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氮污染治理技术中脱氮菌的研究进展
2020-04-29潘永亮蔡名旋
潘永亮,黑 亮,黄 徐,刘 雯,蔡名旋
(1.水利部珠江河口动力学及伴生过程调控重点实验室/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11;2.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氮素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1],因此氮肥被大量投入农业生产之中。投放大量氮肥可以保证农作物产出,但是相当一部分氮肥会随着土壤流失[2]及地表水渗透[3],造成水环境中氮污染问题。氮在水中的含量较高时,水就变成氮污染废水[4],它不仅破坏土壤的种植能力[5],还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6],使水变得腥臭浑浊,造成鱼类大面积死亡[7],对农业生产力造成巨大影响[8],氮元素会在人体内通过亚硝化作用转换成亚硝酸盐[9],长期饮用氮污染水会诱发高铁血红蛋白症状和癌症[10],对人们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杨志辉等[11]、郑翔[12]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发现农业造成的氮污染问题已经对我国的生产效率、就业、经济衰退等问题产生了严重影响。由此可见,大量使用氮肥之后造成的氮污染废水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严重威胁,治理刻不容缓。蔡彦明等[13]、陈鸿展等[1]一致认为农业氮污染治理分为源头控制、过程削弱、污染治理3个部分。首先是投放氮肥时必须合理科学,减少氮肥浪费;其次是在污染途径中建立缓冲带,削弱氮污染浓度,最后是治理污染水体,达到治理效果[14]。但前两部分可以通过人们的行为进行控制,而重污染水体却无法自身治理,因此本文从治理氮污染废水方面进行探究,寻求农业氮肥污染废水的治理方法,减少农业工程化对我国环境造成的影响。
目前,氮污染废水处理技术主要有吹氮法、离子交换法、折点氯化法、生物脱氮法、化学沉淀法等[4],其中生物脱氮法因其操作容易、效果相对稳定、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势,吸引着学者们的研究[15]。脱氮菌是生物脱氮技术的根本,推进脱氮菌的发展进程,对治理水体氮污染具有重要意义。自从生物脱氮技术兴起后,许多学者便致力于从不同环境中筛选出高效脱氮菌,并探究其性能,这对生物脱氮技术治理农业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脱氮菌的脱氮机理、分离鉴定、影响因素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总结各种高效脱氮菌生存环境的相似之处,为未来高效脱氮菌的研究提供参考,并对脱氮菌的发展进行论述,对生物脱氮技术治理农业问题进行展望。
1 脱氮菌的定义及脱氮机制
1.1 脱氮菌定义
脱氮菌是指在生物脱氮过程中参与脱氮反应的菌株。脱氮过程一般可分为氨化过程、硝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16],参与氨化过程的菌称为氨化细菌,参与硝化过程的菌称为硝化细菌,参与反硝化过程的菌称为反硝化细菌。但氨化过程在一般水体中均能完成[17],因此本文对氨化细菌不予论述。
1.2 脱氮机理
脱氮菌的脱氮机理如图1所示,废水中存在以有机氮、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等形式的氮,在反应过程中,氨化细菌会将有机物转化成NH4+;然后在有氧条件下,硝化细菌会将NH4+转换成 NO2-,再转化成 NO3-;而在缺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会将NO2-和NO3-还原成无毒害的N2[19]。
图 1 脱氮菌的脱氮机理Fig.1 Nitrogen removal mechanism of denitrifying bacteria
2 脱氮菌的分离、鉴定和脱氮效率研究
脱氮菌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生长发育时间短,对现实氮污染的治理有着重要作用。邵媛媛[19]用筛选出来的脱氮菌XP1来加强人工湿地的治理,效果十分显著,强化后的人工湿地对COD的最大去除率达到73%,对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4%,对总氮的去除率达到78%,高氨氮污水经过治理后达到一级标准,治理时间比强化前缩短至少15 d。山东某养殖场池水氨氮严重超标,池中的虾出现了各种疾病,造成虾大量死亡,武和英[20]对此进行生物脱氮研究,投放多种菌株进入受污池水中48 h后,池水氨氮已经达到养殖标准,其中菌株DZYC02效果显著,氨氮去除效率高达96%,池水受污染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黄国鑫等[21]利用脱氮菌修复地下水,可见脱氮菌有十分可观的研究前景。脱氮菌包括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下面分别对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和脱氮效率进行讨论。
2.1 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和脱氮效率研究
2.1.1 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 细菌的鉴定分为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和基因测定[22]。形态学鉴定就是观察菌株的状态和形态,掌握高效硝化细菌的形态规律,以识别菌株是否为硝化细菌,然后通过《伯杰细菌分类手册》进行生理生化鉴定[23],最后通过基因测序鉴定菌株的种类。革兰氏染色法[24]是鉴定菌株中一种简单方便的方法,不仅能用来观察菌株形态,还能鉴别菌株。为了研究高效脱氮菌的规律,本文对这些高效硝化细菌的鉴定方法进行对比,由高效硝化细菌的形态学观察与革兰氏染色法的结果(表1)可知,高效硝化细菌的菌落状态多为带颜色的圆形不透明菌株,属杆状菌,革兰氏染色结果呈阴性。
表1 高效硝化细菌形态学特征与革兰氏染色结果Table 1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ram staining results of efficient nitrifying bacteria
2.1.2 硝化细菌的脱氮效率研究 随着生物脱氮技术的日益发展,许多学者致力于筛选出更多脱氮效果好的硝化细菌,近年来在不同环境下筛选出的硝化细菌及其脱氮效率见表2。其中,有的菌株对某个氮污染指标的去除效率特别高,有些甚至达到100%,可见其对氮污染治理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表2 高效硝化细菌的脱氮效率Table 2 Nitrogen removal efficiency of efficient nitrifying bacteria
2.2 反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和脱氮效率研究
2.2.1 反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 由高效反硝化细菌形态学特征及革兰氏染色法的结果(表3)可知,高效反硝化菌和硝化菌的研究结果差距不大,菌株状态多为带颜色的圆形,属杆状菌,革兰氏染色结果基本呈阴性。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脱氮菌为杆状菌,菌落状态为有颜色的圆形菌落,革兰氏染色法呈阴性。
表3 高效反硝化细菌形态学特征与革兰氏染色结果Table 3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ram staining results of efficient denitrifying bacteria
2.2.2 反硝化细菌的脱氮效率 许多学者从不同环境中筛选出高效反硝化细菌,其脱氮效率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大多数高效反硝化菌株的脱氮效率都高于90%,有些菌株的脱氮效率甚至达到100%,也有一部分高效反硝化菌株对于氨氮及硝态氮的去除率很高,但对于总氮的去除率一般。
表4 高效反硝化细菌的脱氮效率Table 4 Nitrogen removal efficiency of efficient denitrifying bacteria
3 影响脱氮菌生长的因素
每种菌株都有其最适宜的生存环境,在最佳培养条件下,菌株的性能、活性、繁殖能力大大提升[45],探究影响菌株生长的因素,是找到最佳培养条件的关键。研究影响脱氮菌生长的因素对废水中氮污染的治理非常重要。影响脱氮菌生长的因素有碳源、温度、溶解氧、pH、碳氮比、转速、微量元素和有毒物质等[45]。
3.1 硝化细菌影响因素
3.1.1 碳源种类 任何生物的发育都离不开营养物质和能量,脱氮菌也不例外。碳源是脱氮菌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来源。王莹[33]筛选出的高效脱氮菌WY-01,分别用乙醇钠、乙酸钠、丙酸钠、丙酮酸钠、丁酸、丁二酸钠、苹果酸钠、延胡素钠和柠檬酸钠作为碳源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以丙酮酸钠和柠檬酸钠为碳源时,脱氮效果最高,达到97%;陈小岚[28]筛选出的JB4,在以乳糖、蔗糖、丙酸钠、酒石酸钾钠、葡萄糖、乙醇、乙酸钠、丙酮酸钠、柠檬酸钠、琥珀酸钠为碳源的研究中发现,丁二酸钠为碳源时的效果最好,氨氮去除率达到86.08%;孔庆鑫[31]用二酸钠、乙酸钠、酒石酸钾钠、葡萄糖、柠檬酸钠作为碳源分别对YY-5进行培养,发现YY-5在含乙酸钠、琥珀酸钠的培养基中脱氮效果最好,氨氮去除率达到100%;而王娟[26]筛选出来的YS-6以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作为碳源时,发现以碳酸钙和碳酸氢化钠为混合碳源的效果最好,氨氮去除率达到最高(88.1%)。以上几个高效脱氮菌中的最佳碳源都不相同,而且有些菌株是单氮源,有些适合混合氮源,因此最佳碳源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3.1.2 主要因素 除碳源外,碳氮比、温度、pH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菌株的脱氮效率,因此,探究这些因素对脱氮菌的应用前景具有重要意义。从表5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硝化细菌的适宜碳氮比都在10左右,其中YN3和YY-5适宜碳氮比较高,分别为15和14;几乎所有硝化细菌适宜温度都在30~35℃,只有耐冷菌对温度要求不一样,如M-8的最适温度为2℃;几乎所有硝化菌生存环境都为中性或弱碱性,但有的硝化菌对pH的适应范围较宽,如HN-S,它在pH为5~9之间脱氮效果都比较理想;所有硝化菌的脱氮效率都高于90%,其中YY-5的脱氮效率最佳,几乎可以完全去除水中氮污染。这些学者们筛选出的耐受能力强的菌株,不仅在培养时有更强的生命力,而且对于实际水体的耐受能力也强,更容易推进生物脱氮技术治理农业氮肥污染的进程,对生物脱氮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表5 硝化细菌最佳条件研究Table 5 Optimal conditions for nitrifying bacteria
3.2 反硝化细菌影响因素
3.2.1 碳源种类 在反硝化细菌的研究中,碳源的作用更为强大,在反硝化反应过程中,碳源不仅为菌株提供营养物质,有机碳还为反硝化反应提供能源和电子[46]。李紫惠[39]发现的高效反硝化细菌XH02,分别使用丁二酸钠、葡萄糖、蔗糖和柠檬酸三钠为碳源进行最佳碳源的研究,发现以柠檬酸三钠为单一碳源时效果最好,对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100%和94.8%;孙智毅[37]对培养出的菌株S1分别以乙酸钠、丁二酸钠、柠檬酸钠、延胡索钠、苹果酸钠为碳源进行研究,发现最适碳源是丙酮酸钠,18 h的脱氨氮效率达到99.1%;刘胜格[41]发现的FX-11的碳源更为广泛,以乙酸钠、葡萄糖、淀粉为碳源时,它对总氮的去除率在80%以上,但以酒石酸钾钠、柠檬酸钠、纤维素等为碳源时对总氮的去除率低于50%。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一株能以苯为碳源的菌株PDB3,它以苯为唯一碳源时,在最适条件下对苯的去除率高达100%,对总氮的去除率为52.3%[47]。这表明某些脱氮菌不仅能治理废水中的氮污染,还能治理其他污染因子,对污水治理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3.2.2 主要因素 从反硝化细菌最佳条件(表6)可以看出,这些反硝化菌适宜碳氮比在3.0~14.9之间,其中G16X-D适宜碳氮比最小、为3,ADH1适宜碳氮比最大、为14.9;大多数反硝化细菌最适温度在30~35℃之间,但DL-23和ADH1适宜温度较高、为37℃;这些反硝化菌适宜pH值在5.7~9.0之间,大多数都比较适应弱碱性环境,只有G16X-D可以适应酸性环境;大多数反硝化菌的脱氮效率都在90%以上,其中ZH-1的脱氮效率最高、为100%。由此可见,大多数脱氮菌的最适碳氮比在8左右,温度在30℃左右,喜欢中性或弱酸弱碱性环境,这为未来脱氮菌的培养提供了的理论依据。
表6 反硝化细菌最佳条件研究Table 6 Optimal conditions for denitrifying bacteria
3.3 其他因素
除了碳源及主要因素外,菌株生存环境其他因素(如水体中其他污染、重金属、盐度等)也会影响其生长。路泽洋[48]探究了重金属Cu和Zn对脱氮菌效率的影响,当Cu浓度为0.05 mmol/mol时脱氮效率迅速下降,Cu浓度为0.1 mmol/mol时基本丧失脱氮能力;而在Zn浓度低于0.5 mmol/mol时,Zn对脱氮反应有促进效果,但是高于0.5 mmol/mol便开始抑制。王洪娟[49]发现随着盐度增加,污水中有机物和氨氮降解速率明显降低。因此,学者们在实验室筛选出高效脱氮菌后,探究其对外界因素的耐受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
4 脱氮菌的应用
4.1 单菌脱氮应用研究
在传统脱氮工艺上,硝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分别在不同的反应池中进行。但随着学者们对脱氮菌的致力研究,越来越多同步硝化反硝化菌株被发现,王永红等[50]在养殖水体发现了能同步硝化反硝化的菌株j-1,在最适条件下对亚硝态氮、硝态氮和氨氮的去除率均在99%左右;白洁等[51]在沼液中发现菌株GK-1也有同步硝化反硝化能力,在最佳条件下对氨氮的去除率为99.08%,对硝态氮的去除率为96.12%。这表明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能力的菌株,能在同一个反应器中达到脱氮效果,大大节约了工程占地面积和成本,促进了脱氮菌工业化应用发展。
4.2 混合菌脱氮应用研究
混合菌的研究分为3种情况,第一种是硝化细菌之间的混合研究,第二种为反硝化细菌之间的混合研究,第三种是硝化菌与反硝化菌之间的混合研究。刘胜格[41]在淤泥中筛选出FX-2和FX-11两株高效反硝化细菌,FX-2在最佳条件下对总氮的去除率为73.15%,FX-11在最佳条件下对总氮的去除率为81.34%,将两个菌混合,在最佳条件下对总氮的去除率达到90%,说明菌株之间会有协同作用,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下,比单菌株的脱氮能力更强。Deng等[52]将筛选出来的高效反硝化菌SC221-M和BSC24投入养殖水体进行脱氮实验,9 d后发现BSC24的脱氮率为24.5%,SC221-M的脱氮率为26.6%,效率均非常低,但是将SC221-M和BSC24混合后投放,脱氮效率达到了53.9%,效率是单菌株的2倍。司文攻[27]将筛选出来的硝化菌HN-S和反硝化菌DN-S进行组合探究,在最佳条件下,发现两种菌组合之后脱氮能力明显加强,对总氮的去除率达到94.3%,可见,在菌株间没有竞争的情况下,混合菌的脱氮效率比单菌株要高。如图2所示,就处理水体氮污染效果而言,单一菌株<同步硝化反硝化菌<多种硝化细菌的复合<多种硝化菌与反硝化菌的复合;就实用性而言,单一菌株<同步硝化反硝化菌=多种硝化细菌的复合<多种硝化菌与反硝化菌的复合,但并不是所有菌株组合起来都能加强其脱氮效果,因此混合菌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探究。
5 结语
农业工程化推动了我国农业进步,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但背后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治理问题仍是我国未来研究的重点。生物脱氮技术的核心是高效脱氮菌,高效脱氮菌可以从很多环境中筛选出来,如污水处理厂中的污泥、地浸场轴孔的浸出液及人工湿地的土壤等,但由于自然界的复杂性导致并不是每种菌都能适用于自然水体,而且在流动水域中菌株随水流失的影响,使脱氮菌的实际应用变得更为棘手,因此需要对脱氮菌的实际应用进行更为广泛的研究,寻找合适载体和脱氮菌固定化技术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影响脱氮菌性能的因素有很多,除本文探究的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脱氮菌的脱氮效果。在已知因素方面,我们要进一步探究其影响规律和脱氮菌适宜条件规律。同时探究是否还有其他影响脱氮菌性能的因素,进一步研究脱氮菌的最佳脱氮条件。混合脱氮菌比单菌更适合应用于现实治理问题,研究各种菌之间的组合、配比,发现更多的高效菌株组合,对推动生物脱氮技术治理农业污染问题的进程有积极影响。
图2 脱氮菌实际应用效果对比Fig.2 Comparison of actual application effects of denitrifying bacteria
目前许多菌株的研究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并不能适用于自然水体,筛选出耐受能力更强,更符合自然环境的菌株,对治理氮污染废水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