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实验教学中心多方位改革与实践
2020-04-28陈芳,吴俊,武斌
陈 芳,吴 俊,武 斌
(浙江农林大学 a.信息工程学院;b.文法学院;c.林业感知技术与智能装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d.浙江省林业智能监测与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 临安 311300)
0 引 言
高校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一定程度上,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水平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自2013年始,我校依照“资源共享、效益为先,优化配置、促进开放”的建设原则,积极探索以专业功能分类建立的中心运行模式,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就是以计算机功能为分类,信息技术学科为特色建设的校级实验平台。
1 学校早期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校实验室建设初期一般根据学科专业的需求建立,实验室建得小而全,随着学科专业的发展,各个学院相继独立分散建设,但随之出现教学与科研混用,教学实验空间不断压缩,教学空间得不到保障,教学效果不理想。学院分散建设使得功能相近的实验室重复建设,学校建设成本大大增加,办学效益不明显,同时实验室后期提升也没有持续的经费保障,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不专业,没有职业追求,也没有职业上升空间。为了解决诸多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实际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学校开始积极探索校级实验中心的建设。
2 实验中心建设改革思路
根据教育部 “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 和“浙江农林大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指导意见”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提出了“五个统一,一个面向”的实验中心建设思路:即统一空间布局、统一仪器配置、统一人员管理、统一经费预算、统一课程安排,确保资源有效配置,同时面向全校开放且特色鲜明的实验教学实体。在此前提下,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就是由学校统筹建设,委托学院管理的12个实验教学实体之一。 它以计算机为主要功能,根据专业类别需求建设辅助设计、程序设计、经管文科、公共基础、数字语言等5个实验功能区域,以实验项目内容为支撑建设信息技术为特色的实验教学中心实体(见图1)。 中心建设至今,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 前期,以各个学院管理为主体,中心提供技术支撑,但学院间的使用壁垒问题无法破解;中期,选择教学任务较集中且日常管理矛盾突出的几个学院实验室为试点,引入中心管理序列;最后阶段,实现将全校所有以计算机为功能的实验室全面纳入中心集中管理,统一划定实验空间,统一更新仪器设备,统一配备实验技术人员,统一预算经费开支,统一进行课程管理,基本实现了人、财、物的有效配置。
图1 机房面向专业的分类使用
3 实验中心改革的举措
为了整合与优化配置实验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实现实验中心自身建设发展与资源开放共享、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中心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与探索。
(1) 由学校统筹建设,中心空间整体布局,统一规化,以本科教学第一课堂为杠杆,划分实验中心空间场地。高校实验室不是简单的将几个实验室进行组合,它是一个整体的实验空间规划布局,其实验区域必须符合一定的空间标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确保教学的正常组织,首先要保障实验室有足够的空间。然而,中心原有的实验空间情况复杂多样,有的因为当时建设的条件限制,建设比较分散,后期没有统一;有的教学与科研混用,教学实验室面积萎缩。因此,为突出教学为先的地位,以本科教学第一课堂需求作为划分实验教学空间面积的标准。根据实验教学中心架构,以现有实验室分布情况为基准,相对固定用房面积,同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专业发展等情况,实施动态调整,进一步整合、优化用户结构,改善实验教学中心用房条件。
通过教学的杠杆,中心目前明确了在东湖校区学十和学一实验楼两个主要实验场地,同时,由学校统筹将各学院分散建设的以计算机为主要设备的实验室都划归至中心统一管理,整合空间及资源建设校级的计算机类实验平台。目前,中心的实验室加上配套使用面积共计4 000多m2。根据专业及设备功能分类,分别是辅助设计、程序设计、经管文科、公共基础和数字语言共5个类别,33个实验分室。目前,中心现有的实验室空间满足了学校计算机类教学的需求及后续的专业发展的空间需求。
(2) 中心仪器设备统一配置,建设云计算实验室机房,提高实验平台支撑能力与服务水平。仪器设备由中心统一管理使得建设资金投入也随之集中。5年来,学校对中心每年都有100~200万元专项的建设资金保障,中心的仪器设备基本实现了配置合理、组合完整、品质优良的实验教学需要。
随着学校基本建设经费的持续投入,中心的建设及技术水平也紧随着教学的需求在不断提高。为了提高机房的管理效率,采购大量高性能的计算机、服务器和存储等设备,建设专业的数据中心机房(见图2),并采用先进的“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为教学提供高效灵活的实验环境,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深度结合,提升教育平台的整体支持能力和服务水平。
图2 系统架构图
目前,实验中心机房建设主体以虚拟化技术为主要核心,通过利旧及更新,将原有的台式机更新为虚拟化桌面终端,建设新时代网络云计算机房,以承担学校正常的教学应用和教学需求,满足学生的上课和学习需要。已建设完成的有5间公共机房,9间专业机房,4间公共外语实验室,合计18间。其中3间采用VDI技术,其他15间采用VOI技术,确保18间机房纳入统一的云平台管理,让整个实验中心逐步切换到云平台上。整个云平台操作简便,易于管理,满足平时的教学、考试、上机实验、实训等操作。
(3) 中心人员统一管理,制定长效的培训与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打造高效率稳定的实验技术队伍。在面临计算机类实验室资源整合的形势下,中心根据50 000人机时/人的标准来核定计算机类实验人员的岗位数量,原有的实验人员超出了现有的中心编制数量,因此,在对人员的选聘上,中心要求实验技术人员专岗专职,高效稳定,实现了优中选优。使用中心专项管理建设经费,鼓励实验人员外出培训、项目申报。制定实验人员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根据一定比例划分A、B、C、D 4个等级。围绕实验教学准备、仪器设备(组)开放、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方式面进行综合评定和打分,考核结果与年终绩效收入挂钩。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工作效率。
在人员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实行动态坐班制度,将实验技术人员根据管理的实验室类别划分为几个组别,并将每天划分不同的时段进行专人管理,以延长实验室对外开放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验上机时间,同时也提高了实验室的管理效率。
(4) 中心经费统一管理,建立专项中心管理经费帐户,独立预算和开支,保障中心日常维护及运行开支。为保障中心的日常维护及运行管理开支,设立中心专项管理帐户,对进入中心的实验课程根据教学辅助业务费结算标准进行费用结算,其中,计算机类实验室按照1元/生×学时的标准计算,经费的80%作为中心的日常运行及维护开支,20%可进行人员奖励性津贴发放及人员培训支出。中心负责统一使用中心专项经费,实行基于实验教学项目的经费预算制,确保实验教学经费专款专用。
中心本着“立足现实、集约建设、立项拨款”的原则进行建设。日常的运行、维修、维护费用纳入中心专项经费的年度预算;其中房屋、设施及设备依据规划方案纳入学校实验室专项建设计划;人员配备与结构调整纳入学校人事计划。
(5) 中心课程统一管理,以实验课程及项目为导向,统筹调度实验室资源,实现中心对实验课程的统一安排。实验室从一个院级管理向校级管理层面转变,首先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是如何协调处理来自各个不同学院的大量上机课程需求。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任务安排,中心前期通过收集大量的实验课程信息,梳理实验项目及课程需求,划分不同的实验室类别,在教学任务安排过程中明确实验课程相对固定,但同时兼备通用的保障机制统筹调度实验资源。 课程任务落实之初,学院将教学任务需求汇总并转至中心,中心根据课程类别进行实验室资源分配; 教学进行中任课教师需要调整及修改课程使用安排,需任课教师本人申请,经学院审核同意,再由中心统一安排。
中心实现课程统一安排之后,通过前后的数据对比,发现实验室的使用率由原来的33%上升至现在的75%,设备的利用率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但同时对实验技术人员也提升了管理要求。
4 结 语
经过5年的建设,中心在空间规划、仪器设备配置、人员队伍管理、经费预算分配、课程任务安排5个方面不断加强建设,相继出台了“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办法”及“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管理细则”等中心管理制度,规范中心的实验教学管理,不断提高实验室的建设效益,提高实验室对人才培养的服务支撑能力, 以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