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傣族舞的艺术特征与审美
2020-04-28李润兰
摘要:我国传统民族舞最为出名也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就是傣族舞。傣族分布在秀丽的西南地区,经过悠长的历史发展,让傣族舞蹈种类繁多,但受其地域与精神文化的影响,使傣族舞主要的特征凸显。本文就傣族舞的艺术特征与审美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关键词:傣族舞;艺术特征;审美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1-0030-02
傣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傣族人民居住于秀丽的山川地区,森林遍布,河流穿梭其中,飞禽走兽遍布,资源丰富,人民生活安宁、和谐。亚热带地区的傣族人民在良好的气候条件与优美自然环境下创作出丰富的傣族舞蹈,傣族舞蹈独有傣族的风格,展示出傣族的精神文化风貌,体现出傣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佛教的信奉、对自然的敬畏。
1 傣族舞
傣族舞种类繁多,有表演性、祭祀性、宗教性、自娱性舞蹈,还有展示民间生产生活的舞蹈种类,这些都是傣族人民在和谐的生活环境中为了丰富自身的生活而进行编制创作。舞蹈都各有特点并且流传较广,在现代化发展下让许多舞蹈都都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在世界各国的人民都可以在其地区观赏。有在国际上闻名的孔雀舞,还有较出名的蝴蝶舞、大象舞、鱼舞、象脚鼓舞、篾帽舞等。
1.1表演性舞蹈
傣族舞蹈主要为表演性质,最出名的代表还属孔雀舞,也是傣族人民最认可的舞蹈,在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等广为流传。最初是男子在模仿孔雀的生活与进食的行为、动作,逐渐形成丰富的舞步,在其戴金冠或菩萨面具,身披仿羽毛的架子,伴随象脚鼓等进行表演。在艺人的创新下,孔雀舞不断的闻名,最初如贺费、毛相、旺拉等人,后杨丽萍90年代的孔雀舞表演,在世界上获得了许多奖项,然后在她不断的创作与改编下孔雀舞不断发扬壮大,还有蝴蝶舞、大象舞、鱼舞、鹭鸶舞、篾帽舞、斑鸠舞等表演性舞蹈。大多数宗教舞蹈也带有表演性质,在历史中宗教的迎神、求雨、除疫等仪式中,各地人民的精神需求得到舞蹈性的延续,在丰富的形体表演与民族性乐器的表演下,生动地的传达出傣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情。
1.2自娱性舞蹈
舞蹈自古就是傣族人民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噶光鼓舞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意为围着鼓跳舞。各个喜庆的节日,象腳鼓、镲等伴奏的人带领男女老少自由的舞蹈;象脚鼓舞是男性的舞蹈,打击象脚鼓舞蹈为主,用铓、镲伴奏或对舞;耶拉晖是泼水节的集体自由歌舞形式;喊半光也是古老歌舞形式,也是随意的跟着鼓唱歌跳舞;还有古老的武术舞,古时为参加战争与自卫防身用,到现在发展为娱乐也带表演性的舞蹈,在棒术、刀法、枪法、拳术等上根据鼓点节奏进行表演。
1.3祭祀性舞蹈
在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有几种流传下来的祭祀性舞蹈,过去的贝马舞与跳柳神等都已失传,在流传下来的传记还有记载。跳龙舞是祭龙树活动中由男巫与女巫带头,村民围着自由跳舞;狮子舞是在送葬时围棺而舞,唢呐、锣鼓伴奏,与汉族、彝族相似;祭祀鼓舞是在祭祖时,群众跟随师娘在鼓点中自由舞蹈。
2 傣族舞的艺术特征
2.1三道弯与一边顺的体态
傣族舞蹈的造型、舞姿与动态有不一样的特征,但主要的民间舞蹈都有三道弯的舞姿体态造型。三道弯的主要特征是整个身体展现的S型曲线,在头、胸、腰、臀、腿部等各部位方向相反呈现出三道弯,腰部发力使身体呈拧着的造型,胯部与头部配合,在变换中不断呈现出女性身体的S形状态,在静止时呈现出雕塑美感。三道弯的造型主要是从孔雀的形态演变而来,在反方向的身体呈现动作中展示出孔雀的优雅形象,十分具有美感。孔雀舞手部要求有较高的灵活度,在孔雀头部S形态中,不断模仿孔雀生活中的动作;孔雀行动时需要舞者保持蹲着,左边开始慢慢运动,然后是膝盖、头部、胸部,最后是腰部与臀部相反的呈现S型状态。而主要的一边顺舞姿造型是根据傣族妇女们挑水、担谷时的形体与步态在一侧的特点,是傣族人民独有的审美情趣。
2.2三道弯的律动
傣族人民生活在亚热带地区,在夏季闷热的环境下人民悠闲,妇女们也都喜爱紧身短裙,但短裙限制妇女们的步伐。所以在傣族舞中基本的舞步就是半蹲的状态下,胯部摆动,膝盖弯曲进行屈伸,小腿一提一放,起伏较小,舞姿看起来温和唯美、绵柔并优雅。三道弯的律动规范有:首先,不断的波动,时而半蹲的舞姿,舞者上半身保持伸直;其次,旁边起伏,舞者缓慢下蹲时胯部左右摆动,但主要中心在一只腿,在双脚中心交换时,重复起伏性动作;最后,脚步正步起伏,在舞者踢腿时是垂直勾住再向前踢腿,在迅速间干脆利落,但动作平缓没有大起伏,在踢腿间身体继续左右摆动。在抬腿间需向反方向迈出胯部,在2/4拍不断节奏中仪态安详,少有跳跃性动作。
但傣族舞中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拳舞、棒舞、刀舞等,还展现傣族男性敏捷、灵活、矫健的身姿。多数舞蹈婀娜多姿、潇洒轻盈、外柔内刚,在缓慢与快速的节奏交换中,展现出含蓄或热烈、轻盈或豪放等不同情感。在傣族舞中手腕的提和沉、脚步的点和抬,在静态中呈现出雕塑感,在动态中柔中带刚,刚柔并济与动静结合都体现出三道弯的体态与律动。在造型美感与动态的韵律美下赏心悦目,体现傣族人民的独特风情。
3 傣族舞的审美特征
3.1自然环境的影响
傣族又称泰族或佬族,主要是由于其民族跨国而居,在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也有分布。在我国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耿马自治县,周围还有30多个县也有分布。边疆地区与越南、老挝、柬埔寨相接,并且许多风俗习惯和精神文化也吸收了接壤国家的文化精华,在历史的发展下,让傣族的舞蹈与精神文化都融合了异域元素。
而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亚热带的河谷地区,那里山清水秀、资源丰富、动物种类繁多,有动物王国与植物王国的美称。傣族人民在亚热带丛林中打野和生活,与花儿为伴、与野兽争斗,形成了勤劳勇敢、温和礼貌、外柔内刚的性格。傣族地区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也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而云南西南是主要的稻区,有滇西南粮仓的美称。傣族地区适宜的气候环境让农业较发达,人们在丰产的物资下,生活较安逸,心态较平和。人们在美丽的西双版纳生活,周围花草丛生,大自然中有几千种植物种类,在婀娜多姿的自然环境中,傣族人民的审美感就不一样,在衣物的色彩,温柔与含蓄的舞蹈风格中就得以体现。
在亚热带雨林中还有许多珍禽异兽,鸟类品种较多,在色彩鲜艳的羽毛、优美的舞姿与歌声中,傣族人民的美感是其他地区人民无法感受的。自古傣族人民就跟许多美丽、聪明的动物一起生活,而孔雀与大象是最受欢迎的。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始喂养孔雀与大象,大象在古时还是作战时的坐骑,所以象脚鼓舞展示着大象与战士们勇猛的精神。在古时起大象就象征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孔雀就象征着吉祥如意与和平,傣族人民十分崇拜与喜爱它们,在生活日常中经常观察它们。在孔雀的进食、饮水、展翅、抖翅、嬉戏、开屏、飞翔、降落等动作习惯中傣族人民不断模仿研究,在人体舞蹈动作的展示下,有极具雕塑性的丰富的舞蹈动作。
傣族舞蹈优美又丰富,在秀美的自然界中傣族人民生产与生活,舞蹈中人体动律展现出人民对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十分具有情感美;在动物动作的模仿中让舞蹈十分具有意境美,展现傣族舞蹈的的独特文化底蕴。
3.2宗教的影响
在佛教传入后,傣族人民在生活与思想上都产生了变化,宗教舞蹈也随之产生。宗教舞蹈也是宗教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人们的精神需求上表现为求雨、驱鬼、迎神、送神、除疫等方面,宗教利用舞蹈宣傳与教化,在舞蹈上又渲染了神的威慑力量。还有少部分地区信奉原始宗教、观音、关帝、基督教,但大部分宗教舞蹈是受小乘佛教影响。
佛教舞蹈最早在民间的拟兽舞蹈有孔雀舞、马鹿舞、白象舞,但在信奉佛教后就有了宗教的宣传性质。蜡条舞是在活动中需在佛像面前点燃蜡条,寓意带来幸福与光明。大鼓舞则是进行宗教活动或寺庙举行佛事的时候跳。而孔雀作为傣家人的神鸟,有着吉祥如意与和平的象征,在活动中寓意为佛祖身边的神鸟。所以在舞蹈中就以孔雀为原型进行模仿,现在的孔雀舞发展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南传佛教中的人心向善,讲究自身修为的积累,在傣家人赕佛时,双掌合十于胸前和头顶等动作也都在三道弯造型中出现,而舞者面带微笑的表情犹如菩萨。而在雨林中有众多猛兽,但傣族舞蹈从未模仿,都只模仿孔雀、蝴蝶、马、鹿、大象、大鹏等善良的动物,无一不体现傣族人民的佛心,傣族舞中倒影的佛影。
4 结语
傣族的傣族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物,在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下,注定了它的宝贵性。在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下,一些舞蹈得以继承与发展,而有的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相信优秀的傣族舞会在民族的传承下继续创新、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谭桂勤.三道弯的两种类型与审美特征[J].艺术教育,2005
(06):130-131.
[2]杨民康.跨界族群音乐探析:南传佛教语境下的孔雀舞展演及其族群文化认同[J].民族艺术,2014(5):55-63.
[3]王金子.浅析傣族舞蹈中表现的宗教信仰与图腾崇拜[J].文学界(理论版),2012(05):250-253.
[4]喻力娟.浅析傣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5):203.
(编辑:王锦)
作者简介:李润兰(1977—),女,傣族,云南耿马人,大专,国家三级舞蹈演员,从事民族舞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