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2020-04-28张茁
张 茁
(锦州市第二医院骨三科,辽宁 锦州 121000)
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组织钙化异常,经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间骨质概率高,此区域骨质疏松,骨密度低,脆性增加,以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最常见[1],轻微外力作用能够造成骨折,且复位与固定难度系数高,骨折再发概率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本研究主要研究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比较,现总结如下。
表1 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s,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于本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6例作为研究个体,纳入标准:①年龄65~90岁;②所有患者均同意并自愿签订知情告知书;③对本实验手术方案能够耐受者;④患者意识清楚,具有交流沟通能力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关节炎等骨科其他疾病者;②无多发性骨折;③合并心、肝、肺等其他系统疾病者;④明显手术不耐受者。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研究组实施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手术方案,其中男32例,女21例,平均年龄(72.16±1.04)岁;对照组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男35例,女18例,平均年龄(73.47±1.38)岁,两组患者例数、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所有患者进科后均接受血常规、心脏彩超及凝血功能,心电图等常规检查,明确临床症状,或请院内会诊,共同进行内科疾病治疗,消除局部肿胀,积极控制病情变化。对照组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操作步骤如下:术前全身麻醉,患者取侧卧位,在髋关节后外侧部位逐层切开,切口8~10 cm,由皮肤、皮下筋膜、外旋机群至关节囊,暴露股骨头颈骨折端,屈膝内旋髋关节,取出股骨头,保留大小转子,适当扩髓,安装合适大小的假体,复位、缝合并留置引流管,检查关节活动度,切口进行加压包扎,预防术后感染发生。研究组采取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手术方案,实施硬膜外阻滞麻醉,患者取截石位于骨科牵引床,在X线光检查基础上,明确骨折具体部位,于股骨大粗隆端作3~5 cm长纵向手术切口,导针插入骨髓腔内,注意保护周围组织,同时使用空心钻扩髓,沿通道置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拔出导针,在股骨远端锁定螺钉,近端安装尾帽,再次确认内固定位置,进行生理盐水冲洗,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①髋关节功能评价: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2],评估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的髋关节功能,总分为100分,其中疼痛满分44分,行走辅助器、日常活动、行走距离和步态满分均为11分,活动范围满分8分,畸形情况满分4分,评估七项功能分值,分数越高,提示患者髋关节恢复情况越好。②手术指标分析: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情况。③比较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包括:肺部感染、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并发症发生概率越低,说明手术方案越佳。
1.4 统计学处理:本实验数据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分值比较,由此可见,Harris髋关节评分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分别为(47.25±1.03)min、(60.42±1.83)mL明显低于对照组(85.31±1.82)min、(147.09±1.26)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62±1.05)d、(8.36±1.42)d明显短于对照组(10.13±1.14)d、(15.06±1.37)d,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总例数为3例(5.66%)明显低于对照组17例(32.08%),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下肢力量集中的最严重的部位,不稳定性和骨质疏松程度是老年患者骨折发病的特点[3],骨松质的增多患肢承受压力大,该部位发生骨折概率增高,与年轻人相比,由于老年人骨质酥松程度高,易被压缩致使骨变形,股骨粗隆内侧支撑能力下降,引起髋关节内翻,通过常规的内固定方式,不能满足骨折端的稳定,失败可能性极高,老年骨折发生的机制主要因为机体生理功能减退,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术中下肢深静脉及肺部感染概率极高,因此,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主要有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FHR)术两种手术方案[4],如何选择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身体耐受力,手术的风险性较高,若患者长期卧床,易引起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粉碎性骨折患者固定效果好,通过机械内固定的方式,达到股骨粗隆间的稳定,有助于患者实现早期康复,骨折不愈合概率发生率低,术后并发症少,但手术切口大,对患者的创伤性大,患处异物感强烈,易引起周围组织感染,若患者长期卧床,对骨折端愈合减慢,增加肺部感染概率,甚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一种髓内固定的微创手术,根据人体生物力学原理[5-6],设计成内膨胀挤压式固定方式,经中心内固定线与股骨干力线相连接,能够承载较大压力,降低骨折端的剪切力,而单钉螺旋刀片锁定的实现,使得患肢稳定性极佳,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效果好。本实验将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临床对比,通过术后髋关节恢复及出血量等因素,明确微创手术方案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