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反思
2020-04-29陈必珍
陈必珍
音乐课标中强调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这一信条式阐述,提出了音乐课程“歌唱教学”的基本理念。不仅有礙于学生表演潜能的体现与发展,且有碍于他们对音乐美感的体验与欣赏,更有碍于个性化见解的发挥与形成。
一、通过“教师范唱”,引导小学生逐步学会歌唱
所谓“范唱”,就是“示范唱歌”,主要包括“人唱”和“机唱”两类,前者还可分为“教师范唱”和“学生范唱”两种形式。在传统歌唱教学中,教师普遍采取“听唱法”——让学生跟着录音范唱学习。这对培养音乐的鉴赏力和记忆力很有好处,却不能让学生对新歌演唱的声音处理产生清晰认知,也就难以达成真正的演唱效果。笔者认为,新歌教学成功与否跟教师范唱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准确的教师范唱,不仅能较好地揭示歌曲内容,还能让小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歌曲的节拍与节奏、调式与调性、速度与力度以及音乐情绪等,进而较好地感受与理解歌曲风格及其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不仅如此,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模仿力,能从教师正确的发音与咬字、生动的口形与姿势中更好更快地学会歌唱。教师经常满腔热情地范唱,能在传递力度、濡染情绪中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歌唱胜境,充分发挥正强化作用。
二、通过“学生轻唱”,有利于促进音乐歌唱教学
“轻声歌唱”强调自然实在的“头声”,并非是让小学生用“虚声或假声”来演唱。小学生生动活泼,爱喊爱唱,自控意识和行为能力较差,尤其在群唱活动中总是“低音高唱”的样子,这对初唱者来说是毫无益处。引导学会“轻声唱歌”的好处,集中体现在:一是小学生发音器官正处于细小嫩弱的发育状态,强调“轻唱”是出于人性化关怀;二是尽量运用自然实在的“头声”,利于儿童容易找到“发声点”,能在“通俗易懂”中掌握科学合理的演唱方法;三是学会并运用“轻唱”,既利于小学生养成“随时倾听”的良好习惯,又使他们在“自觉融入”中养成“善于合作”的良好品质,可谓“好处多多”。尤其对于低年级启蒙教学来说,小学生“头声”的获得,在很多时候、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自然声音位置的“稳定”状态。到了中高年级,待掌握一定的唱歌方法,教师再强调“头声”——“到眉宇间找发声点”,小学生就能比较自然地找到那种感觉。
三、通过“呼吸运用”,逐步增强音乐歌唱表现力
众所周知,唱歌对人的“呼吸方法与呼吸状态”是很有要求的。换句话说,人的“呼吸”方法和状态对唱歌来说,具有非常直接而又十分重大的影响力。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小学生的“正确呼吸”与“呼吸运用”呢?由于实际认知的基本特点,教师可通过“具体情景或引导想象”的途径和方法,一方面引导小学生进行正确呼吸,一方面帮助他们随时纠正“吸气耸肩颈粗”的不良习惯。值得强调的是,教唱不同情绪的音乐歌曲,正确的呼吸方法与呼吸运用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共产儿童团歌》之类的歌曲雄壮有力,吸气时应讲求“沉着、坚定”;《小鸟小鸟》之类的歌曲轻快活泼,吸气时应当讲求“轻快、灵活”;而《让我们荡起双桨》之类的歌曲,属于安静、抒情性质的,吸气时应当讲求“柔和、平稳、持久”。在不同情感体验中,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呼吸与运用”,在熟能生巧中逐步增强歌唱表现力。
四、通过“意境启发”,逐步增强个体歌唱艺术性
所谓“歌曲意境”,就是通过歌词描绘和音律激荡所体现出来的音乐内容和情境。不同的音乐作品具有与之相应的歌曲情境;甚至同一首音乐作品,由于歌唱者的不同理解、不同风格或不同情绪,所表现出来的“歌曲意境”也会有所不同。小学生对语言文字、歌曲乐调的理解力欠佳,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意境启发”为抓手,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引导他们对歌词内容及其所蕴含的音乐故事进行学习与理解,进而在体会其确切内涵基础上开展学唱,以逐步增强歌曲个体演唱的艺术性特征。以《卖报歌》为例,光从部分歌词内容来看,如“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似乎为人传递一种“欢乐情绪”——小报童卖报多自以为豪的呢,仿佛小学生“在阳光下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似的。毫无疑问,这是偏离了音乐作品的本质和内涵。正因为如此,可通过“讲故事、看图片”等方式,让小学生理解并掌握报童的痛苦生活,启发他们走向“曲调凝重”意境下进行学唱,才能显现歌曲表现的个性艺术力。
总之,“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以“范唱引领、轻唱起步、呼吸运用、意境启发”等为基本抓手,引导小学生学习歌曲演唱,把他们逐步引向善教乐学的良性发展之路。◆(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