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疝无张力修补术与传统开放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分析
2020-04-29冯连吉张爱国严征远
冯连吉,张 恒,张爱国,严征远
(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苏 南京 211200)
医院普外科中,腹股沟疝十分常见,通常是由腹腔中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缺损部位凸向体表引发,若干预不及时,会导致诸多的并发症,如:胃肠道梗阻等,危害性非常大[1]。目前,手术乃腹股沟疝的一种重要干预方式,常见的有腹腔镜疝修补术、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和传统非无张力疝修补术等,当中,无张力疝修补术可有效解决因传统疝修补术所引起的张力缝合问题,且能避免损伤腹股沟区正常解剖结构,减少疾病复发几率[2]。近年来,医疗水平的提升,使得微创技术变得更加成熟,有报道称,于腹腔镜引导下对患者施以无张力疝修补治疗,可取得更为显著的疗效,且该术式还具有恢复快与安全性高等特点[3]。本文选取72名腹股沟疝病患(2018年8月-2020年7月),旨在分析两种无张力疝修补术用于腹股沟疝的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8月-2020年7月本科接诊腹股沟疝病患7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成2组,每组36例。研究组女性9例,男性27例,年纪在50-83岁之间,平均(65.28±7.92)岁;体重在40-90kg之间,平均(69.25±6.83)kg。对照组女性8例,男性28例,年纪在50-83岁之间,平均(65.86±7.47)岁;体重在41-89kg之间,平均(68.84±7.12)kg。患者经超声与CT等检查明确诊断,均为原发性疝。患者认知功能正常,资料完整,能与他人正常沟通,且无精神病史。2组体重等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4]:(1)绞窄性疝者。(2)凝血功能异常者。(3)有下腹部手术史者。(4)孕妇。(5)精神病者。(6)嵌顿性疝者。(7)心肺疾病者。
1.2 方法
研究组采取腹腔镜下疝无张力修补术,方法如下:全麻,气管插管麻醉,指导取平卧位,选择脐部上方作纵行切口,设计切口长度为10mm,利用巾钳对皮肤进行抓持,用Troca(规格:10mm)对腹部进行穿刺,连接好气腹管,建立二氧化碳气腹,控制气腹压在14mmHg左右。直视下,于患侧腹直肌外缘平脐处和对策负直接外缘脐下方2cm处分别用Trocar(规格:5mm)进行穿刺。于疝上方约2cm部位,从内往外对腹膜进行弧形切开,设计切开长度在6-8cm之间,将Bogros和Relzius间隙理出,腹壁化输精管和精索血管,以完整显露腹壁下血管和耻骨结节。游离疝囊,放置自固定补片。利用无创缝合线对切口进行缝合,关闭腹膜切口。
对照组采取传统开放疝无张力修补术,方法如下:硬膜外麻醉后,平行于腹股沟韧带部位作斜行切口,设计切口长度为50mm,明确疝囊位置,对疝囊进行横断,并予以高位结扎处理。于精索后方放置聚丙烯补片,于腹股沟韧带和耻骨膜等组织中进行固定。消毒并缝合切口,予以抗感染治疗。
1.3 评价指标
记录2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与疼痛持续时间,统计并发症(腹股沟血肿,及尿潴留等)发生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康复指标分析
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与疼痛持续时间上,研究组比对照组短,P<0.05。如表1。
表1 统计康复指标表(x±s)
2.2 并发症分析
在并发症发生率上,研究组2.78%,比对照组22.22%低,P<0.05。如表2。
表2 统计并发症表[n(%)]
3 讨 论
目前,腹股沟疝作为普外科疾病之一,多发生于老年群体,其发病和直肠肛管疾病、便秘、前列腺肥大与静脉曲张等因素都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5]。传统开放疝无张力修补术乃腹股沟疝的一种重要治疗术式,可抑制疾病进展,但创伤比较大,且术后并发症多,恢复慢,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6]。腹腔镜下疝无张力修补术乃微创术式之一,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与安全性高等特点,另外,腹腔镜还有放大功能,可使术野变得更加清晰,有助于操作者发现并处理隐匿性疝与对侧疝,以减少其术后病情复发的几率[7]。
张天宝的研究[8]中,对46名腹股沟疝病患进行了腹腔镜下疝无张力修补治疗,并对另外45名腹股沟疝病患进行了开放式疝无张力修补治疗,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5±2.1)d、疼痛持续时间(0.8±0.1)d,比常规组(7.7±3.1)d及(2.2±0.4)d短。表明,腹腔镜下疝无张力修补术对促进患者术后病情康复具有显著作用。此研究,针对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与疼痛持续时间,研究组比对照组短,P<0.05,这和张天宝的研究结果相似。针对住院时间,研究组比对照组短,P<0.05;针对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比对照组低,P<0.05。腹腔镜下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患者极少出现尿潴留等并发症,且其康复进程更为快。
综上,腹股沟疝用腹腔镜下疝无张力修补术,并发症少,且术后恢复快,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