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画与中国画教育发展方向的思考

2020-04-30吴巩鹏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西方人中西中国画

吴巩鹏

今天, 在以中、西现代文化的交融为主要标志的社会里,本土文化的艺术创造与教育经常迷惘于“自弃”与“盲动”之中。国内美术界、美术理论界,也包括广义的文化界,不断有人在喊要全球化、一体化、世界化、国际化、现代化,认为西方的文化艺术先进,而国人也自觉不自觉地接纳了欧美人的一个理念,就是艺术要不断革新、要不断追随时尚,但其实这与我们的人文传统、艺术文化理念并不相符。诚如鲁迅所言:“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我们既不能对传统妄自菲薄,也不能一味去崇洋媚外,我们应有一个更清醒和理性的认识。鉴于此,对于中国画与中国画教育发展方向的探索与展望就显得极有必要,其意义在于通过这样一种艺术观去把握艺术创作与教学中“继承”与“借鉴”的关系,使艺术创作与教学能够在不断更新与进步当中始终具有“中国化”的意义。

以中国画来说,学界一直提倡的是中西融合,然而中国画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却越来越失去了自己的根脉。笔者认为任何的交流沟通,都必须首先坚持住自己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方能继续谈论和践行吸纳外来的艺术,而中国画的发展方向,首先必须是坚持自己的传统脉络,守住自己的根本之所在,然后在此根本的基础上,再去考虑吸纳兼容西方绘画,开花散叶。

中国文化之精神核心在于“中道”,在于不激不厉,在于无过无不及,在于追求一种平和、从容、淡定的美,一种儒雅、文雅的美。从文化追求到审美好恶,笔者认为中国精神或者说这种传统的民族气质,是中国画应该固守的。我们不应该盲目追随西方人的脚步,百年来的中国美术经历了几个阶段——向西方学习、模仿西方、追求俄式,在价值观上失去了自己的本位。但实际上,西方人并不一定认为我们应该步其后尘。笔者曾与一些国外艺术家进行过深入交流,他们想看的是我们原汁原味的中国画,大多认为中国画自成体系,没有必要向西方艺术看齐。

追根溯源,国内百年来的教育一直提倡学习西方,其实这与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关。一方面是鸦片战争后的丧权辱国,一方面是我国早期留学海外的学者文人提倡全盘西化。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我们就容易自我否定,从政治到军事,再到文化与艺术。这种自我否定直接产生了盲目照搬西方的结果,这对于民族的精神信仰、文化价值、生存态度的影响是天翻地覆的,直接导致各个领域发生了价值上的迷失、混乱、倾斜,继而在艺术上追随、模仿,甚至挪移照搬,如同汹涌的浪潮。

中国画与中国画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依笔者浅见,并不难预见,其实只需回顾既往的中西融合成果即可知晓。徐悲鸿与林风眠两位前辈是调和中西艺术、改良中国画的代表性人物,其绘画成就在国内也是家喻户晓,但是他们在西方却并没有知名度。徐悲鸿当年曾留学于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然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现任的教授们却鲜有人知道徐悲鸿。这一点至少揭示出,所谓的中西融合、交流,其实质是双方不对等的,调和中西艺术以改良中国画的国内大师们其实在国外并没有公认度,也就是说西方人对于我们模仿他们而产生的结果并不认可也并无兴趣了解。这一现象不禁引起我们深思中国画与中国画教育的发展方向。如果说既往的调和中西、改良中国画的企图甚至不为国外的艺术家们所认同,那这种改良和调和究竟又有何意义呢?

放眼世界,其实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西方人很向往的,不然世界各地为什么有那么多汉学家呢?试想,分析心理学的大师荣格是多么热爱中国文化,他将太极图引入他的理论体系中,用他的分析心理学来阐释道家炼丹术中所蕴含的奥秘。再试想存在主义的大师海德格尔也是十分倾慕中国文化,他反复在他的讲座和著述中提到我们古代的庄子和老子思想。由此可见,其实西方人文化自身就陷入了困境,正在寻求出路和治愈的方式,而西方很多的思想大家们是把中国的文化当作是一剂良药,认为可以医治他们的问题。而我们又何必如此自卑,如此急于否定自己,不断地向西方寻求帮助呢?如此之多的西方思想大家都对我们的古代文化表达出赞赏与倾慕,这至少说明他们认识到了我们古代文化中含有一些非常有价值,甚至因为时代问题而在当今更有价值的思想。中华民族古代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消逝,因为得不到现代人的理解,所以只能逐渐地消逝,就像本雅明所说的那逐渐消失的灵韵,离我们越行越远,直至我们再也触摸不到、感受不到、认识不到了。我们应身体力行,充分研究那些因为其价值得不到我们的理解因而正在逐渐消逝的传统文化,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发掘,将之转译成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中国画要想走向世界,那中国的文化必须走在前面,只有中国的文化不再被边缘化了,不再被漠视了,引起全世界的重视了,那中国画才能跟着走向世界,毕竟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建立起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意志,再加上当代的机遇,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笔者的艺术观点是旗帜鲜明的,就是中国人从事中国的艺术和文化、必须站在中国的立场。我们可以放眼世界,我们也可以开阔胸襟,我们甚至可以适当有机地吸纳西方艺术的营养,其实从历史上看,我们中国的美术史和艺术文化史也是不断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历史,但这种吸纳并没有失去中国文化的根本。纵观古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艺术发展不变的规律,其发展的核心在于坚守传统这一根本,嫁接与融合西方艺术是在此根本上进行的锦上添花,此中关系决不可本末倒置。

总之,中国画作为国粹之一种,其背后支撑在于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反观今日,作为文化载体的中国画之最大的问题现状正在于传统文化的缺失,陷入了重技轻道的局面,甚至有学者发出了“中国画已穷途末路”这样的感叹,这反映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画所面临的危机。笔者溯本求源,发现中国画之生命力极为顽强,中国文化本自具有开放包容之特征,中国画更是五度接受外来绘画艺术之影响并锦上添花,中国画论理学精湛,其地位无法撼摇,国外艺术大师之言更确证了中国画在世界绘画艺术中独树一帜,因此,中国画之前景实则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在国内之特色正在于其十分注重文人画传统,其自我定位在于继承和维护传统中国画之独立性,维护中国画所体现之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回首过去,中西融合以改良中国画之主张与实践虽在国内得到认可,然而在国外并无公认度,放眼未来,笔者认为中国画及中国画之教育当遵循其传统特色,必须首先坚持其本民族立场,其后才可言嫁接融合等以开花散叶。

參考文献:

[1]鲁迅著,《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56页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中国画系 浙江杭州)

猜你喜欢

西方人中西中国画
中国画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亭台楼阁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