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仅有“六要素”是不够的

2020-04-30李兆忠余兴胡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起因记叙文事情

李兆忠 余兴胡

小学生作文,一般都是记叙文,小学生如果能写出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便可为他们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完整的记叙文呢?

一、叙事要完整,体现“六要素”

众所周知,记叙文要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六个要素。要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必须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即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初学写作的小学生很容易忽略六要素,导致记叙不完整。写作教学中,笔者这样引导学生强化六要素意识:“不管什么人做什么事,他必须处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中,而且,他做的事一定有起因,他做事的过程就是经过,他把事做完后,做得好不好就是结果。不信的话,同学们可以随便举例子。”学生非常兴奋,纷纷发言。有学生说:“老师,我能拿我们这节课举例吗?”笔者点头答应。这名学生又问:“老师,我们这节课有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六要素吗?”笔者给了他一个肯定的回答,但笔者并没有具体说明,便分别找六名学生解说,很快,学生就明确了:时间是上午第二节,地点是教室,人物是老师和学生,起因是老师要完成教学任务,经过是老师如何讲这一节课,结果是同学们听懂了。这样引导,学生的印象非常深刻。

记叙文的重点是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笔者指导学生写《我最熟悉的人》时,一名学生写了节俭的奶奶,材料是奶奶买菜,但经过写得颠三倒四。笔者便在班上让学生讨论修改。大家一致认为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成四段:奶奶出门——到菜市场过程——买菜过程——回家过程。还要抓住体现奶奶节俭的细节展开。修改以后,学生的作文大有进步:先写奶奶一大早出门买菜,边走边和邻居讨论哪里的菜便宜;接着写奶奶为省钱,没有坐公交车,走到菜市场;再写奶奶在菜市场想买肉又嫌贵,在蔬菜摊前,相中了鲜嫩又粗壮的莴笋,没想到,一斤要三元钱,奶奶正想走开,菜贩从货架下掏出另一捆一元五角一斤的蔫莴笋,奶奶又讨价还价,最终以一元一斤的价格成交;出市场时,奶奶见到有人在处理土豆,只有正常价的一半,于是奶奶又买了两斤土豆;最后写奶奶为省公交车钱步行回家。这样处理,事情的经过就写清楚了,而奶奶的节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就写好了。

另外,在具体写作时,学生交代六要素时比较呆板,比如,一说时间就是“星期天”“一天早上”“放暑假了”等,于是,笔者就引导学生灵活处理时间和地点:“时间、地点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月亮升上来了就是指天黑了,‘雪花在天空飞舞指的是冬天,‘天空出现鱼肚白就是天亮了”,等等。

二、顺序要合理,体现条理性

小学生作文大多会运用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来龙去脉,十分清楚。写作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首先要写事情的发生,再写发展,最后写结果。还要注意事情前后的连接,可以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之类的连接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要注意写清楚事情的因果关系,要交代清楚做某件事的原因,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有什么意义,还要交代清楚事情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是顺利的还是曲折的。这样,条理才算清楚,文章才算完整。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并不是像记流水账那样,每一笔账都记下来,而是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安排好详略。重点内容要具体、生动、详细地叙写,次要内容只要简略几笔带过就可以了。为了强化条理意识,笔者要求学生在作文前先列简单的提纲。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一目了然,学生就容易一步一步写下去。比如,在指导学生写作《我的拿手好戏》时,有学生先写“拿手好戏”的过程,再写“拿手好戏”是怎么练成的,又写“拿手好戏”的故事,文章非常混乱。笔者便引导学生列出如下的提纲:先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是什么;然后具体介绍“拿手好戏”是怎样炼成的,详写练习过程的细节;再讲述自己关于“拿手好戏”的有趣故事;最后谈“拿手好戏”给自己的启发和感受,照应开头。有了这份提纲,学生便能把《我的拿手好戏》这篇记叙文写得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详略得当,结构完整。

三、前后要照应,体现完整性

一篇文章前面说过的话、提到的事,后面没有照应,或者后面说的话、提到的事,前面没有交代,这样的文章就显得支离破碎,读者就感到费解。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做到前后照应呢?

1.引导学生注意首尾呼应

首尾照应,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对人、事、物作必要的交代,结尾时再回扣开头的人、事,物,这样文章就显得完整了。

筆者在指导学生写《难忘的一件事》时,大多数学生只注意了文章的开头。如“在我的脑海里,有一件事让我永远也忘不了”。然后就对事情的起因、经过作了详细的叙述。文章到此结束,应该说,这样的文章是可以的,但显得不完整。笔者引导学生:“这件事结束了,就证明‘你永远也忘不了吗?后面还应该加点什么呢?”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还缺一个结尾”。怎么加结尾呢?笔者再次引导“要回扣第一段,或者点明这件事难忘的原因”。学生再次讨论,最终形成了首尾照应的格式:“从那以后,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就会……它使我懂得了……”这样的开头与结尾一呼一应,不仅能在结构上给人一种完整的感觉,而且对概括全文、突出中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2.引导学生注意文题照应

文题照应,就是使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照应,尤其是开头和结尾的句子,紧扣题目,就使得文章中心突出,结构完整。

笔者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写《记忆深刻的一节课》,有很多学生开篇就写这一节课的经过,没有突出“记忆深刻”。笔者引导:“如果我们在写作中紧扣‘记忆深刻,不管在段首、段末,还是在主体部分,时时点出‘深刻二字,就可以让中心更突出,结构更完整。”有学生在结尾写道:“这节课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老师的知识多丰富啊。我也要向老师学习,多读课外书,让自己的知识丰富起来。”这样的文章结尾,既归纳了文章内容,照应了题目,还有强调中心或画龙点睛的效果。有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在写《家乡的变化》时,开头写道:“听爸爸说,20年前,我的家乡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穷山村。这些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尾点题:“是党的精准扶贫政策使我的家乡变了样。”这样的文题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给人完整的印象。

另外,小学生受认知所限,在写作时很少用到伏笔和铺垫。写作教学中,笔者仅给学生举了个例子,如写“妈妈送雨伞”的情节,前面就应该在适当的地方描绘“天气骤变,大雨滂沱,我没有带雨伞”;后面要写“妈妈冒着大雨给我送雨伞”,否则,情节发展不合乎常理,不但显得文章结构不完整,也会让读者无法理解。

(作者单位: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小学)

结构合理、完整和严谨分别是对小学学段、初中学段和高中学段的写作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写出结构合理、完整和严谨的作文呢?本期,我们精选了三篇文章,希望能对写作教学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起因记叙文事情
记叙文阅读专练
一起船舶火灾事故起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津海关事件起因探析
好事情
朝鲜战争是怎样打起来的?——对朝鲜战争起因、性质、责任的探讨
中印边境战争起因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