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探索
——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
2020-01-19周建修张宗怀
李 琦,周建修,张宗怀
(1.湖北文理学院 学校办公室,湖北 襄阳 441053;2.湖北文理学院 学工处,湖北 襄阳 44105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建立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是推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希望工程、民生工程。[1]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以“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为目标,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我国学生资助体系也经过多次演变过程。[2]2007年5月,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决定从2007年秋季开学起,进一步建立健全贫困家庭资助政策体系。2007年6月国家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90号),根据国家高校资助政策的相关要求,各省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办法。至此,我国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地方和学校合理分担部分经费、鼓励社会参与”等多元化资助渠道,对家庭贫困学生通过“奖、助、贷、补、减”等多种方式进行资助的高校资助体系基本建立。在资助形式上,过去的基本保障型资助体系基本上解决了大部分学生上学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关注不够。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在奋战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升教育扶贫质量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从“授人以鱼”保障型资助向“鱼渔兼授”的发展型资助模式转变正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战略决策。如何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成为当前高等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亟需思考和解决的新课题。
一、我国高校现行资助体系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学生资助工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推动高校资助工作快速发展。同时,经过十余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我国已逐渐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并辅之以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等手段在内的比较完善的资助体系。这对确保我国经济困难学生能上学,顺利完成学业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的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困境[3-5],主要表现在:1)资助的充足性问题。资金资源是进行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目前我国高校的资助资金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投入,而社会团体和企业界及个人对高校资助缺乏足够的热情。虽然国家资助的金额和资助学生人数都逐年增加,但还是无法惠及到所有的困难生。2)资助的有效性问题。作为高等教育人口大国,高等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可能会长期存在,如何用好有限的大学生资助经费,让真正需要的贫困生得到及时帮助,使国家资助政策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是当前我国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一项挑战,这里涉及到贫困认定问题、贫困分级问题、资助金额分配问题、资助时效问题等等都使资助资金使用有效性大大降低。3)资助的可持续问题。当前,高校大学生资助资金的来源主要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学校事业收入、助学贷款、其他社会投入等四个部分构成,其中前三项占总资助金额的90%以上,按近年来国家队学生资助额度每年递增10%以上的趋势来看,这样的资助力度是不可持续的,对国家财政、高校经费都会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开拓多元化的学生资助经费来源渠道,创新资助模式,盘活学生资助事业。4)资助的专业队伍建设缺位问题。虽然很多学校的学工部门均设立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部门,但专职工作人员存在严重不达标、不规范。专职工作人员日常更多地只承担困难生信息登记与资金发放工作。人员选聘也缺乏科学性与具体专业要求,素质也良莠不齐,且资助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5)资助的育人性问题。资助不仅是解困,更承担着育人的功能。长期以来,很多高校的资助工作由于各种原因,仅仅局限于单一形式的经济资助,对贫困学生的人文精神资助关注不够,综合能力提升还未实质涉及,未能真正发挥出“济困、扶智、扶志、感恩”的育人作用。
鉴于上述我国当前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是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深入推进,构建以精准资助为原则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必然选择。精准资助就是要做到精准发力,做到“四个精准”,即对象精准、力度精准、分配精准、发放精准。如何做到这“四个精准”,是当前各级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相关人员必须思考、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精准资助模式的提出时间较晚,很多方面工作都还处于摸索阶段。要实施精准资助不仅要从学生资助体系上创新架构模式,而且要从具体的实施策略上下足功夫。正如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田祖荫所言:下一步学生资助工作将面临新的形势、进入新的阶段,还需要在精准资助、依法资助和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的方面下功夫。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是高等院校贯彻落实精准资助政策的必然途径。[6]鉴于此,本文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针对地方高校学生特征,强化精准资助,就如何构建以经济支持为基础、以人文精神关怀为重点、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多维支撑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展开研究。
二、发展型资助体系基本内涵
如何理解发展型资助体系基本内涵,从而更好地践行发展型资助模式成为政府主管部门与学界关注的焦点。索文斌等[7]从内涵、价值追求、关键环节等几个方面对发展型资助工作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资助工作的效能更多体现在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应将育人目标贯穿到资助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许翠梅[8]认为“发展型资助”使得学生并不是出于生存的压力而得到资金和物质的帮助,而是处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得到相应的资助,这样才能有效解决资助和育人脱节的问题,并对发展型资助体系的内涵特征、价值及实现途径作了分析。骆娟[9]认为提升地方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现实路径是建立健全发展型资助体系,但并非对传统重资助、轻育人的保障型资助体系的彻底否定,而是要将资助与育人二者有机结合。孟国忠[10]在对现存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构建以精准资助为关键,以能力提升为目标,以多维支持为保证的发展型资助体系的具体措施。余鸣娇等[11]认为实现“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转变的途径有:从以经济救助为主到注重人文关怀;从临时救助到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与开发;从单一资助到多元参与;从单向供应到建立循环运作机制的范式转换。徐英等[12]坚持用新发展理念指引学生资助工作发展,构建“四个精准”的精准帮扶体系,推进无偿为主型资助向有偿为主型资助、保障性资助向发展成才性资助、简单的勤工助学向创新创业资助三重范式转换,建立健全多维立体的保障机制。
从发展型资助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来看,推行发展型资助体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发展型资助作为一种新型资助体系,其构建应基于资助工作内在机理、运行机制并结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理,建构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资助体系,通过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精准资助育人长效机制,使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安心上学,健全人格品性,促进全面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资助模式。高校践行发展型资助还需把握以下几点基本内涵特征。
第一,发展型资助的前提是保障性资助。基本的物资需求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基本需求。只有保障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才能使其安心上学,从而追求更高的目标。这种情况在地方院校尤为突出,因为其农村生源学生较多。
第二,发展型资助的基础是精准认定与管理。精准识别、认定、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夯实学生资助工作的关键步骤,只有精准识别资助对象致贫的根本原因、精准认定出其困难程度或等级、精准实时跟踪掌握学生的资助需求才能有效地实施精准资助,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第三,发展型资助的核心是“扶困”与“扶智”“扶志”相融合。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作实施纲要》中要求搭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要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不仅要解决其迫切经济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要为育人成才、能力提升、全面发展提供帮扶措施。
第四,发展型资助的关键是建立长效机制。高校应积极构建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三、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原则与策略
(一)坚持受助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注重个性化需求
发展型资助必须改变以物资资助为主的传统资助模式,在资助过程中凸显受助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关注其成长成才。一方面要根据受助学生及其家庭的实际需求,借助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等资助形式相结合方法让受助学生在平等、自愿、自主的情况下接受资助,获得关爱、理解与尊重。另一方面要尊重每个受助学生的成长成才发展规律,提供适合其特征的个性化帮扶方案,实现其全面发展。
(二)坚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多元化的成才帮扶与综合素质发展
发展型资助应站在受助学生的角度,不仅要关怀其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的困难,更应该注重对受助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教育帮扶,为其提供施展才华、增长才能的多样化、多元化平台,培养积极的个性品质与较强的综合能力素质,为其进入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坚持过程与实效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资助与育人的密切结合
发展型不仅要扶困,而且还要扶智、扶志,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使受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负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因此,在践行发展型资助过程中,要深入开展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党、爱国家、爱社会的意识,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
(一)概况
湖北文理学院地处鄂西北,云南、贵州、四川、河南等省份的学生较多,农村生源过半,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提出构建贯穿过程、服务全方位的“365”大学生资助成长体系,即利用进校前、进校中、进校后3个时间段,对学生进行政府奖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临时补助、减免学费、勤工俭学、助学贷款6种资助,结合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暖心教育、心理教育5项教育,一年365天的资助与关怀,确保每个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失学,确保每个经济困难学生成才成人。十余年来,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健全发展型资助体系为重点,努力构造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型资助与育人模式,着力提高资助育人效果。
(二)实施发展型资助的具体措施
1.构建科学、高效的工作体系,夯实发展型资助体系基础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成立了由校长领导下的校院两级专门工作小组,具体工作由校学工处统筹安排,各二级学院成立院级、年级、班级、督查四个专门工作小组,并强化各级评定小组的协同配合,推行学生资助顺利开展。第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了提高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湖北文理学院结合实际,修订、制定了一系列学生资助规章制度,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国家奖助学金的管理与评审等多项管理制度,为学生资助工作提供了完整清晰的思路。同时,鼓励各二级学院根据需要制定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办法。第三,强化政策宣传工作。对于国家及学校出台的各类学生资助政策,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与方式宣传,力求每位在校生及时了解。举办资助政策宣传周活动,全面准确宣传国家各项资助政策。通过校园广播、展板、宣传栏、LED屏等媒体进行资助相关政策宣传。集中开展“医保赔付流程及注意事项”“生源地助学贷款办理流程及注意事项”“如何使用奖助学金”“如何更好更快表达自己的诉求-投诉技巧”“如何维护和珍惜自己的信誉度”等内容的宣传活动。第四,不断完善评选制度,做到“三公”。为了做到学生资助工作公开、公正、公平,学校要求各二级学院深入细致地做好困难学生的认定评议工作,各班级认定评议工作主要是根据学生本人填写的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和申请学生平时的生活表现进行综合评定;客观公正地做好奖助学金的审定工作,在做好困难学生班级认定评议的基础上,经院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确定后公示5日,公示结束后报学校大学生资助中心;切实做好学生投诉渠道畅通,及时解决学生的疑虑与困难。第五,建立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与跟踪制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是有效推行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提,从新生进校报到的那一天开始,辅导员和班主任就开始收集学生基本信息,通过登记家庭情况表、辅导员和班主任一对一谈话、电话和家访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每一位贫困家庭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建立特有的贫困生档案。
2.积极贯彻落实资助育人理念,提升发展型资助育人效果湖北文理学院为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帮扶的同时,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及时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与学业指导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一,贯彻“助学强能”的理念,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双重功效。高校的资助政策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扶贫济困上,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困难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培养学生自助解困能力。音乐与舞蹈学院充分利用勤工助学岗帮助学生“自助脱困”,并开拓一系列实习实践岗位,培养学生认识职场、适应社会的能力,开展职业规划相关讲座,进行竞聘指导。学校与襄阳市本地大型企业建立联合人才培养班,对成绩优异的贫困生优先推荐,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困难学生勤奋学习、积极拼搏的精神风貌,增强了他们学习信心。
第二,贯彻“能力助人”的理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医学院积极推进学生“周末义工”活动,为身边人进行医疗服务活动。例如学校每年组织物电专业学生为学校附近的居民提供家电维修活动。教育学院学生自发到贫困小学支教,为社区免费培训英语。另外,学校成立赴藏支教“格桑花”服务队,每年学校学生积极参与此项公益活动,为藏区儿童教育贡献了力量,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等各级媒体的广泛报道。
第三,贯彻“思想树人”的理念,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学校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诚信教育、艰苦创业、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设立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月。通过感恩教育、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等相结合,逐步实现资助教育活动的规范化和系统化。自强自立、诚信守纪、感恩回馈等教育增强了学生回报社会的意识。
(三)发展型资助的实施成效
1.有效促进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湖北文理学院资助工作就象空气一样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巨大的育人功能和社会效益。通过对国家资助政策和10年来资助工作成果的宣传,广大学生深深感受到生活在这个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感和幸福感,坚定了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教育学生将有限的资助资源用到特别需要的同学身上,促进了同学感情,营造了友善、和谐的学习环境。广大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周未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支教、支医、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将爱心从隆中山下传到荆楚大地、西域高原。
2.有效提升了本科教学质量一是“以奖代助”,加大奖学金在资助中的占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成才欲望。学校除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内学业奖学金外,还设立了校内最高奖——校长奖学金,每年只评选1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另外还设立创新创业奖、优秀科研论文奖等近20项单项奖学金,对在某个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进行奖励。通过多项奖学金的评选,大大促进了学风建设。2016年学校研究生报考率首次突破50%;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过关率逐年递增;部分同学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包括国家奖学金在内的各种奖励,并获得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全额奖学金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二是“以勤代助”,加大勤工助学在资助中的占比,以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学校有计划减少临时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力度,在校内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引导学生自助解困。在校外建立了数十家勤工助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大量安全性强、专业匹配性高、酬金相对较高的勤工助学岗位。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承接实际工程项目,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勤工助学资金,同时也为这些贫困生提供了专业技能学习和就业的平台。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同学们深入了解了企业,通过自身努力解决了企业实际问题,并获得一定报酬,同时也获得很大成就感。
3.有效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学校出台多项制度,鼓励贫困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设立科研勤工助学岗位,鼓励教授、博士吸纳贫困生进入科研团队。2015年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形成各类成果165项,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03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5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年获批授权专利7件,实用新型专利57件(其中学生专利12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要充分体现资助育人的核心理念,要将资助工作与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紧密结合,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资助工作,以诚信、感恩教育为重心开展学校资助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理素质。要将资助工作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努力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要将资助工作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历练心智、提升能力,同时秉承“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资助工作理念,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奉献自我、回报社会也成为学生的自觉的内在行为。总而言之,在国家大力推行“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意义重大,它不仅是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重要战略举措,而且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困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