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班本化项目式活动的探究与实施

2020-04-29钟倩瑜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0期
关键词:植物班级幼儿园

钟倩瑜

【摘要】项目式活动是一种整合式的课程形态,它注重幼儿的学习兴趣及学习需要,鼓励老师将幼儿感兴趣或者有疑问的问题或事项作为研究项目深入探究。班本化项目活动可以以本班的孩子和老师的实际,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班级的各种资源,生成符合本班孩子学习需要的课程,更好地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及兴趣点,真正将《指南》精神和课程游戏化精神落到实处。本文将以班本化项目式活动《幼儿园里的植物》为例,试阐述以幼儿为中心形成班级项目式活动的全过程。

【关键字】项目式活动   班本化   学习兴趣   生成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0-163-02

项目式活动源于瑞吉欧方案教学法,它有别于传统的分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整合性的课程形态。项目式活动基于幼儿真实生活,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幼儿在教师的支持、鼓励与帮助下,将某个大家感兴趣的或有疑问的问题或事项作为项目进行深入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交流反思等方式,发现相关知识,建构相关经验。在项目式活动模式中,幼儿是活动的发起者和研究者,与教师一起合作推进课程活动的开展。

在《指南》精神的指导下,当下幼儿园的课程建设越来越强调要尊重幼儿的兴趣需求生成幼儿需要的课程,并重视班级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以班级为单位实施的班本化项目式活动更符合班级幼儿和老师的实际需要,更能体现班级幼儿的学习特点。研究、探讨班本化项目活动的内涵、特征与实施方法,有助于幼儿教师持续地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及兴趣点,并及时调整及跟进自己的教学计划,真正将《指南》精神和课程游戏化精神落到实处。

下面笔者将以班本化项目式活动《幼儿园里的植物》为例,试阐述以幼儿为中心形成班级项目式活动的全过程。

一、了解幼儿经验,找准兴趣点,确定项目框架

項目活动动可以源于教师的建议、幼儿的想法,或某个教育契机,但每一个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式、研究时长,都由幼儿与教师在互动中生成,因此了解幼儿经验,找准兴趣点是开展项目式活动的关键。

我园环境优美,古榕参天,芳草茵茵,悦目怡人,在幼儿园内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翠绿茂盛的植物。尤其在春天和秋天,满地的落叶、紫荆花的花瓣、芭蕉树修剪下来的大叶子是孩子们经常玩耍嬉戏的道具。他们有时候会用叶子摆画,有时候站在叶子上把叶子踩得沙沙直响,有时候他们用花瓣下“花瓣雨”,有时用芭蕉叶遮挡阳光……看到孩子们对身边的植物充满探索的热情,我们于是和孩子们一起围绕“幼儿园里的植物”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与分享,在师生热烈的讨论中产生了许多有趣的问题,例如:“幼儿园里都有些什么树?”“它们都在哪里?有多少棵?”“幼儿园里最多的植物是什么?”“为什么有些树掉叶子有些树不掉叶子?”……我们在倾听孩子们讨论的同时记录下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就这样“幼儿园的里植物”的主题就伴随着孩子们不断闪现的想法和问题运应而生。

在讨论后,师生共同用图文的方式将自己的问题呈现在教室,在《幼儿园里的植物》项目活动的建立和深入的过程中,孩子们将会持续关注这些问题,并结合问题制订自己的研究计划。

二、运用“三位一体”理念有意识的开展探究活动

在探究过程中,我们运用“孩子、家庭、园区”三位一体的理念,通过提出问题、家庭调研、亲子活动、小组探究、绘画表征、作品展示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强化经验丰富的部分,弥补经验薄弱的部分,帮助幼儿形成综合性较强的经验,这既是一个促进幼儿自我构建经验的过程,也是施展教师专业引领的过程。

1.“准备与铺垫”——有趣的亲子前期活动准备

主题确定后,为了更好的接触、了解和发现幼儿园里的植物,老师把孩子和老师的想法以主题家长沙龙的方式告诉家长,让家长成为我们研究的新伙伴。并且鼓励孩子与家长一起收集各种关于幼儿园植物的资料和资讯。这些资讯包括初步了解幼儿园植物的分布、树木的种类、各种关于植物的图书以及有识别植物名称功能的智能软件等。

利用周末的时间,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关于介绍幼儿园植物的“植物名片”,在制作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们以“植物寻踪”的游戏方式记录所介绍植物的外形特征、数量和种植地点。通过“植物名片”的挂牌、展示,孩子们相互介绍和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分享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幼儿园植物”的疑问,这些疑问不仅仅停留在“植物的种类”“植物的分布”上,还产生了更多细致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断推动孩子们更高的探索热情。

2.“计划与决策”——学习网络与活动目标的制定

配合孩子们的想法,老师将教室重新进行了规划,希望能通过环境的设置和材料的提供,鼓励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亲密地和大环境接触,帮助孩子们解决他们的问题。在创设环境的同时,我们还一起针对收集的资料和孩子们的问题,制定了项目学习网络和目标,同时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和关注点设计了很多有趣的活动,支持孩子们主动地探索和解决问题。活动总目标如下:

(1)激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能借助各种工具、方式认识幼儿园内的植物,了解不同植物在幼儿园的空间方位。

(2)尝试探究式学习,学会合作学习、大胆分享,运用合适的方式表征。

(3)通过有趣好玩的亲子活动,感受亲子互动的乐趣,增进亲子感情。

3.“探索与生成”——孩子们的发现与收获

在老师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幼儿园成了孩子们研究植物的“基地”,在这充满勃勃生机的世界里,孩子们展开了对植物的各种探索活动,如:认识鸡蛋花树、幼儿园的桂花树、芭蕉树的统计等活动。在小朋友的探究活动中,幼儿园的植物不单单只是用于观赏的,而是一个个可以与之互动的,与自己相关的鲜活生命体。在活动中,孩子们以“植物”为载体,学会观察自然,尝试运用观察、比较、记录、小实验等多种途径发现幼儿园里植物的“秘密”,并用多元的表征方式,表达自己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快乐体验。

我们在设置课程目标时,除了预设的目标之外,还鼓励幼儿生成自己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并开展与其相关的探索活动。比如,十月下旬,孩子们进行体检,量了身高,互相之间比身高,对度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结合孩子们的兴趣点生成了“测量大树”的活动。这种生成课程基于孩子的兴趣,源于孩子的生活,突出课程与生活的关系,让孩子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了解数学的应用,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在活动中孩子以任务、兴趣为驱动,积极投入,是积极的学习者。

4.“交流与分享”——孩子们的表征与积累

通过一段时间师生的共同探索、发现、积累、创设后,“幼儿园的植物”的环境、材料及体验性活动日渐丰富,孩子们非常期待和渴望与同伴共同分享,他们越来越迫切渴望分享交流环节了。于是,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准备分享的材料、布置展示的标识、绘制介绍操作指示图等。他们积极参选“幼儿园植物导赏员”,积极向同伴推荐自己最喜欢的植物、区域,努力准备自己的工作。

以班级为基点,通过“小小导赏员”、“幼儿园植物展”等形式将孩子们的收获与发现与园内更多的班级孩子和家长们分享,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成功感与认同感。

三、班本化课程与园本课程的融合与创新

我们在“幼儿园的植物”班级微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园本课程活动可以涵盖进来,仅不同节气里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项就涉及很多内容,所以我们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及具体情况,围绕“植物”主题,以班级为基点与园本课程实施融合与创新。

在立冬节气活动中,我们融入了保护树木的主题,邀请小朋友们体验给树木涂石灰水的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节气理解的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不同的植物在冬季里的外形变化变化及生长特点。在小寒节气活动中,我们还与社区联动,带孩子们到幼儿园附近的梅花村社区寻梅、赏梅、画梅。在班本化项目活动的开展中,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班级的各种资源,可以使班本化课程活动更科学、高效,得到更充分的延伸与发展。

四、主题活动过程资料的整理与反思

当《幼儿园里的植物》的学习进入尾声,老师和孩子们开始一起分类和整理活动中丰富多彩的环境和材料——文字资料、实物、音像视频和照片、儿童作品、集体创作等。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将从家庭中收集来的图书、实物、图片分装好,请小朋友们带回家。同时会附上孩子们自制的“感谢卡”,以此感谢家长在主题探究学习中为孩子、班級做出的支持和贡献;儿童的平面作品分类整理后放入成长档案袋;立体作品、集体作品会以照片的形式记录放入孩子的电子成长档案内。教师在活动中撰写的学习故事也会打印成册,并发给相应的孩子家长保存。

收藏好孩子的作品,不仅表达了教师对孩子学习成果的尊重,为孩子们的成长留下纪念,更是教师和家长共同评量孩子发展的依据,并能有效地为孩子今后的学习做出指引、帮助。

大班班本化活动《幼儿园里的植物》以孩子遇到的有关"植物"的故事出发,从源头引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依据孩子的内心需求,从提出问题——提出方案——方案实践——总结反顾的形式,让孩子从实践中出发,不仅培养了探究能力,并且加深了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构建与理解世界的方式有了进一步认识。

[参 考 文 献]

[1]李槐青.试论瑞吉欧项目活动设计的特点 [J].长沙大学学报 2010(4):131-133.

[2]肖菊红,戴雪芳.幼儿园项目活动综述 [J].江苏教育研究 2019.6A总第412期.

猜你喜欢

植物班级幼儿园
班级“无课日”
爱“上”幼儿园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想念幼儿园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