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的画为什么这么“亮”
2020-04-29林凤生
林凤生
荷兰画家凡·高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艺术大师,事实上他从学习绘画到创作出数以百计的旷世杰作也只有短短的十年,如果仅仅观看他前七年的作品,笔者斗胆说一句(因为画太值钱了),画得也只是“一般般”。一直到1887年,他碰到了寓居巴黎的毕沙罗等印象派画家,他的绘画风格才为之一变,画面突然变得明亮起来。接下去他来到了法国南部的鲜花之都——阿尔,他的画变得越来越亮,真是鲜艳夺目,光彩照人!观赏过凡·高原作的观众都会感觉到画面有一种让人“辣眼睛”的明艳。
那么,为什么凡·高的画有这样的效果呢?
原来这与他采用的涂色方法——“固体混色”有关系。物理学认为不同的颜色有两类物理混合:
一是投射光的直接混合,也就是常说的“加法混光”。用红色的光源与蓝色的光源照射同一个屏幕,那么在屏幕上红、蓝两种颜色光斑的重叠处就会产生紫色,这种紫色是由两种颜色的光叠加而成,能保持其色彩强度,甚至显得更亮,所以称为“加法混光”。
二是反射光的间接混合,也就是“减法混色”。当画家把红、蓝两种颜料涂抹在画板上混合时(颜料里含有红色和蓝色的微粒),观者视网膜接收到的是反射光,原来被红色微粒反射的红色光又被蓝色微粒吸收了一部分,同样蓝色光也被红色微粒吸收了一部分,所以由此得到的混合紫色,颜色会失去一些强度,显得比较暗,这就是“减法混色”。
油漆匠用不同颜色的涂料重复涂饰墙面时会发现色泽越来越暗,就是这个道理。
凡·高喜欢用明亮的颜色,他想要达到哥特式大教堂窗户的彩色玻璃产生的效果。通过彩色玻璃产生的混色显然是加法混光,鲜艳夺目、光彩可人,画家是做不到的。为此他干脆不把两种颜色混合起来,而是直接把鲜明的原色涂在彼此相邻的位置上。
另外凡·高在色彩使用上也是随心所欲。当他看到发明不久的铬黄时真是喜出望外,因为它比以往任何颜料都更加闪亮夺目,而且颜色的层次更丰富:从柠檬黄到橙黄。事实上这种化学合成颜料原来是做油漆用的,但是他不顾一切拿来就用,所以他画的向日葵鲜艳灿烂,动人心魄。但是由于这种合成颜料,特别是在绘画时用白色颜料掺和之后,暴露在光线中很容易发生化学变化而褪色,所以导致近年来他的作品《向日葵》褪色,甚至颜料变黑,当然,这也是他始料未及的。
为什么凡·高要把画上的色彩涂得如此光彩夺目呢?这恐怕与他的“脑子有毛病”有关系。那么凡·高究竟得了哪一种精神疾病呢?他的朋友加歇医生并没有作出明确诊断,但从他主动要求到圣雷米的圣保罗精神病医院住院,接受洋地黄和溴剂治疗来看,精神病学专家分析,凡·高疑似患有颞叶性癫痫引起的精神障碍。这种病发作前会有点先兆,包括产生幻觉和错觉,闻到难以形容的气味,或看见并不存在的星光、图案、人物和复杂景象。
因此,凡·高所写生的教堂、麦田、山峦和星空,虽然都是他亲眼所见,却是那种带有幻觉的景象。所以,他在描画它们的时候显得格外费力:为了表达星体明亮的光芒,他用弧形的短线段画了许多个同心圆;在颜色里掺和了色素使它鲜艳夺目……当然这也是他试图摆脱病痛羁绊的一种抗争,当他的努力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时他绝望了。
有多位医学专家认为,凡·高非凡的创造力与他的病態不无关系,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可以延长他的生命,同时也可能抑制他的创造力!换言之,他的病如果治好了,天才也许会消失,也就不会给世界留下那么多旷世杰作了!
关于凡·高的病,笔者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凡·高虽然因高超的用色技法而享誉世界,但是他的疾病也恰恰是颜料惹的祸。
根据凡·高的传记可知,虽然青年时期的他在工作和恋爱上屡屡遭受挫折,但是并没有精神病方面的记录。但是,1888年他来到了阿尔,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接二连三地犯病九次,最后把自己的耳朵也割下来了。为什么?原来在这一段时间里他激情四溢地创作绘画,大量地使用了毒性很强的有机合成颜料。
例如他的画作中明度非常高的黄色用的就是铬黄。铬黄是19世纪早期发明的一种色彩鲜艳的化学合成颜料,是用硝酸铅与铬酸钾按照不同的比例配置而成,比以往任何颜料都更加闪亮夺目(主要用来做油漆)。他甚至把自己租的房子的外墙也全部涂上了黄色,有记载说他在极其饥饿的时候还吞吃颜料。所以他在阿尔发病一次比一次严重,时间间隔也越来越短。
(本文选自:视野 202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