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时政教学的具体措施
2020-04-28李冬梅
李冬梅
【摘 要】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灵活渗透时政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核心素养稳步提升。本文抛砖引玉,有待于大家深层次探讨。
【关键词】 时事政治;道德法治;因材施教;重要意义;具体措施
无论是苏教版《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还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许多章节与时政有着不解之缘,这些内容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化,广大一线教师为了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尤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灵活渗透时政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稳步其核心素养。
一、时事政治渗透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时事政治既包含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又包括科技领域和国家教育,把时事政治融入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具体的教学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有利于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
初中生无论是道德素养还是价值理念都处于起步阶段,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鼓励;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五花八门的网络信息冲击着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其中也有些不良信息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灵活渗透时政内容,能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健康地成长。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实现“中国梦”是党中央提出的宏伟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假如没有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那就缺乏迎接挑战和机遇的实力,甚至不能踏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强化时政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取丰富多彩的时政信息外,还能深层次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3.有利于学生形成竞争与合作意识
当今世界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技与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有效门径,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与时俱进,首先要对每一个学生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让他们树立符合道德规范的竞争意识,而且懂得发扬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借助时政教学的手段,以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到更多的新信息,不断丰富精神世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陶冶爱国情操。
二、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尝试时政教学的具体措施
教无定法,贵在有效。时政教学固然重要,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千万不能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教师一定要紧密结合三维教学目标预设相应的时政内容和师生互动环节。
1.有的放矢,精心选择时政教学的内容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主体内容、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都与最新的时政相关联,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务必把握两大环节:
(1)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知识点
教师选择教学案例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紧紧围绕文本中的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但不能为了取悦于学生而选择远离本课知识点的案例。譬如:笔者在执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以下版本同)时,就选择了与“奉献社会”有关的教学案例,不仅列举了雷锋、王进喜等时代久远的、广为人知的英雄事迹,而且选择孔繁森、袁隆平等体现时代风采的劳模的事迹。同时,通过上述不同时代劳模事迹的横向比较,让学生切身感悟了一个真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不管发生了什么变革,奉献社会和奉献祖国的时代精神恰似夜晚天空中的北斗星——给亿万人民指明了奋斗的方向。
(2)精心选择“典型化”的教学案例
“典型化”的教学案例能凸显课堂教学目标中的核心主题,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步提升。譬如:笔者在执教《法不可违》一课时,就直接打开多媒体课件播放了薄熙来、周永康等大贪官贪污受贿后绳之以法的案例,从而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在我国绝不允许有践踏法律的“特殊”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背了法律都要受到相应的处罚与制裁。功夫不负有心人,许多学生深受启发,深刻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中国的显著特征。
2.紧扣教材,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时政探究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探究与分享”“阅读与感悟”“拓展空间”几个栏目里引用了不少时政材料,这既是文本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又是为了深层次理解相应的观点,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诵读基础上进行分析,并通过小组合作拓宽学生的时政视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时政材料,才能初步感知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其内在意圖。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九页“阅读感悟”中设置的“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的白皮书是非常重要的时政材料,笔者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这些内容,全方位感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保障人权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得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强大的新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从而高效达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特别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围绕时政内容进行广泛讨论,促使学生结合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逐步理解党和政府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分析八年级下册第九页“探究空间”的内容时,先要求他们紧紧围绕“中国减贫行动是中国人权事业进步的最显著标志”这一课题进行小组形式的讨论,并设置如下问题:(1)减贫行动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人权事业最显著的标志?(2)我国开展的一些列减贫行动有什么重要意义?许多小组成员在思维的碰撞中找到了纠正错误的门径,并形成正确的观点。然后,我再联系书本知识予以点拨和总结,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如下知识点:一是对我国的几千万贫困人口而言,“生存就是最大的人权”;二是我国开展减贫行动四十多年以来,让七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不仅促进了贫困人口的发展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基础,而且也为全球人权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类似的教学过程,学生除了轻松掌握书本知识点外,还在心中萌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豪感。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只有做到耐心、用心、细心和有心,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时政的积极性,让他们在阅读中分析,在分析中质疑,在质疑中领悟,在领悟中成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