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0-04-29李中群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0期
关键词:视图立体图形

李中群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发展,教师应积极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的价值,进行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励学生。本文讨论了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策略。

【关键字】初中数学   数学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0-084-01

思维能力是支配学生学习相关活动的基础,更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如果教师只是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以及解题能力的提升,那么学生就会缺少知识泛化的能力,不能够将知识运用到更多的生活问题中。因此,培养初中学生数学思维不仅是教师应当积极重视的问题,更是新时代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数学思维的含义

数学思维的含义就是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和探索,进而理解其中的本质道理,加深对数学知识点的认知和记忆。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策略

数学教学是围绕数学思维而展开的。相比于其他学科而言,数学的思维体现出了更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同时也具备着一定的抽象性。这些特点促使数学思维成为了人们深入探究事物,发现世界的重要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数学思维,将其引入到课堂,促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思考、有依据的梳理等良好习惯。

(一)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性思维

数学思维中的发散性思维就是要学生对待同一个问题或者知识点,能够立足于不同的层面上对其进行思考,在能够求同的同时也能够求异,并且能以某一个切入点解决相应的问题,促进自身思维想象的发散,持续提升数学解题能力。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立足于多个角度去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如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当AB与AC相等,且D、E两点都在边BC上,同时AD和AE相等,那么请证明BD和CE相等。由此,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探索思路,引导题目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入手,进而解答出答案。

(二)利用小组合作,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成一个引导者,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拟定恰当的学习主题,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并且,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教师也要耐心的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交流状态。

如教学《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有学生会对提出问题:“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为什么不包括重合呢? ”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教师不要急着去给学生分析和讲解问题让学生立刻的知道答案,而是让学生根据“重合”这个关键词去探讨,然后引出“相离”“相切”等数学概念。 围绕“重合情况下我们是否可以把两个圆看成是一个圆”这一话题展开分组辩论。 因为在初中数学中,重合这种关系在几何中不被强调甚至刻意回避了这个概念,所以在讨论过程中,结论已经不再重要了,这样的情况下,每一组的学生经过辩论, 对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研究会更加深入而具体,有利于培养其思考、质疑、创新等学习能力。

(三)利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弥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不足,能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空间图形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例如,“立体图形的视图”这一节内容可以分为“由立体图形到视图”和“由视图到立体图形”两部分, 即要求学生能够对立体图形及视图进行自由转换。 但是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较差,难以准确把握立体图形的形状,同时也很难通过视图还原立体图形。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借助代数对立体形状进行准确表述,进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立体图形。

又如,在教学“锐角三角函数”时,由于涉及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等多个概念,学生很容易将这些概念弄混淆,并且在确定相应表达式、取值范围和转换关系时经常出错。 对此,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 Rt△ABC, 其中∠C 为直角, 那么∠A(可换成∠B) 的锐角三角函数则可以通过图形进行直观表达。 通过学习三角形,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等的定义,从而快速掌握锐角三角函数基本知识。

(四)利用问题探究,培养分类讨论思维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成效考核的方式大部分都是通过提问来实现的,而精妙的问题能够有助于学生思维浪潮的激发。因此教师要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并将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去,进而通过学生的分类讨论,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维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学《勾股定理》的时候,就可以利用问题探究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维。首先让学生提前预习知识内容,然后出示题目:“在三角形ABC中,a=3,b=4,c=?”由于学生已经初步预习了相关知识点,并掌握了“勾三股四玄五”,因此,面对这一不具有难度的问题时都能夠立即回答出来:c=5。很快就会有学生发现,在题干中并没有说到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因此c不一定等于5。随即,教师又可以继续提问:“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那么此时c是否等于5?”学生通过讨论之后得出:“c不一定等于5,因为在题干中并没有明确具体哪个角是直角。”由此,教师就可以顺势导入新的知识点,带领学生计算c的正确答案。借助这种问题探究的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程度,进而锻炼了学生分类讨论的思维,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创新丰富的教学方法,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简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从而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有效地促进思维的转变,为提高学生的核心数学素养奠定了基础。

[参 考 文 献]

[1]郑精英.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策略[J].新校园(阅读),2018(4):93-93.

[2]徐景东.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培养研究[J].新课程,2019(1):200-200.

猜你喜欢

视图立体图形
Y—20重型运输机多视图
SA2型76毫米车载高炮多视图
《投影与视图》单元测试题
Pop—Up Books立体书来了
分图形
Django 框架中通用类视图的用法
找图形
让你眼花缭乱的3D立体趣图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