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村绕漳河 五香飘十里
2020-04-28刘芳袁光明
刘芳 袁光明
冬至刚过,记者走进大埔县西河镇,蜿蜒的漳溪河绕北塘、东塘、黄堂等十个村庄而过,河流两岸满目青翠,瓜果花香迎面扑来。虽是冬日,这里却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西河镇位于大埔县东北部,是中国葡萄酒之父、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的故乡,也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镇。近年来,为响应中央和省乡村振兴战略,西河镇依托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和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谋划了以樟溪河为主轴的“党建联村、绿道联村、产业联村、文旅联村”发展模式,按照“一带三区十村”的发展格局,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把漳溪河沿线10个村串珠成链,建设“十村绕漳河·五香飘十里”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新样板,把西河打造成为一个看得见青山、留得住乡愁、引得来游客、送得出产品的美丽乡村。
去年5月10日,全省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工作现场会在大埔召开,西河镇是现场考察点之一,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等领导在调研中充分肯定了西河镇“十村绕漳河·五香飘十里”示范片建设所取得的成果,认为这是先富帮后富的典型。为了解西河镇十村联动振兴乡村的秘诀,记者前往西河镇,一探究竟。
党建联村 强堡垒聚民心
为有力破解乡村单打独斗、难以发展的瓶颈,西河镇以党建联村为纽带优化设置联动促发展、选优配强头雁强领航、党员争先多方齐参与、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共推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党建引航、多方参与、抱团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结合各村发展的实际情况,西河因村制宜、因势利导,优化组织设置、联动各村发展,以北塘、漳北等各片区内的党建先行示范村为引领,先进带后进,强村带弱村,三个发展片区内的各村互联互通、结对联动发展,共同以抓党建带动乡村振兴。同时,根据村情村况,按片调配驻村领导及驻村团队,利用周二驻点直联日组织村干部进行党建工作培训、互比互看互学,形成先进村带动软弱涣散村共同发展局面。
为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西河镇制定出台了《基层党组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为十村选优配强“两委”班子,从强化“头雁”队伍入手,选好“火车头”。
为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西河镇通过采取亮一块“党员示范户”标识、划分一个责任岗、挂一幅家风家训或金句、建一座美丽庭院等“四个一”方式开展“共产党员亮身份”行动,进一步激活党员的“红色细胞”。
西河镇坚持从严治党与文明创建统筹推进,建立“党建+乡风文明”工作机制,形成党风政风与乡风民风双向互动、互促共进的新格局。
绿道联村 筑路网通血脉
“要想富,先修路”。补齐对外交通短板,不仅要打造“大动脉”,更要疏通“毛细血管”。近年来,西河镇在做好现有贯穿境内的梅龙高速东沿线、省道221线、县道005线和县道946线等“大动脉”道路沿线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的同时,积极建设村道连接线、断头路等,疏通村道、机耕路等“毛细血管”,织密交通路网。
为打造“十村联动”精品旅游线路,西河镇大力推进沿漳溪河16公里的滨水绿道建设,对北塘村至上黄砂村沿线10个村共计7个产业资源、旅游节点进行科学串联。并开展梅龙高速东沿线(漳北至上黄砂段)跨省景观廊道建设,积极对接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打造大埔县西河镇下黄砂村至永定区下洋镇全长约20公里的特色生态文明风景线。
在推进村内道路建设的过程中,西河镇除了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经费,还积极联系帮扶单位取得支持。在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科学院、广州市海珠区财政局、广州市海珠区江南中街道办事处等帮扶单位的帮扶下,十村联动中的四个省定贫困村漳北村、上黄砂村、漳溪村、黄堂村相继完成了村道硬底化、道路绿化亮化等工程,不仅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更为农产品的输送缩减了成本。
至目前,十村联动示范区已形成由75条村道和机耕路、12座跨河大桥及32座溪流桥梁构成的总长达109.3公里的乡村交通路网。从田间地头到村庄、从村庄到交通主干线路网的形成,不僅使群众的出行条件得到大幅改善,也为经济社会快节奏高速度超常规发展提供了致富通道。
产业联村 建基地促增收
西河镇全镇有耕地面积1.95万亩,是大埔县粮食主产区,素有“大埔粮仓”之称。作为“鱼米之乡”,西河镇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结合自身农业重镇实际,以绿色健康产业为纽带,打造“一中心七基地多品牌”产业格局,通过激活土地、盘活土地、集约土地的做法,解决土地利用问题,实现“十企百社千场”产业规模。
西河镇从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等角度出发,通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出台一系列的招商优惠政策与营商配套措施,为优秀企业的“落地生根”打开“快捷”通道。
在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过程中,西河镇制定了“一村一策、错位开发、串珠成链”的思路,建设了北塘长寿蔬菜种植基地、东方蜜柚种植基地、东塘香米种植基地、黄堂莲蓬种植基地、纯德猕猴桃种植基地、上黄砂本草源脉菊种植基地、石涵菊叶薯蓣种植基地等七个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基地,打造了“本草源”脉菊、“漳裕”香米、“客山绿”、“鸿姑娘”等农产品品牌,并集中优势资源在东塘村白马广场打造了电商农产品展销中心,为农产品销售打开更加广阔的空间。至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中心七基地多品牌”多元化产业格局。
结合产业扶贫,西河镇积极对接帮扶单位省科学院,选取上黄砂村作为示范点,探索以科研项目助推科技扶贫。在数字果园方面:以省生物工程研究所技术为支持,采取科学分区种养、精准智能灌溉施肥的方式,投入140万元发展百香果数字田园示范基地,预计年均增收约14万元。在智慧养殖方面:以省生物资源研究所技术为支持,投入120万元实施中华蜂特色养殖项目,通过“技术+企业+农户”的形式,引入“中华蜂健康高效饲养技术”发展智慧养蜂扶贫产业。
至目前,西河镇已建成上黄砂智慧养蜂示范基地,已发展有1200群规模,预计年均增收约20万元。通过“研究所+公司+专业社+农户”产业项目示范推广,带动本村及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村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进一步提高。2018年,西河镇被认定为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
文旅联村 提气质旺农家
为了把乡村独特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西河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以文化旅游产业为纽带,以“以艺活村、以景旺村、以宿带村”为抓手,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体验采摘、农家乐、民宿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将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农房变客房,不断完善旅游综合配套设施,打造“一带三区十村”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格局。
漳溪河沿岸十村,村村有特点、村村各不同,西河镇以“互相依存、互为补充,差异竞争、错位发展”为发展思路,依据各村的特色,突出个性设计、乡土元素、产业要素和文化与生态,统筹谋划山、水、田、房、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的六要素,融入农家生活体验、农事活动、农副产品经营、文艺演出等元素,将漳溪河沿岸十村分片划区为乡村艺术部落片区、乡村人文旅游片区、乡村山水田园片区三大文化旅游产业核心区。
围绕三大片区文艺气息、人文底蕴、山水风光的不同特点,西河创造性地走出了“以艺活村”、“以景旺村”、“以宿带村”的旅游业发展新模式。
“以艺活村”模式,是以北塘乡村旅游区为辐射,将北塘、大靖、东塘划为乡村艺术部落片区,大力发展艺术文化体验游。目前,北塘整村已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开发打造了法治文化园、北塘美术馆、美客美庐民舍、百香果体验采摘园等一批旅游景点。
“以景旺村”模式,是以张弼士故居旅游區为辐射,将车龙、黄堂划为乡村人文旅游片区,大力发展商文化与农旅休闲游。引进梅州市龙发生态旅游度假村有限公司,挖掘张弼士商文化底蕴,打造了酒文化竹艺长廊、黄堂客栈、黄堂小厨、黄堂莲蓬观赏基地等旅游项目。目前,张弼士故居旅游区已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车龙村和黄堂村已形成景村融合发展模式。
“以宿带村”模式,是以漳北公学田园综合体为辐射,将漳溪、东方、漳北、下黄砂、上黄砂划为乡村山水田园综合片区,大力发展乡村山水田园游。目前,已引进禾肚里(梅州)旅游文化管理有限公司,利用漳北公学闲置校舍打造漳北公学田园综合体,发展旅游扶贫产业。
为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新产业,西河镇引入鸿姑娘生态发展有限公司,集约农村闲置住宅,创新推出共享民房和共享田园、菜园、果园的“一房三园”共享模式,实现企业、村民与游客的利益链接,在成本均担、利益分享的基础上实现了生产互助、体验共享与结果共赢。
西河镇通过抓“突出党建联村强堡垒、打造绿道联村畅路网、落实产业联村增收入、实施文旅联村促发展”的四个联村工作举措,统筹十村资源,科学分区、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示范带动其他村共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如今,西河已初步实现了稻香、花香、果香、墨香、酒香“五香飘十里”的产业效益。围绕以张弼士故居旅游区、北塘乡村旅游区2个国家AAA级景区为核心,串联滨水绿道沿途7个旅游节点所形成的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当地拉动投资、带旺消费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