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清肝和胃汤治疗肝胃郁热证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观察
2020-04-29章慧宏
章慧宏
(如皋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江苏 南通 226500)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引起反流的相关症状(或)和相关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目前胃食管反流病西医治疗以质子泵抑制剂为首选药物,基本机制是通过减少胃酸分泌,达到治疗效果,其临床症状多反复发作,部分可发展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在中医学中属于“吞酸”、“食管瘅”等范畴,基本病机是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证占胃食管反流病所有证型的60%[2]。本研究通过分析48例肝胃郁热证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评价,为寻求更佳的治疗方案积累临床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2017年02月至2018年12月48例肝胃郁热证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中有男14名、女10名,年龄最大69岁,最小38岁,平均年龄(54.83±2.42)岁;实验组中男13名、女11名,年龄最小32岁,最大67岁,平均年龄(52.42±1.22)岁。所有患者知情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可进行对比(P>0.05)。
1.2 诊断标准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分册》制定[3]:①有以下1项以上症状,烧心、反酸、非心源性胸痛、上腹痛、上腹胀、嗳气等;②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食管炎。③24h食管pH或胆汁监测。肝胃郁热证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所编的《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4]拟定:主症:①烧心;②反酸;次症:①胸骨后灼痛;②胃脘灼痛;③脘腹胀满;④嗳气或反食⑤易怒⑥易饥。舌脉:①舌红,苔黄,②脉弦;确定条件:主症2项+次症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证候。
1.3 入组和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年龄20至70岁;③胃镜下食管炎A或B级者;④入组前1周内未使用抑酸类药物;⑤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食管、胃等腹部手术史;②对本研究使用的药物过敏者;③有心、肺等严重的疾病。
1.4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睡前3小时禁食,避免使用可能诱发反流症状的食物如浓茶、咖啡。改善生活方式:清淡饮食,戒烟酒,适当抬高床头。对照组:给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济川制药,规格:20mg*7粒/盒,批号:H20061220)服药方法:20mg每日一次,空腹口服。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肝和胃汤治疗,主方:青皮6g,陈皮10g,芍药12g,生栀子6g,牡丹皮6g,煅瓦楞子先煎20g,牡蛎先煎15g,浙贝母9g,甘草4g。日一剂,早晚饭后1小时各服用200ml。嗳气频繁者加沉香6g、旋复花10g;胃痛明显者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0g;大便秘结者可加用大黄5g、枳实9g。治疗疗程8周。
1.5 观察指标
①肝胃郁热证症状评分[5]评价指标有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或反食、易怒、易饥。上述主要症状均按4级记为:3、2、1、0分;治疗前后评定。②两组安全性评价: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每位患者在治疗前后给予1次检查。
1.6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5]
证候总评分为各症状评分之和。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的评分-治疗后的评分)/治疗前的评分。无效:反流的症状未消失,程度也未减轻,疗效指数<30%;有效:反流的症状未消失,但较之前反流的症状减轻,30%≤疗效指数<70%;显效:反流的症状基本消失,70%≤疗效指数<95%;临床痊愈:反流的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5%。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分析,计数的资料采用例数和率表示,采用秩和检验分析结果;计量的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的胸骨后灼痛和易怒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见表2。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均为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3 讨 论
胃食管反流病常见症状包括烧心、反酸,慢性反复发作。研究表明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酒、减少辛辣食物、抬高床头等可减少食管酸暴露时间,而乙醇、巧克力、大蒜等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而加重反流[6],需减少摄入。临床应用PPI治疗对于大多患者有效,但复发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长期使用PPI花费大,降低药物的敏感性[7]。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能针对患者症状施治,对症状缓解有帮助,临床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中医学认为病位在食管、胃,与肝、脾相关。其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呕酸善饥”。故肝胃郁热证多见于“吞酸”“反胃”等病中,肝主疏泄,肝气条达则脾胃气机调畅,升降和顺;肝失疏泄,肝郁化热,乘脾犯胃,胃失和降,湿热内生则见嗳气、反酸、嘈杂、心烦易怒、口干口苦之肝胃郁热证[8]。自拟清肝和胃汤由化肝煎化裁,方中青皮疏肝破气,栀子清肝泄热,芍药、丹皮泄肝火、清血热,陈皮理气止痛,浙贝母、煅瓦楞、牡蛎制酸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清肝和胃、制酸止痛之功。
表1 两组肝胃郁热证症状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肝胃郁热证症状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n 烧心 反酸 胸骨后灼痛 胃脘灼痛 脘腹胀满 嗳气或反食 易怒 易饥对照组 治疗前 14 1.79±0.70 1.50±0.52 1.50±0.52 0.79±0.58 1.14±0.77 1.21±0.58 0.93±0.48 0.64±0.63治疗后 14 0.36±0.50*0.43±0.51* 0.50±0.52* 0.36±0.50*0.64±0.50*0.43±0.51* 0.50±0.52* 0.00±0.00*实验组 治疗前 14 1.79±0.80 1.57±0.51 1.36±0.50 0.71±0.47 1.50±0.65 1.14±0.54 1.00±0.39 0.64±0.50治疗后 14 0.21±0.43*0.29±0.47*0.07±0.27△*0.21±0.43*0.50±0.52*0.43±0.51*0.00±0.00△*0.00±0.00*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本研究显示,两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有较好的安全性。实验组病例在治疗后其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自拟清肝和胃汤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发现,实验组疗效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表明自拟清肝和胃汤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较单纯西药治疗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更有优势,值得临床借鉴。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根据具体病症展开辩证论治,一人一方,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更个体化,其通过对人体气血、阴阳的调和可达改善内环境、调节免疫等目的。目前本研究尚未涉及自拟清肝和胃汤联合雷贝拉唑胶囊在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中的持久性及抗复发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