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教育视阈下三线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0-04-30侯震
摘 要:三线精神是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于上世纪60—80年代,是党和国家以巩固国防和充实备战为目标,在西北、西南地区开展的以工业和交通业为主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三线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精神的传承创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其历久弥新的历史价值和时代精神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提升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具有重要价值。
关 键 词:党性教育;三线精神;三线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0)04-0085-07
收稿日期:2019-01-08
作者简介:侯震(1985—),男,吉林长春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东北支援三线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BDJ056;全国地方党校(行政学院)重点调研课题“东北地区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实效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dfdxkt026;中共吉林省委党校一般课题“党性教育视阈下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YB08。
三线建设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党领导的各项国家建设,所形成的三线精神在今天依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党的领导是我国各项事业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党的自身建设是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重要前提。因此,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必须抓好党员的党性教育,而依托党史新中国史的红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已成为有效途径。三线精神①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国家建设而形成的宝贵财富,既能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又能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学界关于三线建设的研究虽已取得一定成果②,但三线精神与新时代党性教育相结合尚未有专题研究。本文拟从内涵、时代价值、实践路径三个方面探讨三线精神如何融入党性教育,以期为提升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提供参考。
一、三线精神的内涵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为改善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国际形势变化带来北部边疆潜在隐患的状况以及国防备战的需要,我国开始了工业布局的区域性战略大调整。在党和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全国各地400多万科技人员、知识分子、工人离开原有的工作岗位,来到祖国西北戈壁荒原和西南的深山峡谷,从1964到1980年①,共建立了1100个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支援并巩固了西部建设和国防基础。在此期间形成的以无私奉献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团结协作为核心的集体主义精神,以苦干实干为核心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开拓创新为核心的锐意进取精神,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一)以无私奉献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党和国家三线建设的布局原则,许多高科技人才从一线的东南沿海和二线相对发达的中部地区迁往以四川、贵州、云南为主的地区,支援三线建设的各阶层、各类技术人员、工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放弃城市舒适的生活,奔赴未来不可预知的三线地区,但三线建设者们没有因待遇问题产生消极情绪,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充满着奋进的斗志。以当时攀枝花钢铁随处可见的标语为例:“让理想放飞,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同帝修反抢时间,试看天下谁能敌”,[1]这些标语真实地反映了三线建设者们乐于付出、甘于奉献、争创一流的乐观进取心态。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三线建设者们大多默默无闻地付出。以西北的国防建设为例:“工程兵建筑第54师曾是我军的一支神秘劲旅,长期担负着国家‘两弹一星和其他特种工程的建设任务,由于当年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严格的保密制度,部队的光辉业绩一直不允许有半点泄露,广大指战员只能甘当无名英雄”。[2]在具体待遇上,三线建设者们以厂为家、以建设为事业,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解放军41部队在盘县(今属贵州省六盘水)的建设就是一个真实的缩影:“他们(建设者)对曾经的艰难困苦与伤残、牺牲看得很平常。尽管说起当年身边的战友牺牲后,除了一张烈士证之外,一个兵的抚恤金仅有180元,一个连长牺牲后的抚恤金也仅有280元。特别是当初退伍回到农村的老兵,5年军龄的补助现在每月不到100元;有一位当兵11年没提干退伍回到农村的老战友,现在每月的军龄补助还不到220元。但他们没有丝毫的抱怨与发泄,有的只是骄傲与自豪”。[3]三線建设者们积极进取、不计个人得失,形成了以无私奉献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以团结协作为核心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线建设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党和国家持续性最长的宏观性规划建设。因此,三线精神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攀枝花钢铁工业为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建设攀枝花,全国各行各业积极响应,鼎力支持。一声令下,要人给人,要物给物。全国除了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参加和支持了攀枝花的开发建设,无论是生产物资或是生活物质几乎是有求必应。[4]可以说,没有党和国家号召下形成的举国之力,就不会有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甚至没有攀枝花这座现代化城市。“全国一盘棋,建设大三线”,不仅体现在宏观上的“四面八方”支援,而且呈现出技术、人员的统一协作,如攀枝花钢铁基地、成昆铁路、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工业交通设施的建设等,“一方面组织大量民工参加项目建设,另一方面还提供建设大军临时用房、建设用地、建设材料、三类物资、粮食和副食品、各种服务网点等支持”。[5]无论是支援三线的建设者还是当地群众,均能在党和政府的统筹下群策群力,投入到三线建设中来,形成了以团结协作为核心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以苦干实干为核心的艰苦奋斗精神
由于三线建设所处区域的自然和物质条件极其艰苦,三线建设者们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定建成三线工业基地的理想信念。以航空航天业为例:位于黔北航天061基地的建设者们在“天无三日晴”的自然条件下争分夺秒,以“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无雨拼命干”的口号为激励目标,在毫无基础的深山开辟航空基地,在艰苦的条件下秉承“先生产后生活,先厂房后民用”[6]的生产生活原则,将建设基地和工业生产作为首要任务,将个人物质生活置之度外,仅用一年的时间便奇迹般地完成了“凯山”航空航天基地建设。在“水鞋、雨衣、电筒”三件宝的艰苦条件下,“凯山”基地代表着三线建设者们“天作衣被地作床”的精神。没有轰鸣的机器声,只有响彻云霄的号子声,许多厂房拔地而起,靠的是建设者们风餐露宿、肩扛人挑,以辛勤的汗水、血水甚至是生命代价在毫无基础的深山峽谷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每一个三线建设者自觉遵守的原则,形成了以苦干实干为核心的艰苦奋斗精神。
(四)以开拓创新为核心的锐意进取精神
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三线建设既是巩固国防备战的需要,也是调整我国经济布局、开发西部资源和构建西部工业体系的总体规划。“在三线建设的酝酿阶段,毛泽东思考的重点就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布局问题,以及国家经济的长远、全面发展”,[7]但三线建设在我国历史各个时期均无例可循,需要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胆识。因此,党和国家在规划三线建设整体布局以及三线建设者们在建设过程中呈现出了创新进取的精神风貌。如在厂址整体规划布局中,攀枝花钢铁基地的选址既远离了人口密度大的区域和大中城市,又遵循国家的布局原则,同时又在“近矿、近煤、近水、近林”资源丰富的地区,践行了党和国家关于三线规划“大分散、小集中”的思想。而三线建设所处的时代经历了整个“文革”时期,在这一时期三线建设之所以能够继续推进,很大程度上在于对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灵活应用。三线建设的初衷是巩固国防备战的需要,“只要是负责三线建设,就好比得到了尚方宝剑,不管你是什么人,有什么理由,三线建设是谁也不能破坏的”,[8]因此,“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三线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抵制了这一时期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初,三线企业为适应市场化的潮流,在解放思想中充实、改进、完善自我,“依靠‘军转民、深化内部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新生,赢得持续发展”,[9]很多三线军工企业转型投入到市场竞争中,传承并依靠的正是这种以开拓创新为核心的锐意进取精神。
二、三线精神在党性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三线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涵在强化党员党性修养方面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
(一)有助于坚定党的领导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国家从未放弃对我国的各类“和平演变”,尤其以改革开放前的若干历史事件为托词,攻击甚至歪曲党和国家的历史虚无主义论甚嚣尘上,“以静态的思维来考察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或者说强调突出相对静止的一面来研究历史对象,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机械地、简单地框定为单一、静止、封闭的实体”,[10]此类观点认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内党和国家从未开展过经济建设。而回击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最有利武器即持续近二十年的三线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增长近4倍。三线建设不仅在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内地修通了成昆等10条铁路干线,而且建成了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事业单位近2000个,其中军工企业600多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30个。基本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初步建成了以能源交通为基础、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相配套、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战略后方基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11]可以说,三线建设是改革开放前在党的领导下持续开展国家经济建设的历史见证。而三线建设者们在党的领导下,形成了“奉献、协作、创业、创新”的三线精神,印证着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印证着对共产主义执着的理想信念,印证着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三线精神使全体人民、广大党员干部切实认识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全国支援三线,共同建设三线。三线建设没有国家的领导、推动和协调,是难以进行的,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12]同时也使人民群众、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只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和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二)有助于提升党员干部应对复杂形势的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在各项事业取得全面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世情和国情变化带来的新形势新问题,给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13]因此,在对客观困难和主观问题的审视上,三线精神依然具有其重要的时代价值。三线建设者们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甘愿离开舒适的城市环境,来到艰苦的三线地区开始工作生活,“献完青春献子孙”便是三线建设者们最为真实的写照。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是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走好新时代新的长征路的动力支撑。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需要在统筹中发展,需要个人服从于集体、部门服从于单位、地区服从于国家,而三线建设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全国一盘棋”“集体攻坚克难”的团结协作精神为当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建设、为各地区、各部门、个人与集体的协调树立了榜样。三线建设形成的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和团结协作精神是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保障,能够提升党员干部应对复杂形势的能力。
(三)有助于丰富新时代党性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党性教育是党员区别于其他群体的内在特性,其内容包括党史新中国史、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党的优良传统、法治思维等内容。党性教育并非与生俱来,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组织教育和个人实践的有机结合,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在以往的党性教育中,全国党校系统、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多数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光辉历程和以“照金精神”“大别山精神”“东北抗联精神”为代表的地方党史开展党性教育,其作用是既能够使广大党员干部宏观了解党的历史,又能彰显各区域地方革命特色。然而,以党史为主题的党性教育只停留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使一部分党员干部对党和国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呈现出的精神风貌、价值追求、经验教训缺乏了解和深入思考。三线精神的丰富内涵以及三线建设成就、经验教训等各类载体和精神文化元素,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党员干部具有直观上的鲜活生动性、思想上的境界升华性、行动上的榜样示范性,因此,其更契合党员干部实际工作并产生精神世界的共鸣,为提升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载体和鲜活教材。
三线精神在以其独特的丰富内涵充实新时代党性教育内容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三线建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局限性,“基本建设周期长,投入多、产出少,经济效益较差”。[14]因此,以三线建设成就和伟大精神开展党性教育应正反两方面结合,需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辩证分析,从而达到以三线精神提升党性教育和资政育人的效果。
三、三线精神融入党性教育的实践路径
三线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积累的精神财富,党员干部是三线精神的重要传承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5]因此,应将物化遗存、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平台载体融入到党性教育中,实现三线精神与党性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有效保护、开发、利用三线建设物化遗存
三线建设时期,在党的领导下营建了大批车间厂房、实验室、生产基地、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以及以宿舍和食堂为代表的生活配套设施。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很多建筑都已经旧貌换新颜,但遗留下来的三线建筑以物化的形态继续传承着三线精神,应“积极开发党史革命遗址及遗迹,更好地发挥党史文化资政育人的作用,有创造性地开展好革命遗址遗迹和保护利用工作”,[16]作为距今最近的建筑、遗址、遗迹,是运用三线精神开展党性教育最为直接的载体。三线建设无论是现存建筑还是遗址遗迹均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三线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传承,具有时代生命力。三线建设既具有充裕的物质财富,又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在具体保护、开发、利用三线建设物化遗存过程中,以文物部门为代表的科研机构、以高校和党校为代表的教育培训机构、以旅游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等相关单位应着力保护、开发、利用三线建设的相关资料和设施,组织力量对三线物化遗存进行普查,还可以制定相关章程保护三线物化遗存。在对三线物化遗存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同时,为增加资金和提高对三线建设的关注度,应量身打造开发以三线建设为素材的工业旅游,并通过征集三线建设时期的物件和影像,在原三线地区开设纪念场馆和遗址遗迹公园,进而打造以三线建设为中心的党性教育基地。
(二)积极推进三线精神融入党性教育的课程体系
党员干部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前进的重要力量。积极推进三线精神融入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课程体系,不断丰富党性教育的内容,是加强党性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是进教材。目前,关于三线建设的集大成出版专著有《三线建设研究》、三线建设相关区域的《三线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中的攀枝花:基于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和改革发展的研究》《口述上海——小三线建设》以及三线建设的资料档案汇编《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应充分利用好这些专著和档案,将其纳入到党性教育教材之中,设置三线建设教育专题,进而丰富党性教育的内容。二是进课堂。即把三线精神列入到党性教育教学计划中,实现三线精神专题的课程化,“开发和储备一批精品课程,形成主线突出、特色鲜明、能满足不同培训任务需要的课程体系”,[17]在党史新中国史的党性教育科目中设置三线精神专题,尤其是要充分发挥三线建设的经验和先进事迹在党性教育中的作用,为程式化的理论课堂增添感染力和吸引力。三是进头脑。进教材和进课堂是党性教育的方式,进头脑是党性教育的最终目的。党性教育理论是党员干部行为的先导,党员干部只有切实地感悟到三线精神的内涵“既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生动体现,又是三线建设者们一心为公、不惧艰险、不怕困难、勇挑重担、艰苦创业的结晶”,[18]才能体会到三线建设者们细微中的高尚和平凡中的伟大,才能将三线精神的丰富内涵入脑入心。因此,在推进三线精神进教材和进课堂的基础上,推进三线精神进入党员干部的头脑,使党员干部将三线精神内化为自觉的精神追求,引领并充实自己的思想、学习和生活。
(三)将三线精神融入党性教育的不同教育主体
党性修养以认知党的光荣传统和相关理论为前提,学员获得党的知识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教育主体。因此,以三线精神提升党性修养,重要的是将三线精神融入党性教育的不同教育主体。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融入党校师资队伍。教师队伍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充实并丰富党性教育内容,用以三线建设为代表的党史新中国史重要专题来印证党的领导是一切事业顺利发展的保障,以三线精神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二是融入校外聘请的专家。即通过邀请党政机关干部、三线建设亲历者、三线建设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宣讲三线精神,增强党性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三是融入学员。充分发挥学员群体之间的影响力与感召力,成立“三线精神宣讲团”,开展以宣讲三线精神为主题的党性教育活动。一方面,在宣讲过程中,党员干部能够不断深化对三线精神的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可以把国家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重点建设,形成全国‘一盘棋”,[19]坚定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进而有效提升党性修养;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更多的党员、群众增进对三线精神的理解,“三线精神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三线精神的根基是爱国主义行为,三线精神的导向是社会主義”,[20]进而将三线精神有机融入党性教育。
(四)打造三线精神融入党性教育的平台载体
三线精神融入党性教育需要着力构建立体化的教育平台载体,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创新网络教学平台。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党性教育也应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与时俱进。在以三线精神为主题的党性教育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干部教育上网工程,通过互联网拓宽教育培训的空间,这样的方式更加鲜活时尚,也能使大家共同分享干部能力培养的最新动态和有益经验”;[21]将三线建设时期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人物、理论著作以及图片、纪录片等素材,充分运用网络教学载体展示给党员干部,使党员干部能够随时随地学习与三线建设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是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党性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因而应积极构建三线精神融入党性教育的实践平台,如现场体验式教学模式,即组织党员干部观摩体验三线建设的物化遗存和与三线建设者们的访谈,“让学员能够走进去又能够走出来,不仅要能够触动心灵一阵子,更是要能让大家沉思一辈子;努力把现在的红色旅游景点真正变成鲜活生动的大课堂,让学员沉浸在这个课堂中,接受党性和理想信念的锤炼”,[22]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产生共鸣,尤其应当对实地考察的新旧变化开展对比调研,深刻领会三线精神,从而更加坚定党的正确领导,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如今,三线精神展示给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不仅是三线建设者们巩固国防备战的丰功伟绩,更多地则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担当,这种精神世界的洗礼、思想境界的升华,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精神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因此,三线精神在新时代具有其丰富的时代内涵,将其融入党性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攀枝花市工人运动理论政策研究会.劳模精神在三线建设城市攀枝花的影响分析[C].三线风云(第3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412.
[2]顾义冠.老部队54师精神永存——《难忘的8342特种兵岁月》序[A].三线风云(第3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446.
[3]南庆杰.不忘初心万里行—<乌蒙山下军旗红>前言[A].三线风云(第3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440.
[4]秦万祥.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是三线建设的成功典范[A].三线风云(第3集)[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7.
[5]郑有贵,张鸿春.三线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中的攀枝花——基于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和改革发展的研究[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282.
[6]朱世德,王贤学.凯山之歌——航天061基地从创建到转型的壮丽史诗[A].三线风云(第3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52、53.
[7]陈立旭.毛泽东与我国的三线建设——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J].探索,2003,(6).
[8]任钧.我所经历的陕西三线建设[A].三线风云(第3集)[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74.
[9][20]蒙會仙.浅析“三线精神”的内涵和意义[A].三线风云(第3集)[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400,402-403.
[10]魏传光.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思维迷障[J].红旗文稿,2018,(12).
[11][12][14][18][19]李彩华.三线建设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45-46,246,81,247,245.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1.
[15]曹智,李大伟.习近平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强调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1).
[16]丁剑华.浅议党史文化与廉政文化建设[A].全国党史文化论坛文集(第3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365.
[17]晓山.研究状态下工作[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331.
[21]张亚勇.干部教育成长与执政党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116.
[22]梅黎明.井冈论坛(2011-2012)[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95.
(责任编辑:马海龙)
The Time Value and Practice Path of Three Line Spir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ty Spirit Education
Hou Zhen
Abstract:Three line spir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spirit and struggle spirit.Originated from the 1960s to 1980s,it is a spirit formed by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with the goal of consolidating national defense and enriching preparations for war,which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focusing on industry and transportation in the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regions.The third line spirit is not only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construction spiri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but also the precious wealth of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Its historical value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cisive process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winning the great vict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It is also of great value in improving the party spirit of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party spirit education;three line spirit;three line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