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式教学:小学红帮文化美术校本课程的新尝试
2020-04-30方璐莎
方璐莎
现象式教学核心是跨学科教育,由一个话题出发、多个角度介绍这个主题,并从不同角度培育学生的各项技能。跨学科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地域特色文化之间的关系,建立红帮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而发现文化背后的本质和意义,不断拓宽孩子的视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旨在让学生挖掘奉化当地地域特色的文化,围绕着现象式教学学习美术、语文、数学、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开展一种跨学科“1+N”模式的贴近社会生活的学习。
一、现状透视:
(一)现状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要求,为我们发展繁荣地域文化提供了强大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现状二:笔者在小学美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课中调查了小学三年级学生对家乡非遗文化的了解程度,87.5%学生表示对家乡奉化的红帮文化、宁波走书、奉化布龙一无所知。
(三)现状三:芬兰从2016年开始,正式启用全新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推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具体措施包括:废除学科分科的教学模式,不再分历史、地理等学科,而改为现象教学。
从以上的现状透视中发现,学生对于家乡地域文化的了解缺失,地域文化亟待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以往的美术教学模式相对来说更注重结果,看重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忽视了以美术为主导、综合教学的过程性学习。因此,以红帮文化为载体、依托现象式教学开展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就显得更有意义。
二、转变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所谓“现象教学(Teaching By Topic)”,即事先确定一些主题,然后围绕这些主题,将相近的学科知识重新编排形成学科融合式的课程模块,在同一模块中囊括经济、历史、地理等各种跨学科的知识,以主题贯穿学习实现跨学科教学。跨学科的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孩子们探究地域特色文化之间的关系,与奉化的红帮文化建立联系,从而挖掘地方文化背后的意义,最终提高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转变现有的学科分科式的教学模式,而采用以美术学科为主的跨学科模式很有必要,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笔者的家乡奉化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多、范围广、有历史底蕴,但现在应试教育下的孩子更加注重学校课本知识的积累,有价值的地域文化亟待传承,如:红帮文化发扬地、奉化布龙传人、宁波走书继承人等等,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二)前期红帮文化的研究从2011年至今已经持续了8年,笔者对六年级已经学习三年的孩子做了调查发现,通过美术形式地域特色文化的研究,有助于领略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美术综合学习的素养,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三)有利于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合。将每一门学科的知识看作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实际现象教学中通过对比、迁移等方法,与相近的知识建立联系,使现象式教学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三、三度跨界——现象式教学设计新策略
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红帮文化这一主题,围绕着现象式教学学习美术、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开展一种跨学科融合的贴近社会生活的学习。这种多学科教师、不同时空合作教学模式有利于扩散学生的思维,突破了泾渭分明的分科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用全局的意识进行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围绕“红帮究竟是什么”主题设计了六个课时的内容(表1),以美术学科为主导,分别涉及语文、信息技术、劳技、数学等学科,从“领域跨界——纵向关注学科自身的逻辑顺序、学科跨界——横向打造知识学习的整合系统、时空跨界——互相连通达到知识的有机统整”这三个方面纵向关注学科自身的逻辑顺序、横向打造知识学习的整合系统、互相连通达到知识的有机统整。(表2)
(一)领域跨界——纵向关注学科自身的逻辑顺序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与技能,而是将美术学科或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美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期望获得的主要成就。
在笔者的校本课程整合设计中,通过现象教学的方式开展多个领域学习的模式,采用主题、话题、活动的方式,聚焦红帮文化,关注与之相联系的生活与社会现象,从多领域实践应用的角度达成同一学科的串联。同时,关注美术学科自身垂直连贯的逻辑顺序。例如以《红帮裁缝的家什》的单元教学,伴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和对红帮文化的了解,教学过程由“欣赏感知-设计家什-制作家什-布置展示-师生评价”等环节,由原先“造型表现”单个领域的学习逐渐上升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欣赏评述”多个学习领域的统整。这种学科内部的整合从领域自身概念体系与逻辑结构出发,强调知识的层次递进与系统获得。
(二)学科跨界——横向打造知识学习的整合系统
课程整合比学科整合、知识整合具有更广泛的概念内涵,跨学科的整合主要发挥学科素养在真实场景中的综合使用功能。立足美术课堂,学科跨界可以让原来的美术知识更加丰富立体,形成一个微型的整合系统,同时也为学生个体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交互平台。
1、当美术遇上语文——增强学科人文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美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既锻炼了学生美术的综合表现能力,也促进了美术学科人文性的增强。如在《红帮小学徒》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旗袍设计的演变过程,教学片段如下(图1):
师:看看这几款衣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我觉得开始的几件衣服比较宽松,后面几件就比较贴身了。
师:原來是满族人为了遮挡风沙的大褂,变成当时时髦女郎争先穿着的旗袍。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的意见和她的大致一样,就是感觉身体有多大,衣服就做多大。
师:这就是红帮裁缝倡导的“量体裁衣”。
生接着说:它的袖口也由宽大变成紧身的短袖,甚至是无袖的了。
师:起初,当时的女子喜欢穿宽松的、遮住身体的衣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后来,她们喜欢穿凸显身材的旗袍,这说明了什么?
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美了,女性的思想也在发生了变化。
生:她们的思想由原来的保守走向自信了。
以上的片段融合了浓浓的语文元素,如“宽松-贴身、保守-自信、量体裁衣、体会服装变革下的思想变化”等等,除了提升读图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美术学科的人文性也得以增强。
2、当美术遇上数学——感性世界的理性美
在三年级《红帮设计师》一课中,教师为引导孩子了解红帮裁缝技艺高超、能以目测带量,设计了“量体”的环节:
师:我们的衣服大都是妈妈购买的,可是你知道吗,以前的服装业没有那么发达,需要衣服了要怎么办呢?
生:去裁缝店做衣服。
师:那你知道做衣服的第一个步骤是什么?
生:量体。
师:老师今天要给身材高挑的王絮同学做一件衣服,你们能帮我猜一猜或者用目测的方式告诉我她的腰围是多少吗?可以用厘米、分米或米为单位。
教师请学生上台来,并用专业的裁缝皮带尺测量王絮的腰围,并请学生谈谈感受。
生:哇,这个腰围好难猜啊!
教师适时引导:这些小伎俩难不倒红帮裁缝们,他们能做到“以目测代量”。
以上环节,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碰撞中,教师要选择学生身边的且有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的生活原型。以上环节中,笔者了解到学生刚刚在数学课学习了米、分米、厘米及周长的知识,于是设计了猜测腰身并测量腰围的环节,让学生较为直观地感受到红帮裁缝“用目测代量”的高超技艺。
3、当美术遇上科学——艺术背后的科學知识
科学课给了美术非常多的表现素材,美术学科里的图案、色彩和肌理都与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如《红帮小学徒》一课,教师将事先调好的油画颜料、松节油和清水混合,用转印法将肌理效果表现在不织布上。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先在一盆清水里倒入事先调好的红色颜料。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并请学生这一次改为倒入黄色、蓝色的颜料,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
(学生发现水和油画颜料的密度不一样,重量自然也不一样,所以油画颜料会浮在水面上。)
步骤二:教师示范操作,把浅色的不织布放入水中,学生发现:不织布浸到水中,出现了特别漂亮的花纹。小组尝试:请你选择不同的纸材试一试,哪种肌理效果最好?(A4纸、铅画纸、布料和不织布)(图2)
(学生提出A4纸和铅画纸遇水容易破损,布料吸收颜料的性能不好,不织布是最佳的选择)
油和水的密度不一样,因此在实验中会造成油画颜料浮在水面的“油水分离”的效果,随机把实验中呈现的肌理效果转化为美术的作品,当美术遇上科学,能让孩子们从科学的理解美术技法的形成,了解艺术背后的科学知识。
4、当美术遇上其他学科——在跨界寻求融合
美术与信息技术、音乐、历史等学科的融合,并不是指机械的叠加,而是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相互融合。如《红帮裁缝的家什》一课的选课环节,教师利用番茄表单罗列了“红帮裁缝的家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竹文化”和“奉化的捏花草”,请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内容(表3)。在微信票选后,孩子们对“红帮裁缝的家什”充满了好奇,表示非常愿意学习,此时教师展开教学就显得事半功倍了。又如《服装设计展》一课后,孩子们自行进行设计图纸,并寻找到生活中的废弃布料、毛球、纽扣和不织布来进行制作,设计的服装入选杭州服装展,孩子们穿在身上走在T台,跟着音乐压准节拍,举手投足像极了专业的模特(图3)。
(三)时空跨界——互相连通达到知识的有机统整
现象式教学,提倡跨越时空实现无边界教学。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就是要打破学校课堂教学单一的模式,突破学校教育的地域限制,实现网络学习、博物馆学习、艺术家进课堂、非遗进课堂等方式,实现时空的跨界。
1、网络学习
跨越时间课空间的限制,这是网络学习的优点。笔者去慈溪实验小学执教《红帮文化》一课,但苦于学生对红帮文化知之甚少,因此联系班主任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补充学习。课前请孩子们调查红帮文化的相关知识,课中通过知识问答的形式展开,课后还布置了“红帮裁缝的家什”的问题请学生自主学习。相对传统学习活动而言,网络学习能共享丰富的网络化学习资源。
2、博物馆学习
奉化的博物馆资源相对落后,这就给笔者学校的校本课程带来一定的困难。孩子们在多方打听后,由笔者与宁波服装博物馆、熨斗博物馆建立联系,多次带学生参观考察(图4、图5),并挖掘“荣昌祥服装厂”内的“红帮展厅”、区文化馆的展厅和“罗蒙服装集团”的“服装展厅”等参观。在《红帮服装博物馆》一课中,学生设计了一张作业纸,在参观前、参观时和参观后这三个阶段,来完成表格,用文字、绘画的形式把所见所感描绘下来,在这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红帮人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从而更深一步体会到奉化多元文化的来龙去脉,产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3、艺术家进课堂
笔者多次走访百年服装老店荣昌祥,与红帮服装第四代传人王永华师傅取得联系,并拜他为师,定期邀请他来学校指导教学;与宁波熨斗收藏达人赵雪林取得联系,进行视频授课并将宁波熨斗博物馆作为我校假日小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
4、非遗进课堂
浙美版六上第13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课中罗列了龙泉窑青瓷、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和余杭刻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奉化毗邻东海之滨,地域文化独特,但教材中罗列的非遗项目距离学生比较远,因此,笔者将红帮文化结合美术教材引入实际课堂教学中,具体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课,其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保护非遗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对宁波这个区域来说,红帮文化是与我们美术学科关联最紧密的乡土资源。本课以欣赏红帮文化为主线,通过学生对部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触,通过确定目标、初步感知、探寻表现、深化认识、体验成功和弘扬文化这六个步骤感受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三、红帮文化现象教学初显成效
(一)开辟独特的美术“六步教学”的模式。笔者以单元教学的形式,每周一次校本课程,共计六周,从不同角度向学生介绍红帮文化和历史,通过“确定目标、拟定方案、探寻表现、形成作品、体验成功和总结成果”这六个步骤让学生对奉化地域特色文化——红帮有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了解,以《红帮裁缝的家什》一课为例,具体教学环节如下(图6):
(二)將课堂回归生活,优化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将其他学科知识与美术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我、宣泄情感、展现个性。
(三)增强教师多学科学习的意识。通过课堂交流、课外特长生培养,形成《小学美术地域特色课程汇编》,以“现象式教学”作为切入点,为一线教师提供如何从小学美术地域特色入手展开研究提供范例。本学期,参与研究的老师开始转变学科为界的观念,多角度、多学科的认识问题、思考问题。
基于现象式教学的红帮文化的研究开展一年以来,学生们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更为整体直观地了解到家乡红帮文化的由来以及发展史,全方位、多角度地体会环境、历史、民间工艺对其产生的影响,领略红帮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2
[2]傅芳.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小学跨学科艺术融合课程研究[D].2016(4).
[3]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4](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龙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5](美)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nson.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6]冯国健.全系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J].少儿美术,2019(11).
[7]徐丽华.小学主题式学科整合课的设计与实施[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16:6-7.
(宁波市奉化区实验小学 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