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2020-04-29王芳
王芳
阅读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讲述,可以激发学生浮想联翩;生动的复述,或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能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进入角色,按情节发展所规定的情景,以及作者的心理状态去展开想象。在教学《草原》这一课时,我就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进一碧千里的草原,學生仿佛置身其中,朗读时神采飞扬,把老舍先生的喜悦与激动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用丰富、优美、清晰、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事物,这对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其想象力,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能为他们表现想象力做出榜样。
画面是对现实情境的直观显示,是帮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阶梯,也是启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直接凭借。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画面生动、色彩鲜艳的插图。教师可根据这些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利用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教学《找春天》一课时,教师可以指着插图问学生:“小朋友在哪里看见了春天啊?”通过这样的发问,引导学生关注插图和文中的表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用语言表达出来。利用好课文的插图,符合低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让学生眼观画面,形象感染,加深理解,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在这领会的过程中,学生则完成了一次想象的过程。
由于视野的局限,小学生在思维上无法体悟一些不曾见到的事物,教师利用电教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着直接用语言描述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如《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中有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如“华灯高照”“光彩夺目”“绚丽多彩”“金碧辉煌”等。老师在教学时如果能适时播放北京夜景的录像,那么学生就较容易把握这些词语。学生头脑中因为存在北京夜景的表象,就可以引起其他相关的想象,进一步体会到北京夜景的美。
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使课文的图景、情节在其脑中映现出来,如果再让学生演一演,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让学生演一演维吾尔族老乡请游客吃葡萄的情景。通过想象,学生添加了自己的语言、动作,把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表现得淋漓尽致。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地方都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只要教师多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允许学生自由地想象,引导他们创造性地想象,他们的创新潜能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如《小熊住山洞》一课,在读过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 如果小熊砍了树,盖了新房子,会是什么结果?学生一定会说:“森林就没有这么美了!”“春天没有绿叶,夏天没有鲜花,秋天没有果子,小鸟都没有家啦!”……接着,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思考: 小动物们会怎样做?学生一定会说:“小动物们就不会理小熊了,更不会感激他!”“小动物都恨死小熊啦!”“可能小熊盖的房子很漂亮,但是再漂亮也没有客人去做客……”这样续编故事,学生思维会非常活跃,他们的设想不管对或错,都体现了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另外,学生在讨论时各抒己见,在想象中思维互相碰撞、启发,在文中没有出现的空白处创新,其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训练。
想象不应只局限于课文结尾处,也可以让学生补写开头与经过。还可引导其换位想象,如读了《坐井观天》,可设计拓展性题目《出井观天》。这种训练,以课文中原有的想象为基础,进而拓展延伸,不但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令其借鉴别人的想象,点燃自己创造思维的火花,引发想象,使原有事物更完善或赋予崭新的生命与价值,丰富对课文的人文内涵的理解。
(作者单位: 江苏省建湖县上冈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