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胡曲《剪窗花》中声腔化的体现
2020-04-30李杨
李杨
摘要:近些年来对于二胡大师闵惠芬提出的“二胡声腔化”概念的研究与讨论越来越多,诸多角度、层面都有相关著作;《剪窗花》作者王曙亮老师,将唐山皮影戏,剪纸以及河北民歌唱腔等诸多因素融汇于创作之中,本文以《剪窗花》演奏时旋律特点及其运弓特点为研究对象,探讨本曲中声腔化的体现。
关键词:河北民间音乐 “二胡声腔化” 剪窗花
中图分类号:J64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5-0025-02
一、作者介绍及作品传播
二胡曲《剪窗花》是由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王曙亮先生创作的二胡独奏曲之一,王曙亮先生现任河北省艺术学校高级讲师、艺术学院教授、河北省音乐家协会二胡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他于1960年发明了无琴练功法,通过二十多项手操练习,大大提高了基本功的效率。王曙亮先生自己研究制作二胡,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音色纯净、音量宏大,备受专家赞誉。《剪窗花》这首作品于2003年荣获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并在各央视电台播出,这首作品从此广泛传播,2010年5月18日,又在美国的国际广播电台播放,深受国内外许多人们的喜爱,之后《剪窗花》这首作品入选《二胡艺术概览》一书,被列为二胡名曲。冀东皮影戏腔调的二胡独奏曲《剪窗花》是由王曙亮、梁齐一路互助完成的,他们创作以唐山皮影戏音乐为根本,并捉住了二胡自己优美的音色,和细致委婉的声调,并充分借鉴了四胡上下滑奏的技能,创作出了具备冀东影调气概的二胡独奏曲。
二、乐曲旋律及运弓特点
二胡曲《剪窗花》是由民间的一首民歌经改编、加工、重塑创作流传下来的,原题目素材是关于纪念毛主席的这样一个主题风格,之后在年节时人们在一起挂年画、剪窗花,一起热热闹闹的准备过年,这时发现这首作品很适合当时这种喜悦,欢快的场景,因此这首作品在之后改名为《剪窗花》,近些年来,二胡曲的创作风格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皮影戏起源很早,发展之迅速,流传之广泛,表演内容丰富,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皮影戏散播广泛,因此形成了各个不同特色的剧种和腔调,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冀东影调腔,因此具有冀东影调腔风格的二胡曲创作日渐增多。冀东影调腔又流传到唐山地区,在唐山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对唐山地区影响较大,因此,这类二胡音乐的创作主要是以唐山皮影戏的音乐为基础,又吸收河北东部民族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创造性处理,形成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地域性风格。
《剪窗花》这首作品就是以冀东皮影音乐为素材,刻画了一群心灵手巧的姑娘在春节前夕剪窗花迎新春的生动场面,其中的音调主要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地方风格在音乐上的反映,《剪窗花》这首作品真实反映了人们在年节时欢快喜悦的心情,丰富的表现了人们的内心活动,打动人心,使大多数人们产生共鸣。《剪窗花》这首作品也在冀东民歌的基础上取材发展,并吸收了唐山地区人们“老呔儿”的方言和语调,富有民间的乡土气息。
引子部分:《剪窗花》一开始的引子部分运用了皮影戏中小生花旦的甩腔音乐,一开始便出现了从re到la的五度滑音进行,到第三拍sol的时候要重压揉,全曲的滑奏时都要求上滑快,下滑慢,最后的高音演奏时后揉并逐渐的重压,右手开始颤弓并由弱到强的把弓子推进去收掉。之后,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使用了自然跳弓的演奏技法,即为右手紧握弓子,使弓子抬离琴筒,通过大臂的力量带动小臂甩动手腕,用力向下抛弓撞击琴弦,发出哒哒哒哒极具颗粒性的声音,表现情绪轻快活泼,丰富音乐的表现力,推动音乐的进行,为之后的音乐主题材料做铺垫。
快板部分:二胡曲《剪窗花》这首作品的快板部分主要引用了冀东皮影戏的风格,运用滑奏、滑揉的演奏技巧,上滑快,下滑慢,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也是使用自然跳弓的演奏技法,之后又加入飞弓的技法,乐曲的快板部分,出现了下滑音、上滑音以及尾滑音,快板本身所表现的就是活泼,欢快的一种氛围,因此在演奏中,要注意滑音的短小精炼同时要使音符的演奏具有跳动性。
例如随后的四个高音“re”俏皮的连续下滑,不但充满了唐山皮影的戏的音乐风格,也表现出了剪纸的姑娘们愉悦欢快的心情,因此演奏时要着重注意情感及音色的把控,滑音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太长显得拖拉、顿挫,太短又不能完美的表达音乐感情,渲染乐曲描绘的情景。
慢板部分:作品的慢板部分把冀东皮影腔调再加以创作,把快节奏的腔调慢化,重点突出冀东皮影调滑奏以及滑揉的特点,每一小句的末尾还带有小落音,突出唐山地区“老呔儿”味的语音腔调,如乐曲慢板开始的第一小乐句,一开始由高音re(2)音慢滑到si(7)音,把人们带入到唐山影调腔的这样一个氛围,la(6)音的小回滑以及mi(3)、sol(5)两音的下、上滑音,都表现出了鲜明的地方特色。第二个小乐句开始也是由高音慢滑上去到si(7)音,在由la(6)音下滑到高音区这样一个大滑,再加上之后的小回滑和垫纸回滑以及滑揉等,生动的描绘了人们在节日时围坐在一起剪纸,乡里乡亲闲聊打趣的一种安逸祥和的场面。慢板的后半部分,给人一种承上启下的感觉,一开始的前半句继承了慢板前半部分一开始的乐句,与前半部分相呼应,之后加入了一段小快板,充分描繪了人们剪完窗花准备张贴时欢快喜悦的心情。整个慢板部分多处都在使用滑揉的技巧,主要的用意是为了生动的模仿人的唱腔,此处充分体现了二胡演奏中的“声腔化”,将情景表现的更加生动形象,在演奏乐曲的过程中需要滑揉时,应该注意滑揉的幅度和速度,滑揉的幅度最好控制在小二度,滑揉的速度不要太过快或者过慢,滑揉的速度要尽量跟人声唱腔的频率大体一致。
再现部分:《剪窗花》这首作品的最后一段快板部分是第一段快板部分的再现及发展,在音乐材料部分,最后一段快板与第一段快板部分材料大致相似,但最后一段快板在此基础上,通过加花、变奏以及加入新的音乐素材,又与第一段快板部分形成对比,这种再现是一种动力性再现,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把整个音乐主题推向了高潮,整体的旋律给人以欢快愉悦的感受,让人们沉浸在节日时的欢乐中。最后一段快板部分的演奏技巧也与第一段快板部分的技巧大体上是一致的,主要也是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自然跳弓加以细腻化的处理,以及快慢结合,收放自如,再一次突出乐曲欢快,喜庆的氛围,以及人们内心抑制不住的喜悦与兴奋的心情,全曲就在这样一个欢欣、愉悦的氛围中结束。
三、结语
《剪窗花》这首作品在演奏上多处都使用滑音的技巧,如上、下大滑音,定滑音,小回滑,垫指滑音等等,这些都是为了突出唐山人说话“老呔儿味”的语言特点,还有在慢板部分时多处使用到的滑揉的技巧特点,也是在尽可能的模仿人们说话时的人声声腔。演奏者在演奏冀东皮影腔调风格的二胡作品时,还应把握情感色彩的处理,掌握唐山皮影戏音乐的板式变化,以及表现的内容、人物情绪突变而产生的速度、强弱变化,更深层次、更准确细腻的表现人们的日常生活。
对于一个二胡演奏者来讲,要想演奏好《剪窗花》这类风格的作品,就要深切的钻研唐山地域的风俗人情、语音声调,唐山皮影戏的风格特色,熟习并学唱唐山皮影戏的唱腔是至关重要的,如今生活节奏快,网络发达,人们似乎有些忘记了先辈留给我们的民族艺术,如若不能静下心来去欣赏、去钻研、学习并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便会导致部分技艺、唱腔、面临失传的危险,年轻一代更应加以反思,不应一味的推崇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艺术”;先辈留给我们的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贵重的文化瑰宝,弘扬传统文化需要每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音乐也不例外。先辈几千年来的传承发展,才成就了如今传统文化,我们在学习了民族乐器演奏方面的相关知识后,更应将其发扬光大,加以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贡献。
參考文献:
[1]刘荣德,李殿明.冀东民歌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李慧颖.也谈二胡自然跳弓[J].中国音乐,2003,(04).
[3]王刚,王莹.冀东影调腔风格的二胡曲研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01).
[4]梁艺丹.冀东皮影戏音乐对二胡演奏技法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8,(22).
[5]王晶.平中见奇——论二胡曲《剪窗花》的音乐特色及演奏特点[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