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核军工厂的昨天与今天
2020-04-29何广华
何广华
在四川盆地龙门山脉的最北端,水光山色间掩藏着一处我国最大的核工业企业——821厂,其曲折的发展历程、光荣艰巨的使命和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使这个老三线企业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821厂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经国家批准建成的、承担军用核材料生产的大型軍工企业,也是我国军用核燃料科研生产基地和大型一类军工企业,鼎盛时期职工上万人。
50多年来,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数代核工业人坚守强核强国的梦想,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821厂先后获“大庆式企业”“国家二级企业”“省级先进企业”荣誉称号,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数百项。国务院原总理李鹏、中央政治局原委员杨汝岱、二机部原副部长李觉、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朱光亚等领导曾先后视察过该厂。
50多年,铸就了一块历史丰碑,绘就了一副壮丽画卷;50多年,见证了信念与使命,诠释了辉煌与荣耀……
多年后,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李鹏说得更具体:“如果没有这两个厂(404与821),中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2019年8月末,笔者有幸走近821厂,揭开她的神秘面纱,去感受那些被遗落在时光中的、最灿烂也最艰辛的光辉岁月。
沿白龙江西行,两岸峰峦叠嶂,碧水如镜,天湛蓝、云飘逸,青山绿树、白墙红瓦点缀其间。要不是偶尔疾驰而过的汽车、横跨两岸的西气东输高架桥还传递着时代气息,恍惚来到一处世外桃源。
走在长满了绿植的厂道上,但见曾经繁华热闹的厂区已归于寂静,唯见生活区街心花园高高站立的和平女神,仍以她秀美的身姿,略带微笑的神态,讲述着821厂那段难忘的历史……
毛泽东的战略眼光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西北浩瀚的沙漠上,轰的一声巨响,腾起了烈焰翻滚的巨大蘑菇状烟云。
这是中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
这是一个令所有炎黄子孙激动和难忘的时刻!
这震撼世界的惊雷向世人宣告:中国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
随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位于大漠深处的我国第一个核基地404,因打破了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而闻名中外。
1965年元旦之夜。毛泽东来到一片金星闪烁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中间。将军们或敬礼,或鼓掌,争着向毛泽东拜年祝贺。
毛泽东走到陈士榘和张爱萍面前时停了好久。他一手握住陈士榘的手,另一只手指着张爱萍,笑着说:“祝贺你们(指工程兵)立了功,他们(指国防科委)出了名,你们做窝(建成两弹基地),他们下蛋(成功地爆炸原子弹),我们中国人说话开始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战争威胁。毛泽东审时度势,从存在着新的世界大战的严重危险的估计出发,提出在原子战争时期,没有强大、稳固的后方不行。据此,他提出了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下决心搞好三线建设。
中苏交恶之后,由于404厂是由苏联专家设计援建的,所有信息都被苏联所掌握。中央紧急决定在川陕交界的广元抢建821厂。一个“抢”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党中央对821厂的高度关注,高度期待。
1968年12月21日,西伯利亚的寒流使得北京城里纷纷扬扬下起了鹅毛大雪。
凌晨,中南海,毛泽东书房。
毛泽东已经好几天没有睡过囫囵觉了,他的脑海里系着国际周边环境和共和国安危。此时,蒋介石时刻准备反攻大陆;美国侵越战争步步升级,对越南北方进行大规模轰炸;苏联虎视眈眈,在我边境陈兵百万,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安全。“为了有效防止外敌可能对我国发动的突然袭击,我们不能没有反应堆,要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布局方针,尽快在大西南建设核基地”。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在毛泽东心中逐渐成熟。
次日下午4时,毛泽东在与周恩来的谈话中说:“三线建设要快速建成、投产,拿出合格产品。没有钱,把我的稿费拿去。”他接着又诙谐地说:“恩来啊,三线建设搞不上去,我就睡不着觉,你告诉四川的张国华同志,请他给我准备一头小毛驴,没有路,不通车,我就是骑着毛驴也要到三线来看一下。”
“请主席放心!”周恩来站起身来,“我这就去找粟裕商量,尽快落实。”
根据中央指示,二机部决定在三线地区抢建一套“靠山、分散、隐蔽”的反应堆和后处理工程。
1969年5月30日,周恩来签发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抢建八二一工程的联合通知》。通知有三个要点,一是对821厂实行军管,要求派师级军官担任军管会主任;二是明确“条条”与“块块”双重领导的职责;三是指派一个营的兵力担任警卫。
5月28日,以张炳海副师长为主任的军管会进入了现场。
6月6日,粟裕与余秋里召集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开会,研究如何落实《联合通知》。
8月15日,821工程“三结合”设计队在四川广元嘉陵旅馆开始工作。
这里是个好地方
这是一处云雾缭绕的深邃峡谷。正是初冬时节,白龙江三堆段鹅卵石堆积的河滩上,有一支肩扛塔尺、花杆和测绘仪器的勘察队,正在长满芭茅、刺藤、酸枣的荆丛中艰难地行进。
这支勘察队的领导就是二机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觉。此时,他虽已年过半百,但仍然拄着棍子,和年轻人一道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为821厂建设选址。
广元古称利州,有2300多年历史,素有“蜀北重镇”之称。境内不仅有山高林密、资源丰富的米仓山、龙门山、剑门山等,还有嘉陵江、白龙江、清江河等几十条河流。这种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使其成为三线建设布点理想的地区之一。
三堆是著名的蜀道古镇,也是历史上川陕甘过往客商的重要聚居地。古往今来流传这样的顺口溜 “九龙戏宝珠,白龙顺江出。金凤羊盘舞,五郎乘飞凤。龙池腾飞龙,高峡有两湖。小河藏渔洞,花开映白岩。饮马凉水井,魁星镇三堆。”沉寂了千百年的三堆古镇因为821工程而苏醒,一下子热闹起來。
李觉是20天前接到周恩来的密令的。第二天,他便带领这支由设计、勘探、施工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勘察队,星夜离京来到大西南。近一个月来,他们披荆斩棘,跋山涉水,先后对广元境内的清江河、木鱼坝等8个地方进行现场勘察。此刻,他们又重返清江河,对这一地区作最后的复勘评估。
“这靠山又隐蔽的清江河峡谷,真是一处好所在呀,每一道河弯都可以摆放一座分厂。”李觉兴奋地挥了挥手,一锤定音:“厂址就定在这里啦,明天休息,后天回京汇报。”
几天后,一份关于《关于原子反应堆和后处理工厂建设问题的请示报告》,被分别送到了粟裕和周恩来的案头,周恩来阅后批示:原则同意。
沸腾的山峦
周恩来签发的密电,犹如出征的号令,拉开了抢建821厂的历史大幕,激荡起广大建设者的澎湃热情,全国上下立即行功起来。
铁道部、交通部、水电部、邮电部秣马厉兵,迅速挑选精兵强将,组建了抢建施工队伍。一机部、二机部、四机部、六机部、冶金部、物资部闻风而动,纷纷为核基地建设大开绿灯。
1969年10月10日,随着一声炮响,821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各路大军齐参战,白龙江畔旌旗卷,机器轰鸣震天响,千军万马战犹酣。”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来了;二机部所属土建、建筑安装公司,四川省交通厅,邮电管理局,成都铁路局的施工队伍来了;西南通信工程局、西南电力工程局、武汉航运工程局、交通部武汉第二航务工程局的队伍来了;第二设计研究院的科技队伍来了;经过严格挑选的10多所大专院校的近千名大学生来了;战斗在罗布泊核试验基地的800名工兵战士脱去戎装来了;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怀着青春梦想来了。在这支建设大军中,也有我的兄弟何广林,一个下乡5年的老知青,当年,他在821厂修建处一干就是10年,有徒弟20多人。那时,父亲一脸自豪,逢人便说:“我儿子是军工厂的。”惹得邻居们羡慕不已。
1969年11月5日,周恩来签发国务院、中央军委密件,决定将404厂2465名员工迁到四川,其中有1735人迁到821厂。
据工程兵一〇六团团史记载:1969年11月,工程兵一〇六团从陕西汉中火速开赴广元,于1970年1月15日开工,全团突击作业77天,投入14个连队1600人、运输车辆40台、机械设备25部,新改建公路15.3公里、桥梁4座、涵洞95个,挖填土石方23.1万立方米,浇灌砼388立方米,备沙石料4.1万立方米,总耗13.8459万工日。保证了4月20日全线通车。
几乎是一夜之间,三堆镇周围大大小小的山头上全都是人。十里峡谷,红旗招展,车水马龙,热火朝天。施工高峰期,现场3万多人,每分钟有近62辆车进出峡谷。各式施工机械日夜轰鸣,大喇叭放着雄壮高亢的革命歌曲,开山放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从1969年10月开始,昭化火车站每日进货几十个车皮,有时高达120個,现场运输汽车达307台。
这场大规模建设从1969年一直持续到了1975年。
青春、热血和奉献
为了抢建821厂,无数人洒下了汗水和热血,奉献出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留下了无数动人的故事。
“草帽书记”杨唯青 杨唯青原名杨清章,生于1919年1月。1938年,在河南唐河县上初中的他,满怀一腔爱国热血,秘密联络了9名同学奔赴延安。在徒步去延安的途中,他毅然改名杨唯青,意为救国救民投奔党,是青年的唯一出路。
杨唯青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参加大小战斗70余次。每当讲起牺牲的战友,他总是语音低沉、眼圈发红:“我命大,数次负伤,阎王爷不收留。”1960年9月他担任某师副政委,先后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
1964年10月,杨唯青到戈壁滩404厂任102公司党委书记。1969年5月,为抢建821工程,杨唯青离开戈壁滩任821工程现场副总指挥;1974年5月,任821厂党委书记。
821厂抢建初期,指挥部只有两部“卡斯69” 工作车,帆布车篷。领导们只有外出开会或到偏远的工地才用。一次下大雨,几个人跟着杨唯青坐车从指挥部去工地,途中山坡上一块大石头突然滚落下来砸到车边上,别人吓得脸色煞白,他却满不在乎:“我们命大,死不了!”
老人们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一遇到滂沱大雨,总会看到一位头顶草帽、身披雨衣、卷着裤脚的人,走食堂、看仓库,到临建的职工家属棚中,询问“房顶漏不漏雨”,嘱咐“晚上睡觉当心着凉,别冻坏孩子”。这“雨中情”的走访、嘘寒问暖的话语,总是让人心里暖烘烘的,杨唯青也因此被职工们亲切地称为“草帽书记”。
职工中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杨唯青到水厂检查工作,了解到某工人家属得了病,他就吩咐干部关照。第二年,再检查时,又看见这个工人,他不但叫出了这个人的名字,而且还询问其家属身体怎么样,把这位工人感动得到处去“宣传”。
1970年春夏之交,821厂决定在汛期之前修一个临时码头以供运输抢建物资。指令下达后,修建大军打“人海战术”,大家泡在齐腰的深水中,“击鼓传花”运送鹅卵石。排在长龙最前面的又是杨唯青,他一身泥、满脸污,却干劲十足。
职工们说杨书记是“官”,但没有官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只要和他打过交道的人,无论是大小干部、普通工人,一见面他就能叫出你的名字,知晓你的家庭成员,甚至小孩的乳名都能叫得上来。有人说杨书记脑子好使、记性好,其实他是内心始终装着群众,和大家心贴心。他的工资从离开部队直到离休就没有上涨过,每次都把指标让给别人。
1975年,杨唯青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4年11月,杨唯青离休后享受副部级待遇。当同志们向他表示祝贺时,他却说:“当年参加革命,谁想这个头衔那个待遇,我的战友倒下去那么多,他们为了什么。我能活到今天,能看到国家繁荣富强,这就是我最大的安慰、最好的待遇。”
2012年,杨唯青因病溘然长逝,享年93岁。
为821厂失去丈夫和女儿的李维音 李维音,高级工程师,1953年6月入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核工业部劳动模范。这位坚强乐观的女科学家,写了一部10多万字的回忆录《坚持,挺住,我的人生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现摘录如下:
“1959年7月,我从苏联列宁格勒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归国,8月30日与同院留苏副博士刘启陆结婚,先后生了两个女儿。启陆回国后被分配到了二机部。我任核工业二院堆废水处理小组长。
1969年5月3日,为了让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觉,启陆去了821,在指挥部负责施工。同年10月,我也携10岁大女儿刘瑛和7岁小女儿刘珂来到821,任工程设计员。
刘瑛生性活泼,聪明伶俐,人见人爱。在幼儿园跳扭脖子的新疆舞,跳得有模有样,幼儿园在大礼堂演出,老师让她报节目,她一点也不怯场。进了三堆镇小学两个月后,老师就让她当了班长。
到了821后,孩子们就和启陆一起生活,早上自己上学,放学后,自己乘摆渡船过江到指挥部找爸爸,晚上再一起坐小船回家。而我则全心全意地投入了工作,住在半山上借用的安装公司匀出的工棚宿舍里,只有周末和他们团聚,那已经是偌大的幸福了。
1971年4月15日晚,启陆晚上7点下班后,带着孩子到指挥部的渡口过江。万万没有想到,船刚撑出,就撞上了平板运货船,船身一下子失衡,站在船头的启陆和拉着他衣服的大女儿一下子就被甩下了船,消失在了湍急的白龙江中。
慌了神的乘客们纷纷爬上运货船,站在船舱里的小女儿是被别人拽上去的,她发现没有了爸爸和姐姐,开始拼命地狂叫,可是人已被狂流吞没。后来启陆被捞出,大女儿则不见了踪影。
那天,细雨蒙蒙,深夜1点,我在工棚里被人唤醒。我似乎有第六感觉,匆匆跟着来人,奔下湿滑的山路,钻进了小汽车,一路上没有一个人开口。我被引进了821职工医院的大屋,接着被告知:晚上7点,启陆在从指挥部乘渡船返回对岸驻地时,小船撞上了運货船,不幸落水。
我在哭泣中被领到旁边一间小屋,启陆就躺在平床上,浑身已经冰凉,鼻子下还有一些血迹。我轻轻地抚摸他的身体,呼喊着他的名字。很快,我被扶到一间病房,他们让我坐在床上,让护士给我注射葡萄糖液,然后,一位领导开口了:跟他一起走的还有你们的大女儿,至今没有找到人。
父女惨死,天塌地陷,丈夫才41岁,大女儿还不到11岁,当时,我在床上蹦跳狂喊:我的孩子啊!我的启陆啊!我哭了丈夫哭女儿,哭了女儿哭丈夫,我哭得撕心裂肺,悲痛欲绝,在场的医护人员、领导同事也哭成一片……
刘启陆的突然去世对整个工地都产生了影响,施工队和工地上的人多么熟悉和喜欢他啊,二机部曾经想要专门培养的人啊!一个专门学施工组织的留苏副博士。不,不能因为这件事干扰了821的建设,我爱人参与起家的工程啊!我必须了结这件事:我记起了我进工地时看到的,从山上垂下的大幅标语:让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觉。
10天后,我抱着启陆的骨灰盒离开了工地,天老爷是那样的残酷,就在火车启动的瞬间,我听到匆匆跑来的人在月台上喊,孩子找到了。可是火车开始加速。不久,我收到了她的骨灰盒,却再也没能见到她的人。
这就是我们那一代人,任务就是生命,使命就是担当。”
普通家属的缩影刘静梅 “我父亲叫刘同荣,祖籍山东临沂,解放后在东北一家建筑公司工作,后转入404(厂),与同乡姑娘结婚,先后生了7个孩子。不幸的是,我11岁那年,母亲在生孩子时大出血死了,从此,父亲终身没有再娶。
1969年11月,父亲带着我和弟弟妹妹坐火车赴川,3个哥哥则留在了404厂。记得火车在宝鸡停了一天,父亲带我到街上去逛,他买了一捆山东大葱、3斤宝鸡咸菜,我看见有人卖梭角(菱角),2角钱一斤,我平时特喜欢吃,便缠着父亲买,并撒娇说,你不买我就不走了,父亲拗不过我,只好给我称了2斤。
我们一家在下寺公社一个杨姓农民的家安顿下来,住在了老乡敬奉先人的堂屋里,老鼠大白天都跑来跑去,吱吱叫着。晚上我们害怕,关上门还不放心,又顶了几根杠子。
因父亲每天要到数十里外的三堆上班,星期六才能回家,16岁的我就承担起家庭主妇的角色。开始,弟妹们吃不惯大米,一到吃饭就哭,我就把米饭炒一下,再给他们两毛钱,在学校买碗菜汤。后来,父亲就拿米换老乡的面。
回想当初的困难,我自己都想掉眼泪。每天,我要到清江河边去捡柴,到1里外的半山腰挑水,还要洗衣煮饭,房东老杨看我们怪可怜的,平时做点好吃的如扣肉,炒红苕藤等,就给我们端一些。我呢,有时便带着弟妹帮房东打场。
由于水土不服,很多人都得了黄水疮,我也未能幸免,满脸都是,奇痒无比,根本睡不着觉,我只好用围巾掩面去看医生。医生看后大吃一惊,唉呀!怎么成了这样呢?脸上留下疤痕就不好看了。他用紫药水给我擦后,又给我开了盒金霉素软膏,叮囑我按时涂抹,千万不能抓挠,以免复发。一个星期后,黄水疮治愈了,万幸的是,我的脸上没有留下疤痕。
记得这年立冬后,有一天下大雨,清江河涨水,漫过了漫水桥,厂里接送职工的大卡车过不了河,40多个工人穿着雨衣,又冷又饿,眼巴巴地望着河对岸,尽管几公里外就是他们的住地,就有他们的亲人,但他们只能站在河边痴痴地等。等啊等,从晚上7点一直等到次日凌晨3点,也许是他们的坚持感动了老天,也许是他们的执著打动了河神,雨终于停了,河水逐渐退去,漫水桥露出来了。
砰砰砰!半夜4点过,急促的敲门声把我吓坏了,我壮着胆子问谁呀?父亲说静梅快开门,是爸爸!听到父亲熟悉的声音,我赶紧点燃煤油灯,拿开扛子,推开堂屋门,只见浑身湿透的父亲站在门外,冻得瑟瑟发抖,我的眼泪一下就流出来了。我立即点燃柴禾让父亲烤火,又烧了些水,让他洗了把脸,换上干衣服,并煮了一碗面给他吃,忙完这一切,房东家的公鸡已开始打鸣了。
10个月后,我们一家搬到了三堆,我还专门买了点心,回下寺看望了老房东一家。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不知老房东是否安好?”
迈向发展新征程
以身报国,是821人最深情厚重的诺言。
“我们用了50个月就建成了第二套原子反应堆,向国家交付了合格的军用核材料……简直就是创造了奇迹啊!”如今已年过古稀的老职工郑敬东,回忆起当时三线抢建、军品生产热火朝天的情景,还是豪情满怀。
20世纪80年代,面对世界进入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新形势,1987年8月,国务院决定821厂“停产军品、转产民品”。
“停军转民”二次创业过程艰难曲折。尽管821厂建成了五洲铝厂、五洲型材厂、广兴铝业、南海型材、合肥纺织厂、自备火电厂、五洲水泥厂七大转民项目,积极开展民品市场开发,但对一直从事科研生产工作的821人来说,突然转入市场经济,总会遇到各种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但即使这样,821也从未忘记确保国家核安全的重任,不仅保留了核设施维持维护力量,常态化的巡检检修、保养维护和监测监控工作也从未间断,在经费紧张、物资紧缺的条件下,组织力量实施了系列退役治理工作,確保了国家核安全。
2008年5月12日,百年不遇的汶川特大地震突然袭来,刹那间地动山摇,821厂的水电气和通信瞬间全部中断。强烈的冲击波将生活区房屋“磋骨断筋”,厂区建构筑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核安全保障功能严重下降。废液贮罐一旦损坏,损失不可估量。危急时刻,第一批职工冒着余震危险,进入核设施进行排查,抢险人员只带着一顶安全帽便毅然冲进危机四伏的厂房,抢修线路、风机,排除险情……在地震后的25小时恢复供电,50小时恢复供水,确保了核安全受控。
当时,有百名职工自告奋勇组成了“敢死队”,驻扎在离废液罐不远的板房里,准备一旦发现容器破裂,便用身体扛起快干水泥倒在废液罐里,就地固化。要知道,这会让他们的身体受到远超于人体能承受的剂量辐射范围,对身体健康的损害难以估量。但在国家的安危面前,他们早已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祖國感谢你们!人民感谢你们!”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张德江,在汶川地震后亲自赶往现场,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他握着时任厂长郭志敏的双手,动情地讲出了让821人泪水盈襟的话语。
有穿越灾难的勇气,才有迎接变革的智慧。2008年12月17日,国务院审议通过《821厂中长期退役治理总体规划》,明确了“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821厂从此开启了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11年来,以确保核安全“固若金汤、万无一失、长治久安”为使命,821厂立足履行确保核安全政治责任,向着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核环保企业目标砥砺奋进,执著前行。
进入新时代,核工业迎来宝贵的黄金发展机遇期,一场凤凰涅槃式的转型发展在821厂悄然进行。
一个个坚实的成果,铸就了凤凰欲飞的翅膀:2009年,规划项目基建、退役和治理等38个项目相继实施,三大应急工程竣工;
2012年,人员分流、流程再造、竞争上岗、实体组建全面完成;
2013年,安居工程广元项目实现全部交房,获得中核集团先进单位称号;
2015年,印发企业首部《中长期发展战略》,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016年,超压、焚烧、金属熔炼等处理设施全面投产,获得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集团公司业绩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2018年,有机废液处理线热试成功,获得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集团公司盈实盈创双奖……
核设施退役治理作为核工业产业链的最后一环,不仅存在诸多世界性难题,也是制约我国迈向核强国的“短板”。据国防科工局相关人员介绍,在世界范围内,核设施退役和核废物处理都是百年量级的任务。
趟一条没人走过的路,注定艰辛,但唯有逆流而上、大胆创新才能闯过难关,迎来新发展。821厂历时10年集智攻关、刻苦钻研,终于将一批放射性废物治理工程陆续建成投产,部分老旧设施逐步实施退役,安全风险逐步降低,确保了国家核安全。
11年奋进,821厂建成了国内最为齐全的放射性废物处理体系:完成首个高放废液贮存设施退役策略研究,建成国内首个中低放废液桶外搅拌水泥固化工程、首个高放废液玻璃固化工程和首个有机废液热解焚烧治理工程……
11年创新,让821厂成为国内退役治理领域的“领头羊”:攻克和掌握了多项退役治理核心技术,开展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0项、软件著作权7项,发布行业标准18项……
机遇总留给有准备的人。在821厂积极发展产业核心能力的同时,我国核工业经历60多年发展,早期建设的核燃料、核地矿、核电厂等核设施陆续进入退役治理阶段,这为821厂实现市场化、专业化、企业化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
面向市场,821厂承揽了中物院、核动力院、天津理化院、中核建中、红华实业以及清华大学等一批退役治理项目,为秦山核电、江苏核电、田湾核电、海南核电提供核环保、核岛检修和技术支持服务,在市场上的品牌效应已经初步显露。
时光荏苒,那些负重前行的背影已逐渐远去,但821人铸就的精神丰碑永不褪色。“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核工业精神,早已成为821人在新时代砥砺奋进的精神脊梁,凝聚和引领821人,向着核工业强国梦想、国家强盛梦想和民族复兴梦想,坚定前进。
(责任编辑:徐嘉)
(本文选自:党史纵览 202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