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实质与目标

2020-04-28韩颜竹

海外文摘·学术 2020年1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译者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杂合现象的概念,探讨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是传递语言信息和转换语言结构,更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在全球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当不仅在国家层面、也在译员个人层面来探讨翻译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对译者而言,理解翻译的实质并明确翻译的最终目标至关重要,以促使文化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

关键词:译者;跨文化交流;杂合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1-0047-02

0引言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学科兴起,翻译研究也逐渐关注文化交流与传播。翻译研究在70年代迎来文化转向,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间的语言转换活动,从跨文化角度来说也是文化之间相互渗透、影响的过程,各个文化都在“杂合”中获得了新的文化元素,同时将自己的文化输出到其他文化中去。本文从跨文化视角着重探讨翻译的跨文化性、杂合现象以及其对文化传播交流的影响。

1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

在文化转向的影响下,翻译理论研究的各个流派都对翻译这一实践活动有了全新的认识。功能理论倡导,翻译要实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功能对等,将其视为翻译实践的基本原则,把翻译研究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范围。下文将介绍语言功能工具模式,以探讨翻译与跨文化的关系。

1.1 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的过程。其前提在于,交际双方必定从属于不同文化但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跨文化交际具有一般性交际的一切特征。①交际过程依照卡尔·布勒的语言工具模式主要涉及信息发出者、信息接收者以及所涉及的事物/语境三方。信息发出者在自己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独特的对事物的认知和看法,并通过符号,尤其是语言符号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信息接收者通过解析符号来理解其蕴含的信息。符号在交际过程中起到表达信息、描述现实世界以及呼吁和感染信息接收方的作用,最终促成交际得以实现的目的。信息接受方也受到本文化影响,形成特有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一文化的成员虽具有个体差异,但有共同文化背景的成员看待事物拥有类似的期待和预判,双方更容易共情,使交际更顺畅。国家间随着全球化在各个领域的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语言不通造成了理解困难和交流障碍,翻译在文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至关重要。

1.2 翻译的实质

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承载着文化信息。翻译以转换语言为基础,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翻译理论研究最初仅仅关注原文和原文作者,译文和译文作者要时刻以原文为先。20世纪50年代起,探讨原文与译文间的语言等值和翻译标准原则是西方学界的主要关注点。如今在社会系统论的影响下,翻译不仅是与语境和文化背景无关的简单语言转换,也是跨文化间的信息传递,受到社会生活中诸多因素的影响,要考量多种情境因素。功能翻译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弗米尔认为,人类行为具有目的性,翻译亦是具有意图的行为,并提出了目的理论。翻译目的可以解释为译者的目的和译文的交际目的。译者的语言能力、语言运用熟练度和文化知识都会影响最终的交际效果。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并影响译者的选择。而翻译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实现跨文化交流,这使得翻译成为一种跨文化活动,其特殊性在于其间接性和真正的交际双方之间的交际时间差。

2“杂合”现象及其作用

在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渗透的潮流中很难找到绝对封闭的文化。各民族文化通过跨文化交流分享彼此的文明成果,在多领域交流生存与生活经验。但一种文化只会部分地吸收和接受另一种文化,并且接受的这一部分也会受到本文化的影响而本土化,如此产生文化的“杂合”。

2.1 翻译与杂合

“杂合”这一概念来源于生物学,指不同种、属的两种动物或植物的后代。后来人文学科也借用了这一概念②。“杂合”的出现是必然性的。文化间具有差异性,且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不可避免。翻译是文化間进行交流的基础和媒介,其必然结果就是“杂合”。译者经历双重社会化,带着自己对原文的解读去翻译,母语文化对译者影响的更潜移默化且根深蒂固。因此译文中不仅有原文文化信息,也带有译文文化的痕迹。而杂合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和吸收其他文化,也不是保守地完全封闭,而是通过融合的方式促进交流。文化翻译是一种文化互动而不是简单的同化。③语言差异性使原文和目的语文本不可能完全对应。保证跨文化语境下的可读性是译者们的追求,由此学界引发了归化与异化的对错之争。德国诠释学派翻译理论家Schleiermache认为,真正的译者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是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将读者接近作者即异化,二是尽量不打扰读者而将作者移近读者即归化,由此将归化和异化完全对立。事实上这两者各有利弊,归化让译文受众更容易接受译文中的原文文化信息,但过度则有失真风险,失去文化交流的意义。反之,完全异化将导致目的语读者无法充分理解和接受译文中蕴含的文化信息,这也将影响交流效果。

2.2 杂合与文化交流

杂合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目的语词汇经翻译杂合而丰富,例如五四运动时期汉语自日本引进了“经济、法律”等词汇;目的语文化经翻译杂合而多样,如日本自飞鸟时代起大量翻译中文文学、佛学作品,日语引入了汉字和佛教。因此学界对归化与异化的关注不仅在语言层面,也涉及文化乃至政治层面。在殖民语境下弱势文化受到强势文化的压迫,文明存在岌岌可危,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文化从来都不是单一的,铁板一块的,也不是简单的自我与他我之间的二元关系。”④弱势文化在杂合中对强势文化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翻译作为译者群体的社会行为,对源语和目的语的社会发展都很重要。译者需要把握好杂合的度,只归化或只异化是不科学的,归化和异化应互为补充。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译者在翻译这一社会场域中,经社会习性的指导,利用自己的社会、文化、经济以及象征资本从事翻译实践活动。构成社会的场域之间处在相互作用中,杂合的影响力在无形中渗透到其他社会场域中去。多数国家在后殖民语境下也意识到了这种相互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图提高本国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影响力。例如美国、韩国、日本通过输出其音乐、电影、动漫等文化娱乐产品,树立了文化大国的形象,占据文化领先地位,其中字幕翻译功不可没。但仍有一些国家执着于文化纯洁性,以政治手段控制文化输入和输出。翻译所要实现的最大价值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使得文化间求同存异且和而不同。

3 结语

从宏观角度来看,翻译势必会促进文化间相互交流和影响,产生文化杂合。任何控制翻译以阻碍文化交流的行为都是逆流而行的,反而会使自身逐渐消失于全球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中。因此在保护自身文化不受侵犯的前提下合理文化输入和输出至关重要。对译者而言,如何把握杂合的度是翻译实践活动的难题。本文并不是为了得出具体翻译方法,而是旨在呼吁译者,认识到翻译实践活动对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认清翻译本质和翻译的最终目标,以抛砖引玉。

注释

①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②孙会军,郑庆珠.翻译与文化“杂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5(4):296-300.

③孙艺凤.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策略[J].中国翻译,2012(1):

16-23.

④Ashcroft,B.G.Griffiths&H.Tiffin(eds).The Post-colonial Studies Reader [C].1995 New York:Routledge.S.297.

参考文献

[1]Ashcroft,B.G.Griffiths&H.Tiffin(eds).The Post-colonial Studies Reader [C].1995.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孙艺凤.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策略[J].中国翻译,2012(1):

16-23.

[4]孙会军,郑庆珠.翻译与文化“杂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5(4):296-300.

(编辑:董坡)

作者简介:韩颜竹(1994—),女,吉林大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学。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流译者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美式幽默文化研究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中国合伙人》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寓言
浅析英语学习中的语用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