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视域下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省思

2020-04-29旦知草

关键词:海域水质环境保护

王 丹,旦知草

(大连海事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b.深圳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57)

人类居住的地球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体。当陆地生活空间相对变小、资源不断减少时,人类发展的空间必然会向海洋世界拓展。海洋兴则国家兴,海洋强则国家强。作为陆海兼备的国家,中国在海洋上享有广泛的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前提基础和重要依托,只有保证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才能推进海洋强国与海洋生态文明的建设。目前由于海洋环境保护不力、海洋资源开发不合理、海洋管理不完善导致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瓶颈和发展短板,限制了海洋文明的有序发展。“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从人类文明进步的新高度,清醒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系列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问题,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符合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不仅为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指明道路,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1]因此,对人类与海洋关系进行再认识,分析新时代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隐忧,思考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对海洋环境保护的理论指导与价值引领,对促进美丽海洋建设、走向海洋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类与海洋关系的再认识

占地球表面70.8%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自然世界,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维持至关重要。在人类全面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海洋空间的立体海洋时代,只有对人类与海洋关系进行再认识,更深入地了解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才能关爱保护海洋,进而维系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人海和谐,使海洋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一)人类与海洋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有一种观点认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表明人类与海洋的关系更加密切,人类与海洋的相互影响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海洋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对人类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丰富的海洋资源不仅能够不断提供给人类各种食品、药品、矿产和能源等物质生活资料,海洋还是影响人类思维和灵感创造的源泉。海洋作为重要的交流通道,促进了全球范围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互通,人类借助海洋创造出的海洋文明,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海洋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人类也以其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地影响着海洋,并最终又制约着人类社会发展。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世界,导致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态失衡,使海洋成为人类的“危机根源”。因此,深刻认识海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改变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保证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是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海洋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为了维护和促进海洋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人人都有责任关爱海洋,保护好海洋环境,管理好海洋资源。正如习近平所提出的,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要做好珍稀动植物的研究和保护,把海洋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区域建设好。

(二)海洋是人类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历史漫长发展的一定时期,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视野仅限于陆地,对海洋充满神秘的感知,往往将人类世界和海洋世界绝对对立起来。这种理解和认识虽然在当时条件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今天看来显然片面而狭隘。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口数量激增、规模扩大,以及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开始涉足海洋、探索海洋,并逐渐认识到海洋是人类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它渗透在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人类生命的一部分。特别是伴随全球人口剧增,陆地生存空间紧张,人类的围海造地、人工岛屿、海上城市、海上机场、海上油气平台、海底工厂、海底隧道、海底酒店等一系列对海洋世界的改造活动,让海洋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我国提出的“坚持海陆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也充分表明开发好利用好海洋,才能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建第二个重要空间。

(三)海洋通过气候影响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强调,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这一片海上绿洲和这一汪湛蓝海水。[2]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海洋是全球气候的调节器,是气候变化和调节的重要因素,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重大。海洋具有贮藏和传输热量的性能,通过调节能量、水、二氧化碳的方式影响洋流与气流活动规律,形成全球气候带分布规律以及特殊气候变化的原动力。海洋极具吸收海水辐射的能力,通过海水蒸发促进形成大气环流,水蒸气进入大气之后凝结并形成降雨。海洋蒸发推动的大气环流不仅可以促进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动,也能促进全球性水平空间的气流运动。例如厄尔尼诺改变了太平洋热量释放及进入大气层的路径,导致全球气候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此外,海洋对地球的碳循环也产生着重要影响,海洋吸收了排放并进入大气中的大部分二氧化碳,大大降低了大气质量受到陆地排放气体的扰乱。总之,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大影响,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四)海洋维系生物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海洋被普遍认为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地,从最原始的海洋生命体到复杂丰富的陆地生命体都离不开海洋。海洋不仅为生命的产生与延续提供了必要生存空间,也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其所必需的水、气等的重要成分。海水表层、海水内部以及海底等海洋三重空间为生物提供了广阔的生活场所和多样化的栖息地。由于受到温度、光线、氧气、盐度、酶作用物、酸碱度、营养成分、水压、循环流通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海洋生物栖息空间呈现区域分布。河口是许多海洋水生物种的繁育场所,而海洋沿岸的潮汐、海浪和生物捕食影响着生物分布,对生物多样性形成很大影响。

二、新时代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的隐忧

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在以牺牲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取最大价值利益的价值取向引导下,人类对海洋资源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开发,造成海洋生态失衡,严重破坏了全球生态系统,进而危及人类自身生存。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颁布了大量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使得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重要成效。然而,根据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依旧存在巨大隐忧,如入海污染巨大、海域环境质量差、海洋资源过度开发、海水富营养化严重、海洋生态系统不平衡、生物多样性下降等。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一)海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富营养化面积仍然很大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是海洋水体遭到污染,水质下降,近海岸海域富营养化仍然占较大面积,赤潮等灾害频频发生,不仅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危害,而且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海洋经济发展。

(1)《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3]显示,我国管辖海域仍有大面积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的标准,近岸海域仍有水质极差区域。珠江口、浙江沿岸、杭州湾、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长江口等近岸分布着大片劣四类水质海域,共有33 270 km2的海域。其中,东海海域劣四类水质海域面积最大(见表1),主要为长江入海口区域。在我国近岸海域水质监测471个点位中,劣四类水质比例为15.6%。我国沿海各省市近岸海域水质监测结果显示,上海、浙江近岸海域水质极差,劣四类水质海域主要分布于此处,水质主要超标要素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表1 2018年中国各类水质海域面积 km2

(2)海水富营养化面积仍然很大。2018年我国管辖海域海水富营养化面积共为56 680 km2,其中轻度富营养化海域面积为24 590 km2,中度富营养化海域面积为17 910 km2,重度富营养化海域面积为14 180 km2。重度富营养化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杭州湾、长江口、渤海湾、辽东湾等近岸海域。分析比较2011—2018年我国近岸海域富营养化面积,我国管辖海域富营养化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比例微小,富营养化海域面积仍然很大,见图1。

(二)入海河流水质较差,严重污染海域环境

《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3]显示,全国194个进行入海河流国控断面监测的河流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其中,无I类水质断面,而劣V类水质断面29个,占14.9%。其中黄渤海入海河流水质明显差于其他两个海域。我国沿海省市中,天津入海河流断面水质重度污染。此外,除了上海入海河流断面水质为优,其他沿海省市入海河流断面水质均受污染。

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源不仅仅来源于海上事故和污染排放物,更多的污染物来自于陆地废弃物的排放,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废弃物排放都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污染。持续不断的污染物排放在超过海洋自净能力后,必然导致海水污染,海洋水质下降。2018年对453个直排海不同类型污染源污水排放监测结果的统计显示,我国不同类型直排海污染源排放总量达到866 424万t。其中:生活污染源排放量最小,为83 641万t,占总量的9.65%;综合排污口污水量最大,为395 140万t,占总量的45.61%;工业污染源排放量依然占据很大比例,为387 643万t,占总量的44.74%。

(三)海洋生态健康状况较差,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

2018年对我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检测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珊瑚礁等21个检测区,处于健康、亚健康、不健康状态的比例分别为23.8%、71.4%和4.8%。其中,河口和海湾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两个生态系统海水呈富营养化状态,浮游植物密度偏高,鱼卵仔鱼密度总体偏低。而导致这些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差的主要原因是: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人为破坏、生物栖息地丧失、生物群落结构异常、海洋富营养化严重、环境污染。在对25个海洋保护区进行的保护对象监测中,基岩海岛、海岸、沙滩及历史遗迹等保护对象基本保持稳定,但是贝壳堤面积持续减少,活珊瑚覆盖度也有所下降。

(四)沿海人口压力巨大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面临危机,居民向海岸地区聚集占有很大因素。人口向沿海聚集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距离海岸线约50 km范围内居住着世界约2/3的人口,分布着60%以上的大城市。在我国随着沿海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越来越大以及现代工业布局的发展,人口分布越来越向东南沿海地区集中。我国有近14亿人口,其中4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大城市群的涌现固然是经济繁荣和现代化的标志,但也给海岸区域带来一系列负值影响。例如:人地关系紧张导致生存空间不足;海洋区域城市规模扩展使生态环境更为脆弱;海洋产业发展造成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或不合理开发;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海水倒灌;不断加剧的“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增加了气候异变的隐患;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排放使海洋污染严峻等。

三、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思路

面对如此严峻的海洋生态环境整体形势,我们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才能实现“人海和谐”的海洋现代化目标。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涉及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相互作用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因素。因此,在海洋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中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其融入海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实现美丽海洋战略目标。

(一)将绿色发展观融入海洋政治建设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海洋政治建设,形成新型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是海洋环境保护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海洋建设与发展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绿色发展观为指导,主要体现为通过不断完善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强制力和约束力,促进政府海洋生态责任意识和海洋绿色执政能力的提高,促进海洋绿色发展。首先,加强海洋政治建设的“绿色化”,营造优良的政治生态,推进我国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海洋管理高层次统筹协调能力,形成从国家到地方相互协同与配合,又尽职尽责、严格执法的涉海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海洋管理职能。其次,在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中,融入绿色发展理念进行顶层设计。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4]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立法与执法的有机统一,才能促进“人海和谐”发展。最后,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建立健全具体的海洋环境保护制度。如,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区域建立“湾长制”、“海长制”,然后由点到面,实行我国管辖海域全覆盖。同时,建立“海洋绿色GDP政绩考核制度”、“党政同责制度”、“领导干部海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损害海洋生态环境终身追责制度”、“海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创新型制度,提高党和政府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力。

(二)将绿色发展观融入海洋经济建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之一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实现资源、环境、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我国海洋事业蓬勃发展过程中,由于存在不够合理的沿海产业布局、不尽科学的海洋产业结构及粗放的海洋发展方式,导致海洋开发秩序混乱、海洋资源浪费、海洋生态透支等带来的海域环境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系统破坏日益凸显。协调海洋资源、环境、生态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动态平衡,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走海洋绿色经济发展之路已刻不容缓。“保护生态环境就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5]实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并行共赢,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发展“亲海型”循环经济,实现海洋资源、海洋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形成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格局。严格遵循习近平“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碧海银滩就是金山银山”的海洋生态文明理念,开发海洋的绿色资源,拓展海洋的绿色空间,积累海洋的绿色资产。只有遵循人与海洋生态系统的规律和原则,以海洋生态环境的物质输出量为基础,保证经济活动不超过海区生态环境的耐受能力,推动海洋经济绿色转型和实现绿色发展,坚持海洋产业和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才能使海洋资源得以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保证海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将绿色发展观融入海洋文化建设

海洋文化建设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也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海洋强国需要把绿色文化理念与美丽海洋建设结合起来,推动海洋文明的平衡、包容和持续发展,让绿色文化发挥出蓬勃活力和巨大能量。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海洋文化发展,从而推动传统海洋蓝色基因和新时代绿色海洋理念的有机结合,形成以绿色海洋文化为引领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和行为取向。首先,树立人与海洋和谐发展的绿色海洋文化意识。“树立海洋意识是人海和谐战略的前提。”[6]海洋文化发展必须有绿色发展观的嵌入才能真正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海洋建设注入活力,促进形成绿色世界观、价值观,增强海洋生态意识,形成绿色消费文化,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海和谐”。通过发掘和发挥我国传统海洋蓝色基因,配合“国际海洋周”、“全国海洋日”、“全国环保日”、“防灾减灾日”、“世界地球日”等活动,开展海洋绿色发展科普教育,将海洋环境保护理念植入人心,增强人们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自律意识。在海洋生产生活实践中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持海洋生态优先,走新时代海洋绿色发展的新路。其次,发展海洋绿色文化产业,丰富海洋绿色文化产品。通过组织海洋文化业务培训、出版海洋文化宣传刊物、积极推进海洋绿色文化的国内国际合作交流等活动,让海洋绿色文化产品充实人们的生产生活,推进形成绿色海洋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培育绿色海洋发展的践行者。

(四)将绿色发展观融入海洋社会建设

绿色是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化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实现海洋社会的绿色化,才能真正实现海洋强国建设和美丽海洋建设为民的初衷,满足人民对绿色、安全、放心海产品的需求以及对碧海蓝天、洁净沙滩等优美海洋环境的美好生活追求。将绿色发展观融入海洋社会建设,才能更好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更多的海洋利益。首先,人类必须主动自觉调整社会发展方式,提高海洋生态意识,用绿色发展观指导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促进海洋与社会的和谐,实现人们对环境优美、资源优良的海洋生态环境的向往。其次,促进海洋环保事业发展与社会就业扩大的有机结合,实施海洋绿色就业。实施海洋绿色就业需要加大政策、制度以及资金的支持力度,创造海洋绿色就业的机会。如加大对海洋生态环保企业的资金、技术等的投入,实现海洋环保行业的转型升级,更好地与各类海洋产业联合发展,促进海洋产业、行业的绿色发展。通过举办海洋绿色就业培训班,培养海洋劳动者从事生态环保工作的基本技能,帮助其走向海洋绿色岗位。最后,加强海洋环保的社会组织建设。以沿海社会群体为主体,在民间组织海洋环保群体,将沿海人口压力转化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力资源,搭建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建立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多元参与生态社会建设的有效机制,形成绿色海洋社会发展模式,提高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创建人海和谐发展的社会。

猜你喜欢

海域水质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基于地下水水质检测方法的研究
遗落海域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关于水质监测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发挥地方立法作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海军舰艇前往演戏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