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屯堡地戏

2020-04-30李春兰

金秋 2020年24期
关键词:屯堡安顺市安顺

文·图/李春兰

2019年5月,一个阴霾的雨日,我走进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九溪村,去探寻古文化遗产,记录屯堡地戏。

在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县、镇宁县一带,曾居住有30余万特殊的汉族人群——屯堡人。明初,朱元璋一统天下,但元朝旧将云南梁王不肯归降,朱元璋派30万大军平定云南之后,认识到西南稳定的重要性,于是命令大军就地屯军为民、垦田为生,并允许官兵的家人迁往此地。

朝廷为了巩固发展贵州,又将许多手工艺人和商人迁往,于是,几十万军民陆续在以安顺为核心的地方繁衍生息。在漫长的岁月中,各地移民带来的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经过600多年的传承、发展和演变,“屯堡文化”由此形成。很多消失已久的汉族风俗在这里依然存在,这些汉族人,大多都有自己的家谱。当年,那些远离故乡的将士喜欢表演一种军戏,后称屯堡地戏。由于演出不在戏台上,而是利用空地围场而演,故又称为“地戏”。表现的内容是征南以来的屯兵军旅生活,歌颂那些蹉跎岁月里被人们纪念、景仰的英雄人物。几百年来,屯堡地戏代代相传,如今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溪村是安顺屯堡文化最为深厚的自然村寨。走进九溪村“九溪大堡地戏队”队长朱贵保家,他家院子不大,一座新建不久的四层小楼,院门前就是九溪河,由九条小溪汇聚而成一条大河,九溪村由此得名。他家一楼客厅较大,存放着演出地戏的行头,老伴忙碌着帮几个演员穿戴演出服,台面上放着几个醒目的木雕面具,他们称为“脸子”。演出时,演员均戴木雕面具,主要是征战沙场的将士形象,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人物,头戴面具是屯堡地戏演出时的主要特征。朱队长60多岁,担任大堡地戏队队长20多年。他从小就跟父亲学跳地戏,家里四代人都喜爱跳地戏。这些年安顺市举办了三次地戏大赛,他们都获奖。他还带队走出贵州,参加央视12套节目春晚、南京中国绿化博览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等演出。

演员穿戴好后,我们一起沐浴着蒙蒙细雨,沿着九溪河边的石板路缓缓前行。街道上来往的妇女们皆穿着宽衣大袖的右开襟长袍,宝蓝色的开襟上绣着杂色的滚边。长袍外面又穿着较短的码裙,腰间系着色彩斑斓的丝绸腰带,腰带在身后结着坠子,很有韵味。演员们见到熟悉的人会停下脚步寒暄几句。走进一个古老的四合院,演员们开始表演,细雨蒙蒙中,表演者蒙黑巾戴假面具于额前,腰围战裙手执戈矛刀戟等,随口歌唱应声而舞,很像陕北的傩戏。进入第二个院落后,雨渐渐停了,舞士的形象明朗起来。表演武打场面是地戏的特征,崇拜英雄贯穿于演出的始终,犹如古战场上真实格斗的再现,让我领略到地戏艺术中粗犷奔放的魅力。

地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被誉为戏剧艺术的“活化石”,主要流行于贵州汉(屯堡人)、布依、苗等民族中,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600多年来,军屯文化对安顺当地艺术的渗透不言而喻,屯堡人在恪守迁移地文化的同时,也将安顺当地先民爽直、勇敢、热情的文化个性融入其中,同时又将中原地区的儒家价值观充分发挥,在长期文化、习俗交流融合中,创造出独特的地域文化。

猜你喜欢

屯堡安顺市安顺
安顺学院获批新增两个本科专业
屯堡社会与乡村振兴暨贵州省屯堡研究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安顺学院召开
安顺市关工委到市民族中学看望赴京获金奖的民族合唱团同学们
乡村振兴·安顺宣言
安顺市石材集中采购中心举办揭牌仪式
情定安顺的“白衣天使”
中国明史学会屯堡研究分会正式成立
恩施市屯堡乡人民政府关于撤销《恩施市屯堡乡辖区范围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通告》的决定
安顺市中通快递配送模式分析研究
安顺:荣升全国首个农村金融信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