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波时程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
2020-04-29刘伟
刘 伟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苏 常州 213000)
心房颤动(房颤)是目前临床上心律失常中常见的类型。房颤的危害主要为血栓栓塞,最严重的为脑栓塞。对于用药效果不佳的房颤病患,导管射频消融能有效转复窦性心率,减少致残致死并发症。综合多个研究可见,环肺静脉房颤射频消融成功率接近80%。但房颤射频消融仍有一定概率复发可能[1,2]。医生能尽早识别复发风险较高的人群,可以更好的进行随访,早期干预。早期复发为房颤射频消融最终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3],因此出现早期复发的患者需要更为的密切随访。本文旨在利用临床最常见的体表心电图来预测房颤射频消融的早期复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2016年6月~2018年5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的房颤病患。共计271人。均符合以下标准:1.既往心电图采集到房颤心律,2.合并临床症状,3.体表超声心动图示左房横径<55mm,4.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抗凝药、抗心律失常药物。
1.2 研究方法
患者住院后安静休息时,用12导联体表心电图记录5个心动周期,以电脑软件测量12导联中所有P波时程,取平均值记录(单位:ms)。
1.3 射频消融术
患者术前检查排除心房血栓,在三维系统标测指导下构建左房三维模型,标测肺静脉各组电位,在静脉麻醉下沿肺静脉行肺静脉隔离。如存在非肺静脉触发灶,行补充性消融。
1.4 术后随访
手术后第1天、第30天、第60天、第90天常规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12导联心电图。如有不适及时社区医院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手术后3个月内仪器记录到超过30秒的房性心律失常定义为早期复发。我们以此为依据,划分早期复发组与未复发组。
1.5 统计学方法
收集到的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研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显示,计数资料和分类变量资料行卡方检验,P<0.05认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结果显示(见表1),P波时程,在早期复发组大于早期未复发组,两者P<0.05,可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术前P波时程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而左房横径、左室射血分数、身体质量指数、年龄、性别、QRS波时程、QT间期无明显预测价值。
表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资料分析
3 讨 论
心电图优点众多,主要为操作方便,各级医院均有配备,并且重复性好,无需预约。术后随访过程中若出现不适,患者可就近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心房电位活动在心电图上有明显体现,可以反应为P波形态与时程,心房P波传导时间一般情况下为50ms左右。房颤患者心房电结构有明显异常改变,心房电位不应期减短,传导时间会相应变长,心电图上可表现为P波时程增加及形态变化[2,3]。此研究中,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组术前P波时程为(130.2±3.48)ms,早期未复发组术前P波时程为(117.4±3.6)ms,前者明显大于后者,并且两者有统计学差异。此研究显示P波时程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有很好的预测作用,P波时程越长早期复发概率越高。查阅资料可知,P波时程能很好反映心房大小,而许多研究表明心房体积越大房颤复发概率越高,手术效果越差,故P波时程预测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价值较高[4]。左房扩大以后会造成原有的自身解剖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其体积、表面积、心房内压力、厚度等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这些因素均会增加手术的操作难度,术中达到理想的射频透壁损伤难度增加。此外,术后扩大心房的细胞自律性、电传导更易发生改变,容易形成新的触发电位、折返电位。多种因素可参与左房扩大。其中一种为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原因,如心率过快、心肌缺血、压力容量负荷过大等。另外一种为神经体液方面的原因,如心肌本身的病变、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或者是心肌炎症[4]。但在本研究中,体表超声心动图所采集的左房横径并不是房颤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本研究纳入的房颤患者病程相对不长,左房横径在55毫米以内,心房扩大不明显,且本研究中未测量左房上下径及前后径,单独用左房横径即左右径评价左房大小并不精确。本研究还有其他许多不足之处,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其中阵发性房颤人数占比较多,电脑软件测量P波时限有测量误差。早期复发为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晚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因此能及早的重点监测早期复查高危人群,意义重大。对于P波时程明显延长的手术患者我们需更加密切随访,增加复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的频率,及早识别,及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