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培养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体会

2020-04-28顾春森

大医生 2020年24期
关键词:败血症例数阳性

顾春森

(盐城市妇幼保健院,江苏盐城 224000)

新生儿败血症指新生儿时期,细菌入侵到患儿的血液系统,经过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导致患儿出现全身感染的一种危重疾病,该种疾病早期症状轻微,缺乏特异性,但其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据不完全统计,该种疾病在不发达国家的死亡率高达50%[1],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尽早对疾病加以诊断,便于掌握患者病情,有助于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血培养是一种传统的检测方式,但其易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不能成为临床医师诊断疾病的有效依据,且该种检查方式耗时长,易贻误患儿治疗最佳时机,影响其预后效果[2]。C 反应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当机体损伤或发生炎性反应时,其在血液中的浓度显著提升[3]。而新生儿的身体重要脏器组织及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产生C 反应蛋白不多,采用超敏C 反应蛋白检测更敏感,对评估感染性疾病、组织损伤及疾病治疗效果有着重要意义[4]。本次研究,将血培养联合超敏C 反应蛋白用于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中,对其临床使用价值进行全面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盐城市妇幼保健院2018 年8 月至2020 年8 月收治的100 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健康的新生儿100 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患儿46 例,女患儿54 例;日龄1 ~27 d,平均日龄(12.24±4.56) d;对照组中男44例,女56例;日龄1~28 d,平均日龄(12.78±4.23)d,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盐城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在患儿家属自愿的情况下实施本次研究,且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观察组患儿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治的研究进展》[5]中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标准;②患儿日龄在28 d 以内。排除标准:①生命体征不稳定者;②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患儿;③不配合研究,家属拒绝参与研究者。

1.2 方法

观察组患儿患病3 d 内,晨起抽取其静脉血4 mL,置于EDTA-K2 抗凝管中,3 000 r/min,离心5 min,离心后将血清分离出,置于-80℃环境中保存,用于检测患儿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照组体检前抽取空腹静脉血4 mL 进行检测。

血培养方法:取2 mL 股静脉血进行血培养,采用美国BD 公司生产的BACTEC9120 全自动血培养仪,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细菌进行鉴定,操作过程中如血培养仪呈阳性,则立刻拿出阳性瓶进行取样涂片,进行革兰染色及镜检,种至哥伦比亚血平板,将其置于Binder APT.line BD 培养箱,温度设置在35℃,孵育时间为24 ~48 h,观察血平板上有无菌落生长,无厌氧瓶呈炎性,则加种厌氧血平板,孵育24 ~72 h,再进行耐氧试验,根据分离细菌特征对其类型加以鉴定。

两组研究对象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检测方法: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采用日立7180 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3 mg/L 为阳性。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组患儿血培养结果;②两组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③两组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阳性检测结果;④血培养及超敏C 反应蛋白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准确度及特异度。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准确度=(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针对所得数据进行统一整理,然后借助SPSS 20.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阳性检测结果及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准确度及特异度行χ2检验,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借助t进行检验,以(±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儿血培养结果

100 份血标本中,检出革兰阴性菌30 株(30.00%),其中大肠埃希菌15株,肺炎克雷伯菌11株,阴沟肠杆菌3株,铜绿假单胞菌1 株;检出革兰阳性菌67 株(67.00%),其中表皮葡萄球菌36 株,溶血葡萄球菌10 株,人型葡萄球菌15 株,耳葡萄球菌4 株,其他2 株;真菌3 株(3.00%),均为白假丝酵母菌。

2.2 两组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对比

观察组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对比(±s,mg/L)

表1 两组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对比(±s,mg/L)

组别 n 超敏C反应蛋白观察组 100 27.12±5.67对照组 100 13.78±1.41 t 22.832 P<0.05

2.3 两组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阳性检测结果对比

观察组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阳性率80.00%显著高于对照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阳性检测结果对比[例(%)]

2.4 血培养及超敏C 反应蛋白检测的灵敏度、准确度及特异度对比

血培养+超敏C 反应蛋白检测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高于单一血培养及超敏C 反应蛋白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血培养及超敏C 反应蛋白检测的灵敏度、准确度及特异度对比(%)

3 讨论

新生儿受细菌感染后,其进入到患儿血液循环系统,并在体内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进而引发全身炎性症状,导致新生儿败血症发生,该种疾病的死亡率极高,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6],目前诊断手段主要集中在超敏C 反应蛋白及血培养。

血培养通过将新鲜的血液置于培养基上,在一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高营养,让细菌生长繁殖,从而确定病原菌,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其在医学中应用广泛,尤其是败血症患儿,其诊断价值高[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00 份血标本中,检出革兰阴性菌30 株(30.00%),检出革兰阳性菌67 株(67.00%),真菌3 株(3.00%),可见该种疾病的主要感染菌为革兰阳性菌,与近年来研究结果一致[8]。但标本易受污染、检测耗费时间较久等问题的影响,给临床诊断带来不便,临床需要寻找更为敏感的指标。

当机体受到感染或组织损伤后,C 反应蛋白水平作为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会急剧增高,使得入侵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及损伤、坏死的组织细胞得以清除,其能提高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及准确度,是一种可靠、方便且简洁的检测方式,能快速分辨出疾病为病毒、支原体或细菌感染[9]。超敏C 反应蛋白是区分细菌或病毒感染的良好指标。细菌感染6 h 后其浓度可达2 ml/L,48 ~72 h 可达到最高峰10 ml/L,而病毒感染时反应相对较轻,一般在1 ~2 ml/ L,其是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便于指导临床及时采用抗生素治疗控制病情。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阳性率80.00% 显著高于对照组40.00%,观察组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见当患儿出现细菌感染时,其超敏C 反应蛋白水平呈阳性,且其水平异常升高。同时研究结果显示,血培养+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准确度及特异度高于单一血培养及超敏C 反应蛋白检测结果,可见联合检测诊断价值高,对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体分型及后续治疗有利。

综上所述,超敏C 反应蛋白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联合血培养可鉴别患儿病原体种类,提高诊断结果的灵敏度及特异度,为疾病的后续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败血症例数阳性
食品核酸阳性情况为何突然变多
对不同细胞类型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
低分子肝素在新生儿败血症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探讨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早期诊断意义
盆腔灌注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人-人嵌合抗丙肝抗体检测阳性对照品的研制及应用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观察糖尿病足护理“五部曲”的健康教育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的效果
警惕:全球每五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败血症
抛开“阳性之笔”:《怕飞》身体叙事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