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与个体化护理对肝胆外科患者的预后效果分析
2020-04-29王玉霞
王玉霞
(兴化市人民医院,江苏 兴化 225700)
肝胆为机体内重要实质性器官,血运丰富,肝胆若发生外伤可导致失血过多,引发凝血功能障碍,且由于肝胆解剖位置特殊,病变后可累及周围脏器,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循证护理主要以改善预后为主,综合分析患者病情与身体状态开展有效护理;个性化护理属于新型人性化护理模式,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及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护理。研究表明,肝胆外科患者治疗期间,辅以科学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预后[1]。本文为探究循证护理及个体化护理模式在肝胆外科患者中应用价值,抽选68例患者开展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时间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样本共68例,随机分组。A组,13例男、11例女,年龄31-74岁,均值(52.98±3.15)岁;B组,14例男、10例女,年龄32-76岁,均值(53.14±3.18)岁。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纳入68例肝胆外科患者知情同意,对比基线数据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A组行循证护理,首先完善护理计划,结合患者实际病情与过往护理经验,完善循证护理方案;患者治疗期间,密切关注病情进展及生命体征变化,确定手术创口是否感染;指导患者正确体位,定期帮助患者翻身,可促进排痰,也可降低压疮风险;注意保护引流管,避免压迫、弯折引流管,维持引流管顺畅,同时记录引流液颜色及性状变化;合理规划日常饮食,随着患者病情好转逐渐由流食过度为正常饮食。
B组行个体化护理:加强与患者沟通,掌握患者护理需求,结合患者病史完善个体化护理计划;开展心理干预,关注患者精神需求,对于年龄较大且病情反复不愈导致负性情绪者,加强沟通掌握患负性情绪变化,并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开展健康教育,结合患者文化程度,利用不同语言形式与宣教方式讲解疾病知识、治疗知识,同时告知治疗期间相关注意事项;开展对症护理,结合患者不同程度临床表现,对于出现腹水、恶心、呕吐患者,做好针对性抢救准备。
1.3 统计学研究
2 结 果
护理前,组间身体健康评分与情感功能评分对比,P>0.05;护理后,组间身体健康评分与情感功能评分对比,P<0.05。如表1。
表1 组间身体健康与情感功能评分分析表(分,)
表1 组间身体健康与情感功能评分分析表(分,)
组别 身体健康评分 情感功能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组(n=34) 67.88±3.58 84.75±4.12 76.85±2.85 81.74±3.68 B组(n=34) 67.91±3.61 76.24±3.79 76.89±2.91 92.58±2.96 t 0.0344 8.8640 0.0573 13.3837 P>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大部分肝胆外科患者均需手术治疗,因此对护理质量要求更高。循证护理模式是结合患者主观意识与临床经验完善的护理模式,依据护理经验与患者病情进展制定护理方案,在诊治期间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指导患者选取正确体位、保护引流管、指导正确饮食,可改善患者疾病认知程度,提升患者遵医性;个体化护理模式是依据患者性格、年龄、文化程度及性别等多方面因素完善的针对性护理模式,各项护理操作更具人性化,充分关注患者心理变化,及时帮助患者消除焦虑、抑郁情绪[2]。结合本次研究,A组身体健康评分更高,B组情感功能评分更高。提示两种模式侧重点不同,可结合患者实际需求合理应用。
综上所述,肝胆外科患者经循证护理及个体化护理效果良好,各有优点,因此可结合患者病情科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