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久病未必成良医

2020-04-28缪晓辉

保健与生活 2020年8期
关键词:保肝抗病毒乙肝

缪晓辉

一位40岁的男性慢性乙肝患者,从外省赶到长征医院看我的门诊。这位患者在我面前显得非常自信,他特别坚持“人可以与病毒和平共处”的理念,并试图说服我,自以为已然成“良医”。该患者为母婴垂直传播慢性乙肝,28岁婚检时发现“大三阳”,病毒基因含量高達107,但氨基转移酶始终正常,家族上两辈人中均没有肝硬化或肝癌患者。

12年里,他饱览多部肝病科普书籍,把专家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也了然于心中;他还一直在各种乙肝患者交流网站或微博上与病友们交流心得体会,把乙肝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以及保肝、降酶和抗病毒治疗方案等,都掌握得清清楚楚。

因此,他也固执地形成了这样一个理念:“积极调理、适当运动、营养均衡、增强免疫力,可以保证乙肝病毒与人类和平共处;抗病毒治疗并非必须:干扰素治疗效果很差,注射不便,副作用太大,费用太高;长期吃核苷类药物,不仅会发生耐药,出现变异病毒株后就更难对付,还会造成肾脏损伤、肌肉损伤、骨质疏松,甚至致癌,得不偿失。”听他侃侃而谈,俨然一个科普专家。

我告诉他:“一个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即使氨基转移酶正常,如果最初的病毒量超过106,那么从30岁开始,在以后的十几年里,转化为肝硬化的概率为35%左右,发生肝癌的概率为15%左右。”

岂料,他笑道:“那个研究我知道,但是,那不还有65%的人不发生肝硬化吗?不还有85%的人不发生肝癌吗?”我反复解释“概率”是怎么回事,并告诉他一个简单的道理:“你母亲是你外公和外婆生的,而你则是你父亲和母亲所生,家族中无严重肝病者,不等于你就安全。”最后,我用了30分钟仍未能说服他。

时隔3年,他第二次来到我的门诊室,此时的他由家人陪同,提着装CT片的袋子,面色晦暗。见到我后他悔恨交加、眼睛湿润。这位患者长期用各种偏方“调理”,由于所服药物和偏方中含有保肝降酶的植物,所以肝功能一直正常,但他从来不检测病毒量,也不做超声波检查,当然也坚决拒绝抗病毒治疗,结果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后来,在我的指导和劝慰下,他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也开始了抗病毒治疗,同时还使用了被医学证明了的、具有免疫增强和抗癌作用的药物,目前恢复良好。离开时他很感慨地对我说:“缪教授,久病成不了良医啊!”

通过这个真实故事,读者一定明白了我的用心,诸如此类的教训绝非个案。在网络极度发达的今天,医学资讯非常容易获得。但我们同样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医学是复杂和深奥的科学,只有把自我保健与就医就诊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养成对医学诊治的良好依从性,才能保证最大限度地获益,才能避免悲剧发生。

猜你喜欢

保肝抗病毒乙肝
乙肝疫苗接种预防和控制乙肝感染的有效性分析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作用探讨
哪些因素影响乙肝治疗
大三阳但肝功正常需要抗病毒吗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擅用“保肝(降酶)药”危害大
乙肝防治8大变化
抗结核药+保肝药≠预防肝损伤
乙肝抗病毒治疗中的几大误区
保肝药别随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