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环绿带嘉定段规划设计研究
2020-04-30王少时
王少时
(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0083)
1 研究背景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40 多年以来,经济水平得到了飞跃式的增长,城市的各项建设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城市化、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虽然许多城市建设了大量的绿地与公园,但其建成后的生态效果却十分不佳,众多绿地存在生态群落结构欠缺、植物类型单一、缺乏人性化设计、生态效能低下等诸多问题。从而造成城市绿地对环境的净化能力弱,无法应对城市人口增长所加剧的生活污染。希望将更生态可持续的环城绿带融入城市发展建设与城市更新当中,为市民的生活提供舒适的生态绿地。通过对环城绿带的研究给上海市环城绿带建设提供支持,为其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提供有益补充。
2 上海外环绿带嘉定段总体规划设计研究
2.1 项目背景与实施范围
上海外环绿带嘉定段是上海市外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嘉定区外环线带状绿地项目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部,上海西侧。经过该地的交通包括由中槎河和老申纪港水上运输形成的水路;由外环A20、沪宁铁路、沪杭铁路、沪宁高速公路、曹安路规划路等形成的陆路和上海虹桥机场航线的空中通道等水陆空3 种交通形态。是上海连接各地的西大门。
基地南起吴淞江;北至沪宁铁路;东接上海外环A20;西临槎浦河。南北长约3.7km,东西最宽处位于北侧沪宁铁路处,长约820m;最窄处位于曹安路口,长约230m。项目总规划用地114.15hm2。
2.2 规划设计理念
上海外环线嘉定段带状绿地的规划设计是在《上海市生态专项工程规划建设指导性意见》及《各区生态专项建设工程规划图则》基础上编制详细规划,以生态为灵魂、以绿为主,实现生态防护、体育休闲、文化景观等多功能的统一。
图1 上海外环线嘉定段带状绿地规划平面图(作者自绘)
规划设计还需坚持节约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养建结合,低成本投入,低成本养护,以林带循环发展和循环经济为基础,充分运用环保产品,体现环保与循环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可操作性。
通过对城市发展与规划范围周边情况的分析,规划设计中还应实现多功能于一体,尊重基地现状和特征,以生态为核心通过景观设计,建成集生态防护、景观观赏、体育休闲、防灾避难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景观绿地,形成郊区和城市间的生态走廊。
3 环城绿带规划设计体系研究
环城带状绿地规划设计体系,由5 个部分组成:环城带状绿地规划设计的目标体系、环城带状绿地规划设计解决的核心问题、环城带状绿地规划设计的关键因素、环城带状绿地的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以及环城带状绿地的规划设计的设计步骤。通过规划设计的问题、关键因素与主要内容的调查和分类,结合规划设计的目标体系,从而明确环城带状绿地的规划设计核心是生态、多样与休闲。继而在规划实践程序上提出了环城带状绿地的规划设计7 大步骤:明确规划设计任务;现状详细调查和分析研究;相关资料的收集;定规划理念、定位和目标;制定规划总体布局;制定功能分区设计;专项规划设计。以上海外环绿带嘉定段为例,详细介绍环城带状绿地规划设计体系的具体内容。
3.1 环城绿带规划设计的目标体系
环城绿带的规划设计不仅要达到一定的生态效应,还应达到一定的景观观赏效果,提供适量的游憩场所。因此,通过对环城绿带规划设计内容的进一步分析研究,可得出基于景观生态学、景观多样性和游憩学理念的环城绿带规划设计的目标体系,按规划设计的重点和内容不同可分为3 个大类,包括30 项指标,部分指标应作为规定性指标,具有一定的刚性,其他为指导性指标,从而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具体见表1。
上海外环线嘉定段用地面积为114.15hm2。其中,生态防护绿地66.27hm2,生态休憩绿地47.88hm2。其中,水体面积在不低于现状水面率的前提下,原则控制在总用地的12%以内。各类建筑的占地面积不得超过总规划面积的1.0%。原则上生态休憩绿地范围内的建筑占地平均不超过其用地总面积的2%。道路、广场及停车场等占地比例原则上控制在总用地的4%以内。
表1 环城绿带规划设计的目标体系
表2 规划用地平衡表
依据环城绿带规划设计的目标体系,上海外环绿带嘉定段在具体设计中对每一个专项都进行了设计要点分析和目标控制,并根据这些分析和要求进行特色设计,从而总结出为使专项设计达到生态多样和景观趣味的效果,而采取的实际指标控制与设计方法。
表3 规划用地平衡表
3.1.1 绿化景观。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比例为6∶3∶1。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的比例控制在2∶3。常绿灌木与落叶灌木的比例控制在1∶2~2∶3;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的比例控制在1∶5。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的比例控制在4∶1~3∶1。速生树种的配植比例宜控制在15%以内。乔木的初植密度不宜多于220 株/667m2。乔木胸径一般宜为5~15cm,小乔木胸径宜为3~7cm。
3.1.2 竖向规划。草坪坡度不应大于25.0%,运动草地最大坡度0.5%,最小坡度0.5%,最适坡度1.0%,草地最大坡度33.0%,最小坡度1.0%,最适坡度1.5%~10%。主路纵坡宜小于8%,横坡宜小于3%;支路和小路纵坡宜小于18%,铺装场地最大坡度3%,最小坡度0.3%。建筑物内部地坪标高不低于绝对标高4.2m。
3.1.3 水系规划。市政河道水域面积为4.62hm2,占绿地面积4.2%;防汛通道面积为6.84hm2,占绿地面积6.3%。防汛墙顶标高不低于5.2m。规划在蓝线两侧6m宽为防汛通道。
3.1.4 道路规划。车行道路系统原则上宽度上限为6m,大部分车行道宽度定为4m,通过设置回车场和会车场地解决双向行车的需要。每隔2km 设置12m×12m 的回车场地,会车场地根据地形和道路线形灵活设置。步行道路系统生态步道满足游人休闲、散步、健身的需要,方便绿地养护作业的开展。宽度上限为3~4m,建议大部分步行道宽度定为0.7~1.5m。停车点应与绿化环境融合,原则上每个停车点面积不大于100m2。
3.1.5 游憩规划。游憩内容以周边市民需求为出发点,在场地允许的情况下,一般应设置包括户外活动、学生锻炼、家庭亲子游、老年养生、社区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场地,满足多种人群的需求。根据游憩的内容,控制用地面积和建筑规模。
3.2 环城绿带规划设计解决的核心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主要城市的环城绿带的建设需求也逐渐加大,尤其是对于绿带的生态功能、景观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从众多设计方案和建设成果来看,存在着不少问题,核心问题在于建设初期任务书的要求与科学理论之间的冲突,主要包括绿带建设追求快速成林与“景观多样、生态可持续”之间的矛盾、绿带建设追求形式上的美与“以人为本、生态休憩”之间的矛盾。因此应该通过对环城绿带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立足于基地本体,维护生物多样性,与实践实际结合,避免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应有的破坏。
3.3 环城绿带规划设计关键因素系统研究
环城绿带的规划设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地形、水系、动植物等自然地域条件外,还受到城市格局、经济建设、规划控制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即受到“自然”、“社会”与“规划”3 个因素的作用。
前期对上海外环线嘉定段带状绿地的现状自然条件、现状植物群落结构、游憩资源以及《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中区域总体绿地规划要求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各方面资源的优缺点,在生态理论、多样性理论和游憩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深入分析,应重点解决3 个问题:如何因地制宜结合现状自然条件、如何体现景观多样性和如何合理设置游憩空间。
3.3.1 现状自然条件的利用与改善。主要从地形、水体以及现状道路进行全面分析,解决局部水体污染、区域积水以及原有道路利用的问题,通过重新梳理水系与驳岸,增加水生植物,营造微地形等措施来改善水质,提升景观效果。
3.3.2 植物群落分析与景观单一问题的解决。基地内现状的绿化在品种、层次、搭配以及规格上都十分单一,其防护功能与景观功能,已经在逐渐退化,需通过整体的植物种植设计,结合不同区域的现状情况,进行系统性规划,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群落特点以及空间形式,从而形成多样的景观,为动植物提供生态栖息地。
3.3.3 游憩空间的设置问题。应对区域的整体规划进行分析,包括游憩资源的分析、可达性分析以及游憩特征分析,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总体规划》中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上海外环线嘉定段带状绿地所在区域的总体规划要求、绿地特征来挖掘特色特点,逐步配置游憩设施。因为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游憩的开发对整个绿带的生态影响相对较大,因此游憩的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上海外环绿带嘉定段作为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一部分,也应注重与周边绿地的衔接,整体强化多要素叠合的水系城市特征,彰显水、城共生的水系城市底蕴,进一步凸显上海拥江面海、枕湖依岛、河网交织、林田共生的自然山水格局。
3.4 环城带状绿地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的研究
以环城带状绿地的规划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上海外环线嘉定段带状绿地现状资源的研究,结合对国内外环城带状绿地的调查研究,可总结出一般环城带状绿地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从自然景观和配套设施的角度来分,其中自然景观可进一步分为绿化景观、竖向地形和自然水景等;配套设施又可分为管理设施与休闲设施。
3.4.1 绿化规划保证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①生态混交林的设计:局部调整原林带单一品种的现状。根据上海区域地带性自然植物群落的分布规律,形成常绿、落叶混交林。研究表明,以落叶阔叶树种为建群种的植物群落中,物种较之常绿阔叶林丰富的多。常绿阔叶林内由于郁闭度较大,灌木层、地被层往往生长不良、发育微弱。因此,为丰富植物种类,侧重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布置。②景观休憩林的设计:景观休憩林更注重植物群落变化、景观空间变化、景观季相变化,通过不同科属的植物组成混交群落,在阔叶和针叶间寻求色彩、常绿、观花、观果等变化,通过对绿化整体连贯的处理,使绿化景观在整体上协调统一,在局部又各有特色。
3.4.2 水系规划保证水网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在进行基地景观水系设计时充分利用场地内原有水系,结合各功能区域的风貌特色,新增少量水面,对不整洁且布局混乱的原有水体进行沟通疏浚,使其成为完整的水系。承担组织空间观赏,灌溉和排涝的多种功能。为软化水利驳岸,采用一些可渗透的自然材料,在绿地内部的水体岸边修建草坡式驳岸,种植各种水生植物,为水中生物和两栖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场所。生态驳岸除了具有护堤的作用外,对陆地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3.4.3 竖向规划保证绿地空间的生态多样。通过对绿地内竖向的高低、尺度、外观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为景观变化提供了依托基质。在较大的空间中采用宽阔平坦的绿地、大草坪和疏林草地,来提供舒适的活动场地;在较小的范围,从水平和垂直二维空间打破整齐划一的感觉。在现状地形较为平坦的区域,营造“景观微地形”,适宜的微地形处理有利于丰富景观要素、形成景观层次、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绿化区域内采用自然式的地形,为实现绿地的防护功能,设计时靠近外环线一侧,坡地地形较高,设计高0.5~1.0m 的地形,结合高大的乔木,形成连续的绿化隔离带。沿水系岸边采用生态驳岸,缓坡入水,保持16%的坡度。
3.4.4 游憩规划保证绿带的参与性和可控性。休憩林带内部布置户外俱乐部、露营配套设施和管理用房等设施。这些设施必须是占地面积小,功能性强的核心设施,它们为大量的户外活动提供配套支持而不是直接使用。为给以上各种活动提供基本的保障,在绿带内设置户外俱乐部、水上活动俱乐部、滨水休闲区、户外休闲服务点、绿带服务点、道班房等设施来服务市民游憩的需求。紧邻绿带的地块可以开发少量餐饮、娱乐、地产、修疗养等项目。这些项目可借助林带形成特色,吸引消费者,产生经济效益,而又不破坏林带环境。
4 总结与结论
以上海外环绿带嘉定段为研究对象,总结出环城带状绿地规划方法和专项规划设计方法,并将研究结论运用于实际项目中。提出环城带状绿地规划设计的对策:生态、多样和游憩是目前国内外绿地景观设计的主要趋势,环城带状绿地规划应注重绿带的生态性,尽量保留现有自然环境,通过建立稳定的人工生态群落,使绿带更趋自然化。建设有地域特色,多样景观的环城绿带,利用现状丰富的自然资源,结合生态设施,保留生物活动通道、保留地域文化特色,减少对绿带建设前内已有稳定业态的影响。在保证绿带生态稳定、生物多样的前提下设置游憩空间。环城带状绿地规划设计体系是用来指导上海外环线嘉定段线带状绿地规划设计的重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