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心肌酶谱和BNP与MYO以及cTnⅠ联合检测对急性心梗的诊断价值
2020-04-29关建华
关建华
(沛县人民医院,江苏 沛县 221600)
诸多心血管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较高,病情危重、起病急、病情发展速度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特点,同时该病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较高。因此通过有效的诊断方式进行干预,并给予患者及时治疗,是提高预后的关键[1]。最近几年,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方法日渐增多。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等标志物检测,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相关研究显示,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等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特异性和灵敏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以下具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基本资料
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接收的急性胸痛患者中,抽取82例患者入组研究,将82例急性胸痛患者分为非 AMI 组(n=42)和AMI组(n=42)。非 AMI 组:年龄42~75岁,平均(62.75±4.96)岁。男性25例,女性17例。BMI:18-29 kg/m2,平均(23.14±1.23)kg/m2。AMI 组:年龄42~76岁,平均(62.98±5.01)岁。男性24例,女性18例。BMI:18~29 kg/m2,平均(23.15±1.41)kg/m2。纳入标准:①以《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为依据,将患者分为急性梗死组和非急性梗死组[2];②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③有基本的沟通和理解能力,可配合研究;④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昏迷患者;②临床资料不全者;③伴有精神认知障碍疾病,无法配合治疗者。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符合本次研究标准,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方伦理委员会同意本次研究开展。
1.2 方法
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患者血液样本,尽心离心处理后接受检查,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液进行检测。应用酶速率法,测定心肌酶谱,应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对MYO、BNP、cTnⅠ水平进行测定。
1.3 评价指标
①两组BNP、MYO、cTnⅠ以及心肌酶谱的具体水平。②各项指标的单项检测结果和联合检测结果。③单项指标和联合指标检测结果的特异度和敏感性。
1.4 数据统计分析
应用SPSS .22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BNP、MYO、cTnⅠ以及心肌酶谱的具体水平
通过表1 数据可以看出,与非AMI组相比,AMI组心肌酶谱、cTnⅠ等水平显著较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BNP、MYO、cTnⅠ以及心肌酶谱的具体水平的比较分析()
表1 两组BNP、MYO、cTnⅠ以及心肌酶谱的具体水平的比较分析()
组别 例数 CK-MB(U/L) LDH(U/L) AST(U/L) α-HBD(U/L)非AMI组 42 23.45±1.47 89.71±5.34 67.23±3.10 85.42±8.01 AMI组 40 55.36±2.60 245.45±4.01 147.12±5.86 214.59±5.10 t 9.701 10.003 10.256 11.003 P<0.05 <0.05 <0.05 <0.05组别 例数 CK(U/L) MYO(μg/L) BNP(ng/L) cTnⅠ(μg/L)非AMI组 42 92.60±5.30 40.04±1.65 75.61±2.41 3.15±0.29 AMI组 40 136.84±6.30 60.56±3.72 198.15±5.02 9.01±0.53 t 10.367 9.597 12.014 11.654 P<0.05 <0.05 <0.05 <0.05
2.2 各项指标的单项检测结果和联合检测结果
从表2数据中可以看出,对心肌梗死联合检测结果高于单项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各项指标的单项检测结果和联合检测结果的比较分析(n,%)
2.3 单项指标和联合指标检测结果的特异性和敏感度
联合诊断结果的特异度和敏感性高于单项检测(P<0.05)。见表3。
表3 单项指标和联合指标检测结果的特异度和敏感性比较分析(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欧美最常见,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中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现患者至少200万。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过劳、激动、寒冷刺激、暴饮暴食、便秘、吸烟、大量饮酒等诸多因素均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诱因。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或对硝酸甘油效果变差;或继往无心绞痛者,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突发性剧烈性持久性的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和胸骨后头痛、上腹部疼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压、休克等是本病典型的症状[3]。
在临床诸多急症中,急性心肌梗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是临床中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将会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最近几年溶栓治疗技术介入、治疗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些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但是对于多数患者而言,发病早期是没有典型的症状表现的,加之受到再灌注技术治疗窗口期的限制,往往很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从而延误治疗,威胁生命健康和安全[4]。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干预时,必须应用及时有效的诊断方式对病情给予明确诊断,这对于提高预后效果、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相关研究结果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体内最先出现变化的是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水平。因此在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特异度以及敏感性都是比较高的。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已经成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方法。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α- 羟丁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等指标数都属于心肌酶谱的范畴。当心肌组织得不到及时充足的血液供应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等物质会进入血液中,在评估心肌损伤中具有较高的应用率。与此同时,心肌酶在肾脏、肝脏以及骨骼肌中也广泛存在,因此当上述脏器和组织受到损伤时,心肌酶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可以推断心肌酶在疾病诊断中的特异性是比较低的。血浆脑钠肽,在脑组织、脊髓以及心肺中存在,血浆脑钠肽的存在,可有效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在抗醛固酮、利尿、降低血压、扩张血管等方面可发挥较大的作用,左心室功能障碍及心衰评估中,该指标检测具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判定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效果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肌红蛋白是氧结合血红素蛋白,广泛存在于心肌组织以及骨骼肌等组织当中。当患者出现胸痛症状后的1~2小时,体内肌红蛋白水平会有所上升。心痛持续6~7小时是肌红蛋白的水平,会达到峰值。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当出现骨骼肌疾病以及出现肾功能障碍时,患者体内的肌红蛋白水平也会有所上升,因此肌红蛋白临床应用的特异性也是比较低的。在评估心肌损伤时,肌钙蛋白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只在心肌细胞中存在。且患者年龄性别等不会对肌钙蛋白水平产生影响,因此临床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度都是比较高的。但当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发生两周以后,肌酐蛋白水平会有有所升高,升高时间比较晚,因此如果单独采用肌钙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诊断,局限性是比较大的[5]。本次研究结果发现,与非AMI组相比,AMI组心肌酶谱、肌红蛋白、肌钙蛋白等水平是比较高的,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结果相比,各指标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和敏感性较高(P<0.05)。此研究结果证明,诸多指标联合监测,可以弥补单项指标检测结果的不足,可为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为早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梗(AMI)进行诊断时,应用血清心肌酶谱和BNP与MYO以及cTnⅠ联合检测方式干预,可提高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为疾病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