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视域下英语学习智慧课堂构型初探
2020-04-28周晓春
周晓春
(安徽新华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下以教师为主导的英语教学模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长期以来主宰课堂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备受诟病的同时,已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英语教学生态的发展现状。“互联网+”教学生态倡导语言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鼓励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多元化、多层次、多场景的交互式学习行为。笔者认为,近年来备受学术界关注的新兴理论——多模态话语分析为此提供了具有较强解释力和操作性的理论视角。事实上,国内语言学领域的相关专家和学者已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初探。顾曰国曾指出,多媒体、多模态学习是一把双刃剑。[1]处理得好,可以把学习者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点上,以达到强化记忆的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发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力的干扰。张德禄采用定量研究为主的实证研究方法证实了外语课堂教学中多模态话语与学生学习绩效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2]227-237语言学习是多种模态共同协作,自我构建意义的言语交际过程[3],因此课堂教学应该为不同学习者构建多层次、个性化、生态化的多模态英语拓展学习体系[4]。
为进一步推动外语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多模态话语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文章在评述“互联网+”英语教学生态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多模态智慧课堂的设想。多模态智慧课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集多模态话语之优势,为广大学生搭建交互便捷、层次多元、体验丰富、内涵深刻的网络学习社区,为“互联网+”智慧教学生态下的外语课堂设计提供了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研究路径和参考框架。
一、“互联网+”时代英语教学生态
为了适应“互联网+”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新常态和新趋势,近年来,诸多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兴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flipped learning)、“慕课”(MOOCs)、“私播客”(SPOCs)、“微课”(Micro-courses)、“智慧课堂”(smart learning)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形成了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外语教育工作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国内外语界与之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兴未艾。众所周知,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的发生必然具备以下五个要素:相同教材、统一课时、同一教师、固定教室和标准化测试,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以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较之以往都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如图1所示)。
图1 英语教学生态结构对比
从图1可以清晰地看出,“线上(online)+线下(offline)+课堂(in-class)”三者有机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正逐步推动传统英语教学生态向“互联网+”英语教学生态的转向。线上自主学习注重优质在线学习资源的整合、发布与共享,学生可根据预设的学习目标和自身的学习现状,合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线下协同学习注重项目型、任务型、产出导向型、内容与语言融合型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协同学习意识和项目管理技能。课堂交互学习注重双向交互式学习方法的运用及多维度动态学习评价制度的实施[5],倡导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塑造良好的、纯英语的交互氛围和交流语境,并构建、施行多元学习评价体系,从而对学习主体在某一时期的学习效果做出客观、准确、全面的评测与反馈。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互联网+”教学生态创新将引领全体英语教育工作者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牢笼,走出以“一言堂”“满堂灌”“重输入”“轻产出”为常态的教学困境,逐步推动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和深度融合,促进以人机交互、移动互联、协同共享为特征的智慧教学生态的构建与成型。
二、多模态智慧课堂模型构建
(一)构建理据
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6]15,是人类感知系统在交际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7],即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1]。20世纪90年代以来,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的多模态转向使多模态语篇分析成为语言学与传播学研究的热点之一。[8]Kress和Van Leeuween认为,多模态语篇是一种融合了多种交流模态(如声音、文字、形象等)来传递信息的语篇[9],与之相关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广告、教育等领域。其中,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10]、多模态教学内容的创建[11]、课堂话语中的教师肢体语言等[12]。国内有关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大致经历了零星起步(2003—2008)、迅速发展(2009—2013)、短期回落(2014—2015)三个阶段[13]。纵观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在理论基础上逐步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延伸至认知语言学及其他理论,在研究类型上逐步从理论研究过渡至理论与应用并重,在研究方法上逐步从以定性研究为主转变为定性与定量并行。[13]近年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国内外语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相关专家和学者纷纷立言建说。譬如,顾曰国区分了多媒体学习和多模态学习的差异,构建了外语学习行为模型,并演示了如何使用这个模型进行实例分析[1];张德禄在其专著《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外语教学》中,以社会符号学为学理基础,阐述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及其对外语教学的指导作用。[2]293-296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语言交际往往处于前景中,由其他模态提供背景。[6]然而,前景中交际事件的发生除了语言工具的支持以外,也需要背景中多媒体、多模态手段的参与和互动。作为意义表达的外在形式,不同的手段、多样的符号和丰富的媒介构成一个复杂的多模态话语框架,交际者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动机选择合适的模态(一种或多种)来实现预设的交际目标。换言之,要确保外语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授课教师需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采取得当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并确保教学内容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模态呈现出来。“互联网+”时代英语教学活动的发生必然是多模态话语体系中不同成分有机结合、综合运用的结果,其中纯语言只是众多表现形式中最原始、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还涉及非语言因素的辅助与参与。根据张德禄[6]构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在意义表达或信息传递层面,非语言因素涵括身体特征和非身体特征两个方面。众所周知,身体特征无非是指(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和身势等肢体语言。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非身体特征的外延在不断地补充和扩大,比如在教育领域,发挥教学用途的PPT、APP、公众号、在线学习平台、教学实训软件、多媒体设施等都属于该范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上述信息传播的媒介和平台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起到的作用日益凸显,不容小觑。
在外语教学中,主导模态选择的基本因素是:1)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领域;2)教学对象的情况以及与授课者之间的关系;3)教学的条件和场所等[6]。结合以上三点因素,笔者以商务英语专业核心必修课——“商务英语翻译”为例,尝试剖析该课程智慧课堂模型构建的基本理据。首先,就教学内容而言,该课程涉及商务英语翻译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翻译技巧、方法的传授,在理论层面上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此外,该课程兼具较强的实操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笔译实践技能,因此授课教师除了采用课堂面授的讲解方式,还需甄选优质在线学习资源供学生课外研修,以期通过丰富学习模态、完善学习体验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从教学对象与授课教师的关系来看,前者是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后者是数字化时代的移民。外语教师必须顺应传统教育数字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抓住身份转型的契机,争做信息化时代的技术型、智慧型教师[14],能够为学生提供模态多元、互动便捷、体验丰富的翻译实训平台(如试译宝、译马网等)和模式(如翻译工作坊、翻译项目管理等)。最后,从教学条件和场所来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撼动了传统面授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习得翻译理论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课堂和课本,获取翻译实训的机会不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活动呈现出开放、多元、自主和泛在的趋势。传统的单模态课堂主要发生在听与说的情景语境中,涉及语言层面的词汇语法系统和感官层面的听觉语法系统,而多模态智慧课堂则是词汇、听觉、视觉、触觉多重语法系统和不同模态互补交融、优化整合的呈现结果[6]。因此,从长远来看,以口头讲授和课上问答为主的传统单模态课堂将逐渐被以人机交互、协同共享为特点的多模态智慧课堂所补充甚至取代。
(二)构型初探
基于上述讨论,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教学生态的大背景下,结合多模态话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优势,构建商务英语翻译智慧课堂模型具有可行性、可塑性和可操作性,该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多模态智慧课堂构型示意图
1.整合阶段——信息加工与传播多模态智慧课堂以移动互联、多元互通、人机交互为主要特征,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移动学习工具(如超星学习通手机APP、雨课堂、蓝墨云班课等)为辅助平台,倡导教学过程的个性化、泛在化和智慧化设计,注重学习资源的整理、加工、提炼与落地。在信息整合阶段,教师端按照既定的教学进度,定期发布优质的在线学习资源(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音频、PPT等),将丰富多元的学习内容以多模态的教学手段和呈现方式向学生群体推送和传播。
2.交互阶段——知识习得与分享学生群体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电脑、平板)读取、传播在线学习资源,可持续地或有选择地获取课程信息、习得相关知识,并与教师和同伴展开即时交流和沟通,分享在线学习心得与体会。此外,多模态的人机交互方式(如视觉加工、听觉输入、触觉互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体验。更为重要的是,移动学习平台的便捷性和跨时空性使得教师能够持续跟踪和监测学习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修正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终实现优化教学模态、完善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目标。
3.评估阶段——效果测评与反馈借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之东风,多模态智慧课堂合理并有效地利用在线实训平台(如Trados、试译宝、译马网、批改网等)提供的教学场域和实践资源,其语料丰富、测评迅速、反馈及时等特点使得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来自平台数据库的分析、评估与诊断。值得一提的是,多模态智慧课堂倡导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如在线测评、教师点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在线测评的迅捷性和客观性固然不可置疑,但教师评价、自我评估和同伴反馈也同样重要,多种评估方式的有机结合才能对学习主体在某一特定阶段的学业表现做出准确、全面、合理的评价与反馈。
4.提升阶段——学习反思与修正根据在线实训平台提供的测评结果和诊断报告,结合教师和同伴给出的学习评价,学生基于多方面的有效反馈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理性反思,主动探寻并解决线上和线下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回顾和总结每个阶段的学习行为,以期通过这种“反刍”式的思维活动的重复来加强记忆、加深理解,从而达到修正学习错误、提升学习效果的最终目的。学习行为的反思与修正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自我修复过程,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评估意识,准确地做好自我定位;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周期性的、曲折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继而实现学习效果的阶段性提升。
三、多模态智慧课堂模型应用
为了验证多模态智慧课堂模型的有效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笔者尝试在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此模型,相关实验情况和具体实验结果详述如下。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与方法笔者选取安徽省某高校2017级商务英语专业三年级2个平行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分为控制组(44人)和实验组(42人),采用非等值组前后测设计(Pre-test/Post-test non-equivalent groups design)的外语教学研究方法,在为期16周、64学时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活动中试用了多模态智慧课堂模型。
2.研究问题多模态智慧课堂模型是否有助于促进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效果的提升?
3.研究过程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控制组与实验组由同一教师授课,使用相同的教材,学时安排和教学进度保持一致。区别在于:授课教师在控制组实施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的、单模态的常规教学法,在实验组试行笔者构建的多模态智慧课堂教学模型。教师在教学实验前后分别对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商务英语翻译能力的前测和后测。需要说明的是,授课教师结合受试对象的语言学习现状和语言使用水平,选取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考试(BETT)中级笔译试题作为测试内容,以此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可靠性。
4.研究目的通过前测和后测获取的有效数据,笔者借助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 24.0对其进行描述统计和分析,旨在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比较教学实验前后两个小组商务英语翻译测试成绩的平均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以此来检测多模态智慧课堂模型的有效性,验证该模型对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效果的提升是否具有促进作用。
(二)讨论与分析
在为期16周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实验过程中,通过收集、整理控制组和实验组前测与后测产生的有效数据,借助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 24.0的比较均值(M)和独立样本T检验(T)等功能,得出的实验结果如各表数据所示(表1~4)。
表1 控制组和实验组前测成绩对比
表2 独立样本检验(前测)
从表1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教学实验开展之前(即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多模态智慧课堂模型之前),前测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商务英语翻译能力测试的平均值是67.4524,控制组商务英语翻译能力测试的平均值是66.4318,两者相差1.0206。此外,表2中独立样本检验的数据揭示:显著性差异的检验值Sig.(双侧)为0.584,P值明显大于0.05。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在实施多模态智慧课堂模型之前,控制组和实验组商务英语翻译能力测试的平均值比较接近,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表3 控制组和实验组后测成绩对比
表4 独立样本检验(后测)
在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开展之后,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后测数据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商务英语翻译能力测试的平均值是72.1905,控制组商务英语翻译能力测试的平均值是68.0000,两者相差4.1905。表4中独立样本检验的数据显示:显著性差异的检验值Sig.(双侧)为0.007,P值明显小于0.05。从表3和表4的数据可以推导出以下结论:在实验组应用商务英语翻译多模态智慧课堂模型之后,控制组和实验组测试成绩的平均值产生了显著性差异。此外,从纵向的、历时的角度来看,与前测成绩的平均值相比,实验组后测成绩的平均值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差值为4.7381。基于以上统计描述不难看出,本次教学实验达到了预期效果,实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多模态智慧课堂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效果的提升。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推动传统教学生态向“互联网+”教学生态的迁移和转向。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功能强大的信息技术将教师和学生从传统的、单模态的、费时低效的外语课堂中解放出来,逐步走向移动互联、人机交互、产出导向的多模态智慧课堂。多模态智慧课堂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在教与学两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从学生群体来看,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多模态智慧课堂为广大学生量身定制了一个资源丰富、交互便捷、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学习社区,每个学生都是活跃于网络学习社区的个性化成员,能够自觉地开展适合自己的学习活动,增强自我定位、自我调整和自我评价的自主教育能力。从教师群体来看,作为数字化时代的移民,多模态智慧课堂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新时期教师身份转型与重构的解决方案,助推教师角色由“主导者”(dominator)向“指导者”(instructor)的成功转变,克服了长久以来以“一言堂”“满堂灌”为特征的填鸭式教学模态的缺陷。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教学生态的大背景下,以多模态话语作为信息传递和意义表达的载体,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与支持来构建、应用充满智慧的语言学习课堂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瞻性和可操作性,值得外语教育工作者展开深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