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校联盟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3H”型研究生的培养
——基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
2020-04-29秦旭芳暴思霁
秦旭芳,暴思霁,党 淼
(沈阳师范大学 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辽宁 沈阳110034)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了“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行业面临着人才紧缺的现状,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面临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实困境,不能切实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作为即将从事幼儿教育的高层次专业人员,对幼教行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其培养问题更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以上现实需求,本研究提出了园校联盟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3H”型研究生培养的议题。
“3H”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力求培养出在校能高水平完成科研学习任务,投入实践亦能胜任各种工作岗位的教学、科研工作的人才。“3H”即“高标准”“高素质”和“高水平”。“高标准”是指立足于行业发展需求层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质量需求越来越高;“高素质”是针对研究生的能力结构来说,“3H”型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强,则能成为学前教育领域里最适合且能引领行业发展的人才;“高水平”是立足研究生的培养结果层面,是社会需求和培养目标高度契合的体现。
一、园校联盟的实践逻辑
“现实的人”的存在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存在的前提;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真正的共同体的实现必然经历从利益共同体走向价值共同体的基本过程;分工与协作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的基本活动形式[1]。基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园校联盟模式其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共同体。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高校与幼儿园的共同支持。园校联盟的终极目标是培养“3H”型研究生,幼儿园及高校间的分工合作是“3H”型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活动形式。
(一)“现实的人”的存在:“3H”型研究生培养前提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形成的最基本的前提。人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建立起与他人、与环境的关系,获得自身的发展并逐渐形成共同体。个体的存在是形成共同体的基础条件,每个人、每个组织的发展需求决定了共同体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承认并肯定学前教育研究生自身对高水平发展的需求是“3H”型研究生培养的前提。相较于专科生和本科生,研究生承担着“研究者”和“教育者”的双重任务。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拥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内驱力。随着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要求也呈现“高标准”的态势。学前专业研究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以“高素质”和“高水平”来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研究生的培养及实践工作更应注重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幼儿园的实际基层工作、教科研以及幼儿园的管理之中,并为其职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H”型研究生培养的终极目标
共同体的形成与存在源于人的需求,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3H”型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在强调理论素养的同时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与科研能力的提升。其培养目标不仅考虑个人就业需求与市场诉求,也强调个人成就与社会发展价值的双维导向性,培养质量与保障体系更加趋向质量和效益二维共进的形态。力求符合专业发展对研究生提出的高标准要求,使其综合能力能适应各种教学科研工作需要,以实现研究生质量培养的“高水平”的目标。
立足于学前教育专业发展需求趋向,各用人单位对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质量需求越来越高。在园校联盟培养模式下,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能够充分利用高校与幼儿园两方提供的有利资源,满足自身全面发展、长远发展的需求。
(三)从利益共同体走向价值共同体:“3H”型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过程
基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真正的共同体实现必然经历从利益共同体走向价值共同体的基本过程。现实中,园校间的合作局限于实习、见习等形式,双方更多的是通过信息资源共享而建立成一种利益共同体。而园校联盟模式下高校与幼儿园是有着共同的目标、有强烈的合作意愿的一种伙伴关系。园校联盟模式开拓了一种高校人才培养与幼儿园教育协同发展的新型合作形式,实现了人才供给方与人才接收方的有机合作,契合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对高水平人才的供给要求。走向价值共同体是园校联盟发展的基本过程,高校、幼儿园及研究生三者共有的发展目标与价值追求将牢固维系并推动园校联盟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园校联盟为研究生提供了实践学习的机会与场所,帮助高校解决了实习场所不稳定、理论与实践易脱节等问题;从研究生的角度来看,通过定期深入幼儿园进行实践学习,研究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操练,同时对促进其学术研究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从幼儿园的角度来看,园校联盟模式可以为幼儿园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与科研支持,满足幼儿园的长远发展需求。因此,高校和幼儿园具有合作的可行性和现实需求,双方具有合作的前提保障[2]。
(四)分工协作:“3H”型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形式
共同体指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联合关系,在社会分工的现实条件下需要协作活动,没有协作活动就没有共同体的发展,因而分工与协作成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中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园校联盟将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方式与幼儿园的人才培养支持方式有机结合,有助于“3H”型研究生的培养。
1.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方式
实现高校“3H”型研究生培养目标,高水平教学是前提,研究生高层次学习投入是主渠道,最终形成高质量的教学结果,即“3H”型研究生的培养。改革是为了发展,而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从多层面进行改革,即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培养评价等层面着手。以形成“高水平”“高素质”“高标准”的“3H”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形式上,强调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注重设置研讨课程来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通过问题导向式教学、项目教学法等提升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分散实(见)习、集中实(见)习、顶岗实习、穿插实(见)习等多种实习形式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强调教育实习安排的创新性,将驻园实习模式与分散实习模式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培养评价上,“3H”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采取过程性评价——课程综合考核与形成性评价——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结合的方式[3]。高校教师在研究生的课程规划中应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同时帮助研究生从实际问题入手找到研究的兴趣点,带动研究生主动学习,从而实现高校对“3H”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2.幼儿园:提供多元化支持
“3H”型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幼儿园提供高水平的支持。仅仅靠象牙塔式的教育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教师,通过园校产学合作的模式,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进行教育实践,可以有效提升日后入职适应能力。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的主要实践场所,为学前教育研究生及高校导师开展研究提供了资源收集与教育发现的机会。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需要学生既具备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又具有幼儿园实践经验与教学技能,因此,幼儿园可以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提供实践导师。双导师制的实行可以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在幼儿园中发现实际问题,以实践为基础开展自己的研究,在不断的教育实验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育反思能力。在长时间的交流中,幼儿园教师与高校研究生间开展的授课比赛、课题研讨等活动可以促进双方优势互补、教学相长,从而为“3H”型研究生的培养提供高水平支持[4]。
二、园校联盟的模式构建
园校联盟模式的构建需要高校及幼儿园双方在合作理念上达成共识,双方应明确合作共赢的共同宗旨。高校在培养原则上既要注重实践导向,又要保证充足的实习时间,以确保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园校双方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共同体、学习方式共同体、合作发展共同体等多种形式,探索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有机培养模式。园校联盟模式图如图1 所示。
图1“3H”型研究生有效培养模式图
(一)宗旨:实现高校研究生培养与幼儿园教育协同发展
1.资源整合利用
园校间基于信任及互惠关系建立的合作促进了多种资源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被充分利用,从而实现了高校教师培养和幼儿园教育的协同发展。幼儿园可以引进高校专家参与园内的教学工作、课题研究、教师培训对接等工作,促进园内教育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培训水平、保教水平的提升。高校从幼儿园聘请专家、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对研究生进行实践性教学,使幼儿园成为高校的实践基地。研究生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鲜活的实践体验可以充实,从而加深研究生对幼儿教育理论的理解和领悟。双方通过基地、人才、信息等资源的共享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最终促进学前教育专业“3H”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2.人才质量保障
高校在与幼儿园合作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针对幼儿园对于人才需要的反馈,及时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方式,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评价、教学形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培养出更适合幼儿园工作与实际需要的“3H”型研究生。通过园校有机联盟,研究生丰富了自身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教育实际问题为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充分的案例资源,促进了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从而培养出具有实践智慧和理论素养的专业人才。
(二)原则:“实战性”“临床性”“专业性”
1.坚持“实战性”原则
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研究生常面临着尽管理论知识扎实,但面对现实的各种棘手问题仍力不从心的现实困境。“3H”型研究生的培养力求从实践中出真知,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把反思性学习贯穿于学习始终,以学生诉求为切入点,从实战中获取经验[5]。研究生通过参与幼儿园科研教研活动,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亲自解决实际教育问题可以丰富实践经验。“实战型”的锻炼缩短了研究生毕业后的入职适应期,使职前培养与入职适应完美贴合。
2.把握“临床性”原则
区别于传统的实习见习,园校联盟模式充分重视研究生的实践经验积累,将幼儿园作为研究生的第二所学校,将研究生长期浸润在幼儿园的实际教育环境中。借鉴医学院临床教学的功能定位,研究生通过长期的体验、观摩、学习、研究,能够做到对幼儿园实际问题心中有数,做到在职前研究中深入实际、职后工作中得心应手[6],从而全方位提升专业素养,增长实践经验。
3.确保“专业性”原则
园校联盟模式下学前教育研究生的培养在重视实践、强调理论知识、增强能力的基础上追求卓越。一些研究生毕业后走向幼儿园,面临着理论知识过硬、技能薄弱的难题。针对此种现象,“3H”型学前教育研究生的培养注重目标定位的多维导向,不仅强调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更强调增强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与此同时还注重研究生领导能力的培养,为其入职后带领团队打好基础。
“实战性”“临床性”和“专业性”的培养模式成为研究生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其培养模式立足于行业发展需求,以服务地方为宗旨,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壁垒、教育与时代的壁垒、教育与发展的壁垒、培养与需求的壁垒。
(三)方案:多种培养模式并行
从促进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价值考量上建构资源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从信息化、全媒体时代的挑战意义上建构学习方式的共同体,从促进园校间长远、有机合作的实践考量上建构园校间协作方式的共同体,园校联盟模式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了资源的高度整合利用,通过“互联网+”模式创新学习方式建立园校间专业成长共同体,通过合作办园模式促进产学合作,促进园校间有机合作的实现。
1.利益共同体:资源共享模式
资源共享模式有效配置有形的资源(如人力资源、教育基地资源、信息资源等)和无形资源(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影响力、文化等)形成高校幼儿园资源高效利用的新形态。
为了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幼儿园可以邀请高校专家入园讲座,研究生可以参与园内的教研、科研;幼儿园也可为高校提供实践导师,有效促进研究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做到将人力资源高效利用。教育基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诸如高校的心理实验室、感统训练室、微格教室、图书馆等也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提升提供了渠道。高校的研究成果也可为幼儿园的实践服务,从而使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与水平大幅度提升。幼儿园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提供了实验基地,研究生可依托幼儿园的实际环境深入幼儿园教育教学现场,感受丰富的教育实践,发现实践中的研究问题,在参与幼儿园教研、课题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教科研水平。
2.多维学习空间:“互联网+”模式
“互联网+”模式打破时空局限,是建立园校间学习方式共同体的有效途径。优化各种学习资源组合是对“互联网+”模式最好的解释,即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在全媒体时代,接受教育、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基于互联网并由各种终端设备提供给公众的线上资源或程序的人及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都可承担“教师”这一身份[7]。基于此种方式,可以拓展幼儿园一线教师及高校研究生的学习途径。
学前教育研究生团队通过网络公众号、研发网络APP 等形式进行一些早教类公益活动,可以向家长宣传正确的育儿方法,也可以推广高质量的课程及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共享通过慕课的形式向大众开放,能够促进校际、园校间的知识信息共享,以及高校优质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从而推动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其精品网课资源可以帮助幼儿园一线教师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学习,从而使教师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给一线教师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同时,高校拥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网上图书馆等电子资源同样方便了研究生及园所人员的查阅学习。
3.园校有机协作:合作办园模式
合作办园同样是高校与幼儿园合作的有效模式。双方通过投资一同开办幼儿园,从而推动高校与幼儿园的产学研一体化[8]。合作办园模式对于提高幼儿园的整体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合作模式不仅给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提供了实践场所、提供了实践导师,同时也促进了高校研究成果的效益转化,提高了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提升了研究生的就业质量。
园校间可通过“订单”式的合作将人才的培养与就业有效对接。依托高校优秀人才的输出,一方面,幼儿园保证其人才输入质量,提升了园内整体保教水平,同时解决了高校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依托高校的声望提升幼儿园的招生率,有助于园所做大、做强。合作办园模式让优秀的幼儿教育思想在幼儿园这个实践场得以施行,同时为高校研究生的实习见习等提供了便捷,为研究生进行教育观察、课题研究等提供了便利。
三、共同体思想下园校联盟模式的展望
“3H”型研究生的培养是幼儿园、高校及研究生三主体相互配合的动态运行过程。幼儿园作为实践培养方为研究生成长提供了实训基地,成为优秀幼儿教育思想的实验场,以及准幼儿教师、区域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场。高校研究生的培养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助力学前教育研究生的长远发展。园校联盟模式促进了高校研究生培养与幼儿园教育的共同发展,在发挥幼儿园带动促进作用的基础上,最终实现“3H”型研究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一)发挥幼儿园的带动促进作用
1.带动园内教师及研究生专业成长
幼儿园不仅是陪伴幼儿成长的场所,也应是培养教师成长的场所。高水平的幼儿园同样应具有培养、培训教师的能力。园校联盟模式下,幼儿园通过专家入园讲座,研究生参与园内教研、科研等活动,丰富园内教育教学活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与高校研究生形成专业成长共同体,研究生及园内教师通过参与教研、观察、论文调研等环节的学习,达到“在学中行、在行中思”的效果,并在长此以往的良性互动中达到“在思中行、在行中学”的专业成长效果,并有效提升幼儿教师发现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难题、进行自我反思的能力,使幼儿园成为带动园内教师及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的专业成长基地,成为培养培训区域优秀幼儿园教师的实践场。
2.促进区域学前教育发展
园校联盟模式立足于高校与幼儿园之间人才“供”与“需”的矛盾的解决,在提升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提升了合作园所的教科研水平,使合作园综合实力、影响力不断提升。在“马太效应”的驱动下,将推动园所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优秀研究生来园工作,使幼儿园成为区域学前教育优秀示范园。随着园校间的合作逐渐深入,高校的研究生培养呈现“高水平”的样态,势必向组织内输送更多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满足行业“高标准”人才需求的“3H”型研究生,势必成为引领区域学前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驱动力。
(二)高校以“3H”型研究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培养方向
1.打破能力局限
“3H”型研究生的培养既非单纯的重视书本知识、专业技能,也非二者的简单组合,而是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贯穿于各个实践环节之中。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强了自身对于教育实际问题的洞察、解决、反思能力,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打破能力局限,更契合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2.实现专业成长
园校联盟模式下,高校与幼儿园为研究生自身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基础。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通过情景式、参与式、浸入式的学习体验,提高了专业能力,丰富了专业实践经验,从而克服象牙塔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并在互动式学习过程中获得专业成长。
3.助力长远发展
园校联盟模式下“3H”型研究生的培养力求做到知识、技能与经验的契合统一,职前培养与职后适应的长效统一,行业需求与自身发展的多维统一,人才培养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个人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综合统一。其最终目的是扩展学前教育研究生的专业发展空间,扩充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口径,力求培养发展潜力大、发展后劲足、就业前景广、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高水平研究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