“被”引导的句子,一种是由介词“让”“叫”等引出施动者的被动句,还有一种就是没有任何标志的,即意义上的被动句。吴门吉、周小兵(2004)两位先生通过对“被、叫、让”被动句的使用频率、使动“让”与被动“让”的使用频率的调查,发现由“被”构成的被动句占绝对优势。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应制定相应计划,采取分阶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比如说,我们在初期阶段接触“被”字句时,教师应有意避开其他被动句式,只给学生展示典型的特殊被动句——“被”字句。在学生全面详细掌握了“被”字句之后,在中级阶段可以适当得加入由介词“叫、让”等被动句的学习,教师经常把这些被动句放在一起进行结构和意义上的比较分析,这样既降低了习得汉语语法的难度,也可以减少母语负迁移等偏误情况。此外,到了中级阶段,汉语学习者逐渐形成对无标识被动句有意避让,而将“被”字句过度泛化的趋势,这时候对外汉语教师应将那些不能用于“被”字句的动词教给学生,鼓励学生使用意义被动句,并且结合学生的偏误情况反复强调,尤其要注意“被”字句中状语的位置,以便外国学生更好得学习“被”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