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明市世博园观赏性植物规划设计研究

2020-04-30欧阳勇锋

现代园艺 2020年5期
关键词:矮牵牛世博园造景

陈 媛,欧阳勇锋

(1 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2 广西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昆明世博园是中国首个汇聚34 个国家展园的综合性观赏景区,有上千种植物,同时被国家评为AAAAA 级景区。拥有着大量植物是世博园特色所在。20 世纪末期举办的中国9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一次大规模的世界性盛会,展示和交流了20 世纪末世界园林园艺的科技成果和生产技术。1999 年建园时,园区培育移栽植物2551 种,200 多万株(丛),其中珍稀濒危植物112 种,种类丰富,种植数量大。[1]世博园不仅展示了珍稀、名贵、濒危、拥有优异性状的物种,同时通过人工修剪做出各种造型,引起各地游客的一度好评,使世博园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植物储备公园。

1 世博园的自然环境

世博园是1999 年选址设在昆明东北郊的金殿风景名胜区,东经102°41′、北纬25°01′,距昆明市区约4km。世博园园内海拔在1500~2800m 之间,占地面积约2.18km2。根据2019 年气象局最新统计数据得知,昆明市年平均气温16℃,绝对最高气温21℃。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55.84%,其中夏季降雨量最大。年平均相对湿度68.92%,其中2~4 月湿度相对较低,7~10 月湿度相对较高。年日照时数2448.7h,≥10℃积温为4800℃,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兼具有低纬度高原气候的特点,冬暖夏凉,四季如春。昼夜温差大,但年气温变化小,适宜植物生长,昆明土壤为红色土壤,呈酸性,适宜种植花卉。植被覆盖率达76.7%,其中有120hm2灌木丛茂密的缓坡,水面占10%~15%。园内外围种植大量乡土树种,与园区外自然分割。世博园地貌是典型的亚热带山地温暖混交林地貌。世博园内主要由5 个展馆、6 个专题展园、34 个国内展园和33 个国际展园组成。[2]其中最为出名的是5 个展馆与6 个专题展园。

2 调查方法

2019 年1 月对云南省昆明市“99 世界园艺博览园”部分观赏性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由于公园景区面积过大,采取沿路调查方法、文献参考调查法作为主要调查方法,根据现场记录、对植物拍摄照片鉴定与参考文献的相互结合,对所调查的植物营造出的景观做出相关的分析研究。

3 世博园内花草植物造景

3.1 主要运用形式

花草植物造景主要分布地点为:世博园中轴线、各国展园、路边、世博园温室。

按照栽植的形式分为横向镶嵌、竖向栽植、花坛用花3 种。横向镶嵌:是在大面积草坪的适宜位置适当栽植花草用来装饰和点缀草坪,使草坪更富色彩。园内最具代表植物造景为主入口中轴线上花溪与两侧花镜;竖向栽植:是借助其他建筑物或构筑物作为支撑,以鲜花进行覆盖,常见表现形式有花柱、花球、吊篮等。其中园内最具代表性花草植物造景有99 时钟盘、花船、花柱。花坛用花采用脱盆种植进行装饰,园内主要景观位于主入口与99 时钟盘之间,可保证全年有花。[3]

3.2 世博园花草造景构图原则

园内主要花草造景位于主入口中轴线上,全长423m,其中包含平面造景构图与竖向造景构图。花草种类丰富、颜色鲜艳,具有较高的观赏效果。在草花造景的原则上,除了考虑植物的色彩协调统一,种植的方式与控制植物的生长高度同时也成为构图原则之一。

在进入世博园内,花海首入眼帘,其种植的高度、颜色的搭配成为游客入园的初次体验。通常能引起游人注意的植物造景方式一是栽植面积大,二是植物长势高,三是植物颜色鲜艳。根据这3 种造境方式,世博园内花海的设计做到有开有合,通过视线引导吸引游客。

3.2.1 花钟。花钟位于世博园大门正中央,直径19.99m,由鲜花与绿篱相互搭配构图,尽管世博园每年都为花钟更换植物与造型,但多数花草植物配置使用颜色不少于5 种,其中常用花卉有矮牵牛、银叶菊、钓钟柳、四季秋海棠、三色堇等,常作为绿篱植物有小叶女贞、南天竹、杜鹃、红花檵木等。花钟外围用以绿篱栽植,表盘中央用以各色鲜花栽植,色彩鲜明,表盘与周围形成了强烈对比。在花钟与主路之间栽种高大乔木作为屏障,不但起到空间分隔作用,同时产生神秘感(见图1)。

图1 花钟(来源:作者手绘)

图2 花船(来源:作者手绘)

3.2.2 花海。位于花钟后,全长约321m,分为2 个部分。第1 部分由8 块大小不一的矩形与2 块不规则地块组成。第2 部分花海位于花船后,由4 条流线状花坛组成,代表波浪。花海中栽植花卉有金鱼草、兰花鼠尾草、矮牵牛、三色堇、石竹、玛格丽特、角堇、茼蒿菊等。以每个地块为一单位,大面积种植。其中矮牵牛、三色堇、石竹、角堇属于低矮草本,高度约15~20cm,视觉效果较低,而金鱼草、兰花鼠尾草、玛格丽特、茼蒿菊较高,高度约35~50cm,花卉植物高低错落,植物配置活泼又不失韵律。

3.2.3 花船。花船位于花海中央,花船的花草种植方式以竖向种植为主,用鲜花与假花相结合缠绕在花船上,船身由真花栽植,船帆由假花装饰。由于花船前后花海种植高度低,花船又位于中央,更为凸显(见图2)。

3.2.4 花柱。同样是竖向设计的花柱位于流线型花海后方,由5 根高柱和7 根矮柱组成。花柱采用的栽植花卉是矮牵牛,以各色矮牵牛螺旋栽种,颜色丰富,有趣味性。

3.2.5 十二生肖。位于花柱后方,中轴线两侧,由绿篱修剪而成。这种植物造景是园林景观中常见的修饰方法。通过对绿篱进行修剪,做出各种造型来营造景观。

3.3 色彩组合与配置

花草的色彩搭配也是植物造景的要点之一。搭配的方式要与周围景观相协调,通常有相似色、对比色、多色系运用方式。相似色是通过运用同一色系的花卉种植与装饰,有渐变和过渡的作用,使景观更柔和,如世博园内游步道两边花镜。通常使用颜色有红色+玫红色+粉红色或桔黄色+黄色+淡黄色等。对比色通过运用2 种或2 种以上反差较大的颜色做配置,颜色对比强烈给人一种浓烈活泼感觉,如花钟采用对比色栽种方式,通过运用红色、黄色、绿色和银色搭配,可以清晰明了地确定表盘的边界范围;花海内运用蓝色+橘黄色或黄色+紫色的搭配方式,颜色更跳脱。多色系运用方式比较简单,通常使用具有多种颜色的一种植物栽种,如波斯菊、角堇、矮牵牛等,不用过多打理,给人一种自然无修饰的感觉。[4]

4 植物状态与组成

4.1 生活型组成

生活型组成的多样性体现了园中植物具有很强的设计感和层次感,不仅是层次的丰富,同时也是颜色的丰富,疏中有密,密中有疏。世博园植物种类生活型丰富,其中落叶植物有11 科12 属13 种,占调查总数的8.6%;常绿植物有68 科118 属138 种,占调查总数的91.4%。落叶植物:常绿植物:草本植物的比例为13∶60∶78。

结果表明,世博园内栽植植物应用上,落叶性植物数量远远少于常绿型植物的数量。但园内尽管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具有大面积的林下植被,做到了植物景观多样性。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草本植物,例如:金鱼草、矮牵牛、薰衣草、兰花鼠尾草、红花酢浆草、四季秋海棠、万寿菊、玛格丽特、韭兰、三色堇等78 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多数为观花植物。园内不仅运用花镜、花钟、花船等景观造型,同时运用地被植物营造了许多立体景观。多数花图案的造型放置在入口处,不仅吸引游客注意,同时开阔视野,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分流作用。

调查灌木种类较多,大多数为观花植物,观赏性好,多数灌木植物种植于乔木下方,做成规整绿篱。少数灌木修整成球状,或做成动物形状,起到丰富景观、分隔空间、遮挡视线的作用。[5]园中灌木植物观花与观叶相结合,如海桐、茉莉、大叶黄杨、小叶黄杨、高山杜鹃、鹅掌柴、龙船花、洒金东瀛珊瑚、山茶花、孔雀木等。色彩多样、层次丰富、景观观赏性较好,营造出多层次的景观。

行道树的选择上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落叶与常绿树种混植,多数为常绿乔木。其中有不少乔木是引种于国外,栽植于各国展园中,与展园中建筑遥相呼应,起到身临其境作用。栽植道路两旁的行道树,主要为庭荫树,与下层灌木、地被植物形成协调的景观。乔木层主要以棕榈科、豆科、桑科、木槿科、木兰科类植物为主基调植物。主要有马褂木、木槿、橡皮树、鸡冠刺桐、厚朴、五角枫、苏铁、日本五针松等高大乔木。这些植物多数属于亚热带植物,冠幅大,可成荫,树下多种植喜阴性草本植物,多数为观花草本。园内草地面积大,多数游客会在树荫下的草地上乘凉或野餐,为游客增添一丝清凉。但园中落叶树种类较少,季节变化不明显。为营造不同景观的景象,世博园内会定期更换草本植物,为保持园内生机盎然的景象,这样既费人力又费物力,在此调查中,希望得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在考虑到气候影响的前提下,可以扩大落叶植物的栽植面积。

在所调查的植物中藤本植物种类较少,多数栽植于花架、廊架、休息亭附近,让其可以缠绕上方。主要植物有常春油麻藤、天门冬等缠绕类藤本植物。部分藤本植物会缠绕到其他乔木上,形成不一样的景观。达到了植物的竖向设计,是立体绿化的最佳植物选择。园中有许多盆景植物,作为一些珍稀物种,或是造型奇特的物种,被栽植到花盆中,精心养护,被统一放置在一个观赏区内。

4.2 物种生态学特性组成

根据所调查的世博园内的植物归类为土生类植物和附生类植物。可以看出土生类植物占主导地位。植物种类多,形态丰富、造型新颖、颜色多样,这是使世博园成为中国最丰富的植物公园的必要条件。

所调查的附生类植物种类较少,有4 种,占总数的2.6%。附生类植物主要附生于乔木上,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以蕨类为主,如鸟巢蕨、肾蕨、凤尾蕨、狼尾蕨。形态各异,生长旺盛。

4.3 观赏特性组成

在所调查的植物中,把151 种植物的观赏特性归结为观叶、观花、观果这3 种特性。其中有些植物同时具有2 种特性。

4.3.1 观花类植物。观花类植物颜色鲜艳,物种繁多,按颜色、形状、气味等观赏特性进行分类。对调查结果按花色进行分类:红色系观花植物有矮牵牛、四季秋海棠、红掌、春鹃、红花檵木、角堇、香石竹、大丽花、石竹、红花酢浆草、丽格海棠、鸡冠刺桐、虾膜花、美人蕉、金鱼草、紫薇等;黄色系观花植物有三色堇、鹤望兰、黄槐、金花茶、金丝梅、金丝桃、倒挂金钟、跳舞兰、虾衣花、茼蒿菊等;蓝色系观花植物有薰衣草、兰花鼠尾草、蝴蝶兰、翠雀、多叶羽扇豆等;白色系观花植物有矮牵牛、白掌、山茶、扁刺蔷薇、悬铃花、绣球等。

4.3.2 观果类植物。观果类植物多数为乔木,所生长的植物的果实颜色或者形状具有观赏性,如:冬珊瑚、金桔、南天竺、草莓、桑树等植物。园中多数可观果的植物的果实可食用。

4.3.3 观叶类植物。对观叶植物的分类按照植物生长习性可分为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落叶性植物有红枫、木槿、丁香、马褂木、茉莉、紫叶小檗、桑树、黄槐等。常绿植物有剑麻、小叶黄杨、大叶黄杨、橡皮树、冷水花、七彩竹芋等;按照颜色来分可分为绿叶植物和变色叶植物。绿叶植物有鸟巢蕨、袖珍椰子、美丽针葵、聚果榕、铁皮石斛、百合竹、棕竹、龟背竹、箭毒木、海芋等。变色叶有洒金东瀛珊瑚、红背桂、孔雀竹芋、金边龙舌兰、紫叶酢浆草、变色木、红枫等;按照性状分可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草本植物有石斛、含羞草、虎耳草、野芝麻、冷水花、吸毒草、龟甲冬青、狐尾藻等。木本植物有变叶木、菩提树、月季、木槿、茶梅、金丝梅、海桐、紫叶小檗、黄槐等植物。

5 世博园植物资源特征分析

5.1 植物种类繁多,土地面积广,养护繁琐

昆明世博园占地面积大,植物种类多,在管理方面耗费人力、物力居多,在养护方面做不到全面管理,导致一些植物因管理不当死亡,或因病虫害导致死亡等。由于世博园是1999 年建园,园中的树木大多数为移栽树木,部分植物移栽后成活率很低,如椰子等。椰子原产地的土壤含有大量的海盐成分,为让椰子成活,移栽时,在栽植椰子的土壤上加入了大量的海盐,[6]如后期养护不当很容易造成植物的死亡。在植物的配置上要考虑后期病虫害的防治问题,一些特色植物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携带病虫,所以在运输中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事项。在栽植的密度上要充分考虑植株的冠幅,一些植物在移栽时种植密度过大,导致植物根部吸收养分不足死亡。

5.2 外来引种数量多,保证了物种的多样性

“99 世博园”为营造物种丰富的植物王国的景象,引入外来植物不计其数,但由于受到土壤、水文、气候、苗木运输等因素的限制,许多外来引种特色植物在昆明世博园尚未得到好的推广。[6]昆明四季如春,气候优越,适合大多数外来引种植物生长,多数热带和亚热带植物都可以在昆明移栽成活。在所调查的151 种植物中,有少部分植物来源于东北地区,由于东北地区冬天寒冷,植物到冬天会进入冬眠期,到春天再次发芽生长,植物再次生长有足够的养分,成活率很高。但由于昆明年平均温度在16℃,部分北方植物栽植到昆明休眠期过短导致植物吸收营养不足,长势不佳。

6 结论与建议

昆明世博园内不仅有许多外来引种的植物,同时也有许多珍稀物种。它是旅游、科普、调研和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植物种类的繁多不仅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同时又为其他国家做出了良好的宣传。为了保护现有植物资源,一要加强对已存活的物种的保护,加强管理,对施肥、浇水、修剪、松土、除草等措施坚持到底。二要加强对植物的分类工作,重点放在稀有植物、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濒危保护植物的应用及推广上。三要增加对植物的科普教育,通过悬挂铭牌或竖立宣传牌注释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分布、用途等基本信息介绍给游客,使游客在欣赏美景、感叹植物奥妙的同时,也能接受植物方面的科普知识。四要充分考虑外来引种的栽植气候、生活习性等因素,对一些引种成活率低的植物进行减量引种,做到既不影响植物生长,又增强景观观赏性。

猜你喜欢

矮牵牛世博园造景
手法、奇观与现代生活:胡雪岩故居的园林造景
44个矮牵牛品种在北京不同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风景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与艺术手法研究
益生菌对矮牵牛花品质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在私家花园设计中的应用
低温胁迫下外源SOD对矮牵牛生理特性的影响
我眼中的矮牵牛
叠山经典 雅韵流芳 艮岳与中国园林中的叠山造景
游昆明世博园
水调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