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字海拾珠
——《康熙字典》海错名物研究

2020-04-29裴梦苏

关键词:辞书字典海洋

裴梦苏

(广东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清代《康熙字典》作为中国传统辞书的殿军,其集大成的属性不仅体现在对于文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上,更是体现在其引证材料的广博与全面上。正因如此,字典对于当时47 000多个汉字进行搜录的同时,也收录了非常丰富的名物词。海错名物便是其中较重要的一个种类。

一、《康熙字典》对海错名物的记述

(一)海错名物在《康熙字典》中的部首归属

从古代汉语发展趋势看,汉语词汇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都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要发展趋势,到了中古阶段复音词大量产生,词汇单音为主的趋势逐渐向复音趋势转移。而《康熙字典》作为一部记述古今汉字资料的大型历史辞书,肩负着对于各个历史时期词汇收录的任务。正因如此,单音节海错名物作为汉字字义,也就是单音节词的词义,被自然收录在所涉汉字之下;而对于复音的海错名物,《康熙字典》则借助“以字引词”的模式,将其收录在该词所涉汉字字头之下。而海错名物所涉汉字又因为意义类属上的一致性,集中归属于几个意义相关部首之中。从海错名物汉字部首归属上,也可以间接地了解在造字时代,古人是如何认识、分类这些海错名物的。

1.鱼部

鱼部收录了很多鱼类名物词,其中包括很多海鱼。此类海错名物数量众多,可谓是海错名物的主体,如鮄、鲛、鮞、鮑等。此外,一些非鱼类的水生生物,也常被收入其中,如鰕(虾)、鲸、鲵、魜等。这些字被收入“鱼”部的原因一方面与早期造字时代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有关,另一方面与这些字所代表的生物具有“水生”、“似鱼”的属性有关。

2.虫部

3.王(玉)部

王(玉)部收录的字多与珍宝相关,一些出自海洋的珍宝名物也被收入在此部中,如玳瑁、珂、珊瑚、珬等。

4.艸部

艸部下收录了很多相关的海洋植物,如藫、蒒、海藻、海萝、海苔等。

此四个部首收录的海错名物最为集中。当然,通过文字的部首去寻求意义的类属往往无法将其穷尽。很多海错的命名方式往往会脱离文字的表面含义。如:“昆布”是一种海洋植物,被收在“巾部”之下;“河豚”作为一种海鱼,被收在“豕部”之下;“寄居”为一种海蟹,被收在“宀部”之下。这些海错名物意义属性与其部首的归属并不一致。

(二)海错名物相关的训诂术语与训释方法

由于《康熙字典》援引著作、典籍众多,这些海错名物也来源多元,因此在字典中所用的训释方法及术语不尽统一,但是仍然可以归为如下几类。

1.说明其种属关系

(1)属、类。“某属”、“某类”训诂术语通常用作对于词类种属的说明,而字典中常见的海错名物通常可归为鱼属、贝属、介属、蟹属,也有少部分用蟹类、鱼类等术语表示其类别,如下例。

蠘 【申集中】【虫字部】《字汇补》:疾屑切,音截。蟹类。

蜠 【申集中】【虫字部】《唐韵》渠殒切《集韵》《正韵》巨陨切,并音窘。贝属。

在大的种属之外,字典又常常用“某之属”表示更细致的划分,以明确海错名物种属的区别与联系。此处的“某”指的是人们已知的、熟悉的具体的物种,而被释词则是一种与之相近却不相同的物种。

蚶 【申集中】【虫字部】《唐书·孔戣传》:明州岁贡淡菜、蚶蛤之属。

(2)名。“某名”也是用来说明海错名物的种属的训诂术语。字典中常见的海错名物常会用“鱼名”、“海鱼名”、“蟹名”、“贝名”等术语说明,如:

蚱 【申集中】【虫字部】又助驾切,音乍。与鮓同,海鱼名。别详鱼部。

寄 【寅集上】【宀字部】又寄居,小蟹名。

(3)似。“似某”常用来说明海错名物间的主似关系,通常“主”为人们常见的、熟悉的、已知的物种,而被类比的物种则并不被大众熟知。可将之看作一种粗浅的种属划分,与前文的“之属”类似。

蝤 【申集中】【虫字部】又《广韵》即由切,音啾。蝤蛑,似蟹而大,生海边。

2.说明来源、产地

字典在对海错名物进行训释时,常对其来源、产地等情况进行说明,因此笔者也将其视为判定海错名物的依据之一。字典常用“……生南(东、北)海”、“南(东、北)海有……”、“生于海”、“生海边”、“生海中”、“生海水中”、“初生海旁”等来表示。

泡 【巳集上】【水字部】又鱼名。《张师正倦游录》南海有泡鱼,大如斗。泡,去声。

藫 【申集上】【艹字部】又《玉篇》海藻也,又名海萝,如乱发,生海水中。

珊 【午集上】【玉字部】《说文》珊瑚,生于海,或生于山。徐曰:珊瑚,石也。或青或红,高一二尺,裹以缯帛,烧之不热,盖生海岛之根,亦可刻琢为器,为树者乃交柯可爱。《本草》珊瑚树红油色者,细纵文,如铅丹色者,无纵文。入药,红油色者良。生海中磐石上,白如菌,一岁变黄,二岁变赤,枝干交错,高三四尺。今广州亦有之,明润如红玉,中有孔,亦有无孔者,枝柯多者为上。李时珍曰: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谓之珊瑚林。居水中直而软,见风则曲而坚,变红色。汉赵佗谓之火树是也。亦有黑色,碧色者。碧色者亦良。《前汉·司马相如传》珊瑚丛生。注:珊瑚生水底石边,大者树高三尺余,枝格交错无有华。

二、《康熙字典》中海错名物的文献来源

我国对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悠久,关于海错名物的记述也散见于各类文献之中。《康熙字典》对于各类文献典籍中的海错名物进行了相对全面的搜集。之所以能够广博地搜集、整理各类文献中的海错名物,正是由《康熙字典》集大成的官修辞书性质所决定的。对于这些海错名物的来源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可归为如下几类:

(一)前代的辞书文献

前代辞书文献可分为汉字类辞书文献与雅学类辞书文献。汉字类辞书文献如《说文解字》《玉篇》《广韵》《集韵》《字汇》《正字通》等,这类文献在对于文字的形、音、义等信息进行说解的过程中也对一些相关海错名物词进行训诂。《康熙字典》在训释相关汉字时,也常引述这些文献内容,如:

鲛 【亥集中】【鱼字部】《说文》海鱼,皮可饰刀。

鮄 【亥集中】【鱼字部】《玉篇》音佛。海鱼。

蠞 【申集中】【虫字部】《集韵》昨结切,音截。虫名,似蟹,生海中。

鲨 【亥集中】【鱼字部】《正字通》青目赤颊,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肥美。《六书故》曰:海中所产,以其皮如沙得名,哆口无鳞,胎生,大者伐之盈舟。

此外,前代的雅学类辞书文献中也用专题的形式收集、汇合了很多海洋名物。如雅学类辞书文献始祖《尔雅·释鱼》中就记述了一些海错名物。

当 【午集上】【田字部】又当魱,鱼名。《尔雅·释鱼》鯦当魱。注:海鱼也。

蜠 【申集中】【虫字部】贝属。《尔雅·释鱼》蜠大而险。

随后的雅学类辞书文献如《广雅》《爾雅翼》《埤雅》《骈雅》《通雅》等也仿照《尔雅》的体例,将海错名物依照其意义归属聚合。雅学类辞书发展到后期,又开始兼具百科辞书性质,对海错名物的记述也更为详尽,如:

蛸 【申集中】【虫字部】又鱼名。《尔雅翼》海中乌贼鱼,背如樗蒱形,亦有螵蛸之名。

鲨 【亥集中】【鱼字部】《通雅》鲨,吹沙小鱼,黄皮黑斑,正月先至,身前半阔而扁,后方而狭,陆氏以为狭小,非也。

传统雅学类辞书在中国辞书发展的历史上一直充当着词典的功能。将词按照词义进行分类是雅学类辞书的一大特色。这种分类方法虽然能使同类词集中聚合,但是辞书的编纂与资料的收集往往还是依赖辞书编者的个人学识与经验。以一己之力完成各类词语的收集与分类并非易事。相比而言,《康熙字典》在编写时往往会征引众多辞书文献,其中便包括各类雅学类辞书文献。因此,这也就是字典虽以考释汉字为主,却在收词方面对雅学类辞书有所超越的原因。

(二)水产、海洋专书文献

《康熙字典》中引述了很多有关水产、海洋的专书文献,如《海物异名志》《临海异物志》《临海水土物志》《闽中海错疏》《异鱼图赞》等。

雀 【戌集中】【隹字部】《临海异物志》南海有黄雀鱼,六月化为黄雀,十月入海为鱼。

彡 【寅集下】【彡字部】《闽中海错疏》黄彡,鳞细,黄赤色。

蝬 【申集中】【虫字部】《临海水土物志》曰:三蝬,似蛤。

(三)志怪文献

《康熙字典》中收录了一系列志怪类文献,如《山海经》《异物志》《博物志》《述异志》《酉阳杂俎》等。这类文献多记录传说、怪异之事,其中不乏一些奇异海错的记述。

玳 【午集上】【玉字部】《异物志》如龟,生南海。大者如蘧篨,背上有鳞,鳞大如扇,有文章。将作器,则煮其鳞,如柔皮。

理 【午集上】【玉字部】《博物志》南海以海苔为纸,其理倒侧,故名侧理。

(四)中医药文献

《康熙字典》中收录了一系列中医药文献,其中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海错名物也被收入其中,如:

布 【寅集中】【巾字部】《本草集解》昆布,亦名纶布。生南海,叶如手大,似薄苇,紫赤色。

(五)方志文献

在《康熙字典》所援引的文献中,方志文献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不乏对各地物产的记述。因此,沿海地区方志文献中也记述了很多海错名物,如:

鱕 【亥集中】【鱼字部】《南越志》鱕鱼,鼻有横骨如鐇,海船逢之必断。

貀 【酉集中】【豸字部】《临海志》状如鹿形,头似狗,出东海水中。

(六)笔记体文献

笔记体,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两种文体之间的一类著作,其内容广泛,历史、政治、文化、语言、自然科学等社会生活领域无所不包,其中不乏一些名物考据。在《康熙字典》中也收录了大量笔记体文献,如《梦溪笔谈》《南海杂志》《岭表杂记》《倦游杂录》等。

规 【酉集上】【见字部】又鱼名。沈括《补笔谈》浙东人呼河豚为规鱼。又有生海中者,腹上有刺,名海规吹肚鱼。

鰕 【亥集中】【鱼字部】又《南海杂志》商舶见波中双樯遥漾,高可十余文,意其为舟。老长年曰:此海鰕,乗霁曝双须也。

(七)注疏文献

此外,对于海错名物的考据内容也常出现在对一些文献注疏之中,这里的文献可以是前代诗文,可以是史书文献,也可以是辞书文献,总之所涉范围很广。这些注疏文献或散落于文献之中,或以专题形式成书。《康熙字典》在对注疏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也将一些零散的海错考据收入其中。

鲵 【亥集中】【鱼字部】《左传·宣十二年》取其鲸鲵而封之。注:鲸鲵,大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疏:雄曰鲸,雌曰鲵。

神 【午集下】【示字部】《张衡·东京赋》神荼副焉。注:海中神名。

鲍 【亥集中】【鱼字部】《急就篇注》鲍亦海鱼,加之以盐,而不干者也。

三、《康熙字典》中所收录的海错名物种类

从“海错”一词的原有含义来看,海错当属有利用价值的海洋产品,因而可作为贡赋。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到了明清时期“海错”词义扩大,以海洋为主要生活环境的各类生物均可称为“海错”。如同为清康熙年间聂璜所著的一部海洋著作《海错图》中就将鱼类、爬行类、鸟类、兽类、无脊椎动物及植物等均列为“海错”[3]27,其中甚至还包括一些形状诡异、传说中的神秘动物。基于此,本文用广泛意义上的“海错”内涵对《康熙字典》中的海错名物进行分类。

(一)海洋动物

《康熙字典》中所收录的海错名物中,海洋动物当属其中主体。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这些海洋动物可分为鱼类、哺乳类、甲壳类、龟鳖类、软体类等。然而,中国传统水产类、博物类著作,对于海洋动物的分类仍比较粗略含糊。如我国清代对于海产记述的专书文献《海错百一录》,将海洋动物分为记鱼、记介、记虫三类,而《闽中海错疏》《海错图》《海错百一录》等著作则多用海错形体上的联系去介绍不同海错动物间的主似关系。[3]46-47《康熙字典》由于对各类文献进行广泛征引的缘故,因此对于海洋动物的分类不尽一致。本文大致将海洋动物分为如下几类:

1.鱼类

2.甲介类

本文将字典中“贝属”、“介属”、“蟹属”、“龟属”都归入甲介类,如前文所提及的蝬、蚶、蜠、蠘、寄居、淡菜、蟕蠵等均属此类。

(二)海洋植物

(三)海洋珍宝

字典中也对海洋珍宝有所收录,如从严格意义上说,海洋珍宝与海洋动物、海洋植物或有交叉。人们将一些美丽、珍贵的海洋动植物采捕后加工为饰品,如砗磲、珊瑚、珍珠、玳瑁等。由此可见,人们对于一些海错名物的命名方式多是从这些海洋生物对于人类的价值、贡献的角度出发的。如前文的“珊瑚”,由于当时人们对于海错名物认识的局限,认为它为“石也”,并未将其视为生物,将其视为珍宝也是自然。再如“玳瑁”(又作“瑇瑁”),如上文所述,本属海龟的一种,但是由于其背甲色泽美丽,常被加工为饰品。如我国古典诗文中出现过的“双珠玳瑁簪”、“耳后玳瑁钗”等,均用珍宝名代生物名。

(四)传说志怪

正如前文所述,《康熙字典》也收录了很多具有志怪色彩的海错名物。所谓的“志怪”也就是记录怪异之事。正因如此,这类海错名物或珍奇罕见,或神秘莫测,或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如:

衔 【戌集上】【金字部】又马衔,海神也。《木华·海赋》海童邀路,马衔当蹊。注:海童,马衔,皆弇 【寅集下】【廾字部】神名。马衔,马首,一角,龙形。

此二例便记述了“马衔”和“魜”两种具有一定志怪色彩的海错。前者当属神话人物,从“马首、龙形”外形描述看,笔者推测其或为海马类海洋动物的神化(1)“海马:海龙科(Syngnathidae)小型多骨鳞甲海鱼(参见‘海龙’〔pipefish〕),尤指产于暖海浅水域的海马属(Hippocampus)。体长4—30厘米,吻长呈管状,头部似马头,与身体成一角。用能曲卷的尾缠住海藻,靠波浪形的背鳍直立游泳。雄鱼有育儿囊,可孵幼崽。目:刺鱼目(Gasterosteiformes)。”参见文献[4]。。而对于“魜”的描述,后来的很多学者则认定该生物为“儒艮”,为“哺乳动物。体色灰褐,体长1.5至2.7米,栖于热带海中。无毛,圆头小眼。前肢作鳍形,后肢退化。牝者哺乳时,常以前肢拥幼仔,头、胸露出水面,远望如抱儿之妇,故俗称人鱼”[5]。从上例中看,字典所收的志怪类海洋名物,虽然在当时看似荒诞不经,有一定的猎奇性质,但是随着人们对于海洋生物认识的加深,基本上都找到了现实依据。这说明对此类海错生物的记述,无论是对于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挖掘,还是对于珍稀海洋生物的考据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康熙字典》中的海错名物对当下学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康熙字典》并非一部对海错名物进行专题收录的辞书文献,然而其对于当下的学术研究,特别是海洋科学和海洋文化研究的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下文对《康熙字典》中海错名物对当下学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总结。

(一)对于海洋文献搜集和整理的价值

《康熙字典》作为一部官修字书,它的编修在当时可谓是一项声势浩大的文化工程:不仅集结了当时语言文字有所专长的专家、学者,同时,为了让字典资料丰富广博,切实可靠,也将丰富的文献资料聚合集中。这种大型的、政府组织的集体编修辞书工程,使字典中所收录的资料从丰富性、全面性上均超越了前代的辞书、专书。这也正是字典能够全面地收录海错名物文献的优势所在。

这种资料上的丰富,为后来的考释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康熙字典》找到不同时期不同资料对同一海错名物的记述,同时也能获知它与其他海错名物间的关系。以“玳瑁”为例,除却上文所举例外,在《康熙字典》中所引证的相关文献还有:

玳 【午集上】【玉字部】《玉篇》俗以瑇瑁作玳瑁。

玳 【午集上】【玉字部】汉《铙歌》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瑁 【午集上】【玉字部】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莫佩切,音妹。瑇瑁,龟属。身似龟首,尾如鹦鹉,甲有文。

瑁 【午集上】【玉字部】《史记·司马相如传》瑇瑁鳖鼋。注:似觜觿,甲有文,出南海,可以饰器物。

蠵 【申集中】【虫字部】《玉篇》蟕蠵,似玳瑁而有文。

瑇 【午集上】【玉字部】《正字通》瑇瑁生南海,介属,状似龟鼋,壳稍长,背有甲十二片,黑白班文,边缺如锯齿,无足,有四鬣,前长后短,煮其甲,柔如皮,因以作器。顾玠海槎录云:老者甲厚色明,小者甲薄色暗。世言鞭血成班,谬也。取时必倒悬其身,用热醋泼之,甲逐片坠下。陆佃曰:瑇瑁不再交,望卵影抱,谓之护卵。应劭曰:雄曰瑇瑁,雌曰觜蠵。一说瑇瑁六叶,厚而黄。其伪者则以石灰铅粉碱水点牛角为之。又瑁遗精,蛟鱼吞食吐出,年深结块者为撒八儿,价如金。见刘郁《西域记》。互详瑁字注。

通过《康熙字典》所征引的各部文献多重的引证,可以了解到“玳瑁”本为一种生于南海的、形似龟的爬行动物,由于其壳色泽优美,常被加工为饰品。同时,也知道其与“蟕蠵”(又作“觜觿”)或为相近物种。这种对同一海洋名物的多重论述,让人们获得了关于同一物种更为详尽的文献资料,无疑这对于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海洋物产相关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总的来说,《康熙字典》并非一部海洋专书,却因广博征引各类文献资料的范式,以及以字为中心收录名物资料的体例,使得字典收录的海错名物更丰富、更多元。一些散见于文献中的海洋资料被挖掘、整理出来,此外,一些海洋专书也成为字典征引的文献。正因如此,字典对于海错名物的收录也自然会对这些专书有所超越,起到了对海洋资料整理与汇合的作用。

(二)对于海洋文化研究的价值

字典中收录的海错名物对于我国当下海洋文化、海洋心理的研究,也同样具有重要价值。有学者指出:“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6]由此看来,海洋名物本身就凝结着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对于海洋名物的阐释更为发掘我国古代海洋文化提供了更为直观、有力的线索。

如在字典中,“鲸”、“鲲”、“鲵”均指鲸鱼,在中国古代由于认识的局限一直将其归属为鱼类,常将其释为“大鱼”,但是对其内在文化含义却存在分歧。正如前文所述,“鲸鲵”常用来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但是“鲸鲲”作为海中巨兽,在《庄子·逍遥游》《列子·汤问》及郭璞的《鲸鱼赞》中又指体型巨大、神力非凡的巨兽,似乎并未有负面的象征。《康熙字典》对于海错名物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代人民对于大海“畏惧”的心理。鲸鱼作为海中巨兽,翻身之间横跨大洋大海,这种巨大的神力令人敬畏。同时,鲸鱼巨大的体型与非凡的神力也正凸显出人类的渺小,人类惧怕自己也如同鱼虾般被巨兽吞没。因此鲸鱼也用来比喻施行霸权、吞食小国的人。

此外,从字典对于海错名物的训释方式也能看出早期人们对于海洋的态度。如前文对于很多海洋生物的训释,常谈及“味肥美”(鲨)、“皮可饰刀”(鲛)、“可以饰器物”(玳瑁)、“入药”(珊瑚)等实用功能。而对于一些海错的命名更能说明这一点。如“玳瑁”、“珊瑚”等本属于海洋生物,古人却从其功用的角度将其命名。从“王”(玉)部更说明,对于人类而言,对于这些海洋生物珍宝属性的认知实际是超过其本身的生物属性的。也就是说,我国古代人民主要是站在自身生存、发展的实用主义角度去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的。而这种以人为中心的认知范围扩展,构成了我国文化中对于海洋的早期认知。

最后,一些关于海洋的神话传说、神话人物也用海错名物的方式被收入字典之中。这些材料成为日后人们研究海洋文化的重要参考。除却上文例中“马衔”外,还有如:

玆 【午集上】【玄字部】又神名。《山海经》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

儵 【子集中】【人字部】《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

若 【申集上】【艹字部】《庄子·秋水篇》向若而叹。注:若,海神。

从对这些海洋神话人物的命名及人物形象塑造上,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对于海洋神秘力量的崇拜与敬畏。“倏(儵)忽”在汉语中用来指称时间极短,“混沌”用来指含糊不清、无法被认知的状态,“若”在汉语中也带有似是而非的不确定性。这些海洋神话人物的命名都间接地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于海洋神秘莫测、变化多端的蒙昧的认知。而奇形怪状的海洋神话人物,更是说明了远古先人对于神秘海洋的想象。

千百年来,随着人们对海洋的了解愈发深入,对海洋的开采利用、文化心态等也逐渐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隐藏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之中,有待人们发掘、发现。海错名物从词汇的角度记述着人们对于海洋认知与利用的客观历史,相关的注疏训诂更能看出这种认识与心态上的变迁。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去观察我国千百年来海洋文化心态上的嬗变。而借助《康熙字典》所收录的海错名物来进行海洋研究,正有如在文字的海洋中捡拾珠贝,总能带给我们学术上的欣喜与发现。《康熙字典》虽不是一部专门收录海错名物的文献,却因其历史辞书的性质及集大成的特点成为研究海错名物的绝佳资料,其对于海洋研究的文献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猜你喜欢

辞书字典海洋
CISHU YANJIU LEXICOGRAPHICAL STUDIES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字典的由来
大头熊的字典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正版字典
中国辞书学会第五届领导成员名单
中国辞书学会第四届领导成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