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郑岳 《莆阳文献》的编刻及体例特色

2020-04-28范丽琴

莆田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诗文文献

范丽琴

(闽江学院 科研处,福建 福州 350108)

莆地之文学,萌芽于梁陈间,发轫于唐,成熟于宋。梁陈间郑露是有文献可考的第一个诗人,唐代中后期,有被誉为 “闽中文章初祖”的黄滔和徐寅、林藻、郑良士、翁承赞、陈致雍等比较著名的诗人,其中尤以黄滔、徐寅的律赋为重。宋代以降,莆田地区 (莆阳)人文鼎盛,“遂有海滨邹鲁之称”[1],文学出现辉煌成绩,如江湖诗派诗人代表刘克庄,宋真德秀曾 “以学贯古今,文追骚雅荐之”[2]卷二十二:7, 其门人洪天赐称其诗 “岿然为一代宗工”[3],清叶矫然称“南宋人诗,放翁、诚斋、后村三家相当”[4],冯煦认为其词亦与 “放翁、稼轩,犹鼎三足”[5],其 《后村词话》亦至今为人所称赞;又如蔡襄,陆游称其书法与欧阳修之文、梅尧臣之诗 “三者鼎立,各自名家”[6],四库馆臣称 “其诗文亦光明磊落, 如其为人”[7]卷一百五十二:2043。 元代莆田地区文学绵延不断,有被称为 “闽中名士”之一的陈旅和刘有定、顾长卿等人。明代,莆田地区文学发展亦非常繁荣,文人结社活动鼎盛,著名的有 “木兰吟社” “壶兰文会” “逸老会” “耆老会”等,出现一批不乏文名的诗人,如柯潜、林环、彭韶、黄巩、黄仲昭、郑纪、林俊、柯维骐、陈经邦等。如此文献名邦,令人惊叹,明代郑岳即有感于此,一手编纂 《莆阳文献》87卷,以彰莆地人文之鼎盛。

文者典籍,献者人贤。《莆阳文献》收梁陈至明代中叶莆田地区乡贤诗文13卷401篇,撰写列传74卷394人传记,对莆阳一地梁陈间至明代中叶文学创作进行了有意义的编纂和总结,是一部极具地方文学价值和文献价值的诗文总集,明万历间黄起龙 《重刻莆阳文献后序》称:“真可谓一郡大观,千年胜事矣。”[8]《莆阳文献》在福建地方文献史上亦具有重要的地位。陈庆元先生曾言:“明代闽人编辑地方文献,追源溯流,郑岳 《莆阳文献》或为肇始。”[9]

本文从历代文献记载和 《莆阳文献》文本出发,对其编纂缘起、选文标准、编纂资料来源、刊刻与版本、编纂体例特色等进行细致深入考察,以期为学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莆阳文献》编纂缘起与选文标准

1.编纂者郑岳

郑岳 (1468—1539),字汝华,号山斋,明弘治六年 (1493)进士,为户部主事,累官江西按察使、江西巡抚、大理寺卿,官至兵部右侍郎。为人 “天性孤介,非惟与小人相忤,即君子亦不苟合”[7]卷一百七十一:2310, 居官颇著风节。 曾“倡逸老会。以登临酬倡为娱,好礼劬书,老犹不懈。……尤喜奖掖后进。士大夫家食者,劝其著书为不朽事业,闻者有所激厉”[10]。生平事迹见明过庭训 《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七四、 《明史》卷二〇三、《国朝献征录》卷四〇。所著诗文有 《蒙难录》 《西行纪》 《南还录》 《山斋吟稿》《漫稿》 《净稿》 《续稿》 《奏议》,因雕本燹毁,所存不过数种,万历中其曾孙炫搜辑重锓,凡诗 7卷、文 17卷,为 《山斋集》24卷。[7]卷一百七十一:2309所著还有 《驳稿》 《莆阳文献》《莆阳志略》 等书[2]卷十七:52。 其诗文四库馆臣云“柯维骐 《续莆阳志》称其所作诗文俱 ‘畅达酝藉’。朱彝尊 《明诗综》引谢山子之言亦称 ‘其诗深于讽谕之体’”[7]卷一百七十一:2310, 明柯奇征云“山斋诗秀整者似昌黎,闲旷者似东野”,明朱必东云 “山斋诗朴厚蕴藉,无藻绘、纤巧、妩媚之态”,明马明衡云 “山斋于诗,游情汉、魏,涉迹晋、唐,每触事兴怀,若不经意,而庄严、质雅、敦厚、和平。刻于辞者,反无以过也”[10]。

2.编纂缘起

关于编纂缘起,陈庆元先生为吴伯雄点校本《莆阳文献》所作 《序》中概括得精到:“《莆阳文献》编辑缘起,主要有二端。其一,莆阳文献,起于隋,兴于唐,盛于宋,历代既久,遗文散落,故应搜掇而会椊 (粹)之,以备一郡之典籍。其二,人物传记, 《名公事述》与郡志、县志,时有互岐,亟待细核。”[9]其中,“遗文散落”主要表现在“今惟忠惠、艾轩、后村三四遗集在,其散见《文粹》《文鉴》诸书者仅数篇”[1],“诗文散在 《翰墨全书》等书及各家谱牒者尚多”[11]。郑岳认为,对此遗文需要抢救性地予以保护,即使现在编辑得不善,也能留待后人查缺补漏、正其讹谬,他说:“然失今不录,其后益至于泯灭无传矣。辑之弗善,固犹愈于已乎。若夫因略致详,由粗致精,搜补缺漏而正其讹谬,使吾邦文献永永足征,固将有待于后之君子。”[1]对于人物传记,则 “复取郡乘所载人物事迹,略加芟润,且为补遗”[1],郑岳不仅修正《名公事述》或郡志、县志等的说法,而且对郡志未及之人作了补遗,《莆阳文献凡例》云:“《府志》之修,距今二十余年矣。贤哲继谢,尚未及载。今作 《补遗》,凡十六传。”[11]

此处补充两点非主要原因,一是对于前人如明弘治间莆人郑思亨所编纂 《冈凤集》50卷的不满,郑岳在 《莆阳文献后序》中说 “病其太滥”,欲更加 “延访采择”[1];二是乡人林俊、黄巩等人的倡议,郑岳 《莆阳文献后序》曰:“乡望见素林公、松厓方公暨后峰伯固,尝相与闵惜,因授役于予,俾从事焉。”[1]郑岳 《山斋文集》卷十六 《明户部郎中浴江陈士远墓志铭》中亦有提及此事。

3.选文标准

关于 《莆阳文献》的选文标准,郑岳在《莆阳文献后序》中说: “文以载道也。文不本于道,艺焉尔矣。而深于道者固不屑于文也,文可独传乎哉?”[1]可见,其选文标准是 “文以载道”,明林俊则概括为 “诗文取其纯整无畔道”[12]。具体而言,一是选文作者的地域范围包括莆田县、仙游县、兴化县。二是选文内容范围以精选为主,《莆阳文献凡例》云: “诗文散在《翰墨全书》等书及各家谱牒者尚多,制作未工,亦不尽录。此录尝经黄后峰、朱必东、陈士远三君子商榷去留,期以垂远。”[11]三是人物列传有补有略,《莆阳文献凡例》云:“《府志》人物各有论断,今不暇录,观者自当参考,……今作 《补遗》,凡十六传。”[11]

二、《莆阳文献》的资料来源

关于 《莆阳文献》的编纂资料来源,明林俊 《莆阳文献序》曰:“累吾郑公山斋,取立斋手录,参以诸家遗文,并 《述》 《志》而类萃之,人取其尤,事取其覈,诗文取其纯整无畔道。”[12]可知,编纂资料来源主要有三个。

1.前人诗文总集

郑岳 《莆阳文献后序》曰:“立斋宋公尝手录先辈遗文六册,得以为据,若藏庵所编 《冈凤集》,则又病其太滥。于是更加延访采择,阅数岁,始克成编,凡诗、赋、铭、赞、序、记、题跋,若杂著、奏议之类,列为若干卷,庶几其可传者。”[1]由此可知,郑岳编纂 《莆阳文献》主要以明宋端仪所编纂先辈遗文六册为依据,再批判性吸收其他诗文总集,如明郑思亨所编《冈凤集》。宋端仪,字孔时,号立斋,莆田人。明成化十七年 (1481)进士。官历礼部精膳、主客司员外郎、广东按察司提学佥事,暇惟以校雠著述为事。所著有 《考亭渊源录》《莆阳人物备志》《乡贤考证》 《莆阳遗事》 《莆阳旧事偶录》《立斋闲录》《祠部典故》《高科考》《备遗录》。[13]考郑岳所据宋端仪手录之先辈遗文六册不知为何著作,疑为 《立斋闲录》。《立斋闲录》四卷,据研究,该书杂采明代官府档案、方志、文集、碑志及 《圣谕录》 《水东日记》 《天顺日录》诸书,多辑录明初至宪宗成化年间的典故与人物[14]。郑思亨所编 《冈凤集》,据 《兴化府志》卷之二十六 《礼纪》十二 《艺文志一》曰: “近观邑人郑思亨辑古今诗文,名 《冈凤集》者,凡五十卷。”[15]清郑王臣 《兰陔诗话》云:“藏庵编辑莆中先辈诗文五十卷,名 《冈凤集》,其书已少流传。”[16]可知此书为莆田地区先辈诗文集,今已佚。

2.先贤诸家遗文

郑岳 《莆阳文献后序》曰:“渺焉谫陋,大惧弗任,爰考郡乘所列诸家著述甚多。求之,今惟忠惠、艾轩、后村三四遗集在,其散见 《文粹》《文鉴》诸书者仅数篇,虽当代近裔,亦或并其先世手泽而亡之,可叹也已。”[1]据研究,郑岳还整理校刊莆田先贤遗文,他曾选校陈钺《古厓诗选》,编辑林俊的文集,并校刊 《艾轩文选》 《彭惠安文集》,使这些文集得以很好的留存[17]。对于 《艾轩文选》 《彭惠安文集》,郑岳皆有序文记述其成书情况。

《艾轩文选》为南宋名儒林光朝(1114—1178)所著。林光朝,字谦之,号艾轩,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是南宋有名的理学家。光朝曾师从于陆子正,“学问气节,俱有自来”[7]卷一百五十九:2125。 《宋史》卷四百三十三《儒林传》载:“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18]林光朝曾与朱熹论道,“朱子兄事之”,并在莆田东井、红泉、蒲弄等书堂讲学,有“南夫子”之称。他创立了艾轩学派,一传弟子林亦之(号网山),二传弟子陈藻(号乐轩),三传弟子林希逸 (号竹溪),门人多活动于莆田、福清等地,是闽中地区重要的理学流派。[19]林光朝生前不喜著书,去世后,其族孙林同叔辑遗文为十卷,陈宓为之作序。至明代,此宋刊本已佚,仅存抄本。正德十六年(1521),郑岳“择其尤者”汇为九卷,并附以 《遗事》一卷,题为 《艾轩文选》。[7]卷一百五十九:2125

《彭惠安文集》是明代名臣彭韶 (1430—1495)的文集。彭韶,字凤仪,自号从吾,天顺元年 (1457)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据郑岳《彭惠安公文集序》载,任职期间,“昌言正色,秉节无私,与王恕及乔新称三大老,而为贵戚、近习所疾”。彭韶 “嗜学,公暇手不释书”,所著除文集外,尚有 《名臣录赞》《政训》等。其文集初名 《从吾滞稿》,已散佚,陈茂烈曾重辑,林俊为之作序。之后邱主静录彭韶遗文,嘱托郑岳订正。郑岳认为 “其间多讹缺”, “乃从其家求公所谓滞稿者,详加校定,厘为七卷。云若 《名臣录赞》《政训》等书,久有专刻,兹不复入”。[20]四库馆臣称郑岳此举虽 “掇拾散亡,尚多未尽”,但彭韶文集 “赖此一编,幸不至于全佚, 是则校刊者之功耳”[7]卷一百七十:2297。

经考察, 《莆阳文献》所选林光朝诗文10篇,选彭韶之诗文6篇,读其诗可知皆为精选之作,其所选诗文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莆阳文献》收录林光朝、彭韶诗文情况简表

3.史传志书文献

据 《莆阳文献》人物列传双行小注可知,此处 《述》即明吴源 《莆阳名公事述》, 《志》指各类志书,包括 《唐书》儒学本传、 《唐史》本传、《宋史》本传、 《元史》本传、 《明一统志》、 《朱子全书》、唐黄璞 《闽川名士传》、宋郑樵 《通志》、宋李俊甫 《莆阳比事》、明宋端仪 《莆阳人物备志》、明黄仲昭 《八闽通志》、明何乔远 《闽书》、明弘治 《兴化府志·人物志》、明岳正 《莆阳志》、明彭韶 《莆阳续志》、明吴源 《至正近记》、 《仙溪志》、 《游洋志》、《清源志》、《泉州志》等史书方志。其中 《仙溪志》有宋黄岩孙撰四卷本和明陈迁撰十六卷本,《游洋志》有宋佚名编本和明正统周华撰八卷本,《清源志》有宋嘉泰戴溪纂七卷本和宋淳祐徐明叔、王稼、徐茂叔纂十二卷本, 《泉州志》有明嘉靖史于光、张岳纂 《泉州府志》二十六卷本和明隆庆、万历间李熙撰 《泉州府志》二十二卷本。由于 《莆阳文献》人物列传双行小注中未予以明确指示,此处将可能看到的版本皆列出,以备参考。撰写 《莆阳文献》人物列传的资料来源除了史志文献之文,更为可贵的是,郑岳还参考大量作家文集,以资取材,如有宋林光朝 《艾轩集》、宋方大琮 《铁庵集》、宋刘克庄 《后村文集》、宋黄仲元 《四如集》等别集。

三、《莆阳文献》刊刻版本与整理研究

1.刊刻版本

郑岳取立斋手录,得以为据,参以诸家遗文,编纂 《莆阳文献》诗文13卷,又参考历代史传志书文献,辑录莆田名人生平事迹,编为列传74卷。此书初步编纂出来后,“后峰间商校,必东、士远间删削焉。阅数岁,始克就编”[12],并请林俊为之作序,序的落款时间为 “嘉靖甲申(三年,1524)十月既望”。郑岳 《莆阳文献后序》落款时间为 “嘉靖四年岁在乙酉夏四月朔”。由林俊序中提及 “余未见成书”可知,《莆阳文献》编纂成书时间应为嘉靖四年(1525)。书编纂之后首次于何时刊刻,现已无从得知。

《莆阳文献》编成之后不到40年,就于嘉靖四十一年 (1562)遭遇倭变,书毁无传,所幸黄起龙家藏一部, “龙 (黄起龙)思历代人文之盛,惧郑公手泽之湮,遂付剞劂,以广其传”[8],于万历四十四年 (1616)孟秋重刻而成。重刻本修正了原书的一些鲁鱼豕亥之误,并增入柯维骐所作 《郑山斋公传》一篇,列为传记第七十五,黄起龙 《重校文献纪略》云: “是书字多豕亥,板没劫灭,既授重锓,爰加勘订。如郑昇之孙可复、林大有之子雷龙,传作郑孙、林雷,此讹之大者,业已改正。林诚附 《林正传》,失于标目,亦已增补,余悉仍旧。惟附刻 《郑山斋公传》,此系柯希斋公特笔。公沉诣卓识,不轻许人者读斯传,亦可论郑公之世已。”[21]

目前所见郑岳 《莆阳文献》一书仅存黄起龙万历四十四年重刻本,原题 “兵部左侍郎山斋郑岳编定,南京吏科给事中后学黄起龙重校梓”,半叶十行,行二十字,版心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上书口刻 “莆阳文献”与卷次,下方书叶次,无鱼尾。卷首有嘉靖三年林俊 《莆阳文献序》、嘉靖四年郑岳 《莆阳文献后序》和万历四十四年凤山九十一樵人原湖侯清 《重刻莆阳文献序》、黄起龙 《重刻莆阳文献后序》。诸序之后有 《莆阳文献凡例》和万历四十四年黄起龙《重校文献纪略》。正文包括诗文13卷,文体分为赋、诗、铭、箴、赞、杂著、说、传、题跋、论辩、祭文、书启、序、记、奏议等15种,其中诗又分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6种,列传75卷 (明黄起龙重刻时附上柯维骐所撰 《郑山斋公传第七十五》)。据著录,国家图书馆[22]、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有明万历四十四年刊本十册[23];美国会图书馆藏万历刻本二函六册[24]。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传记类第89册 《莆阳文献》据吉林大学图书馆藏黄起龙万历四十四年重刻本影印,《续修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第548册 《莆阳文献》、 《北京图书馆珍本丛刊》史部传记类第19册 《莆阳文献》、《闽刻珍本丛刊》史部传记类第22~24册 《莆阳文献》亦据黄起龙万历四十四年重刻本影印。其中《北京图书馆珍本丛刊》影印所据原本有缺页:《重刻莆阳文献序》缺第一、二页 (未注明缺页),在 《重刻莆阳文献后序》后缺 《莆阳文献凡例》一篇 (未注明缺页),另 《郑岳传第七十五》缺最后一页 (有注明 “原书缺页”)。

2.整理研究

目前学界对于 《莆阳文献》的整理研究主要有:

一是吴伯雄点校 《莆阳文献》的成果,此书点校以明万历四十四年黄起龙校刊本为底本,遇文义不通和因文字漫漶难以辨认之时据他书加以校勘、补充,并加以注释说明,具有较好的拾遗补阙的作用,作为首次以单行本印刷的点校本,为研究者提供了较大的便利,惜校对存在舛误之处,需谨慎征引[25]。

二是陈庆元先生为吴伯雄点校本 《莆阳文献》所作之 《序》,此序对 《莆阳文献》的编纂缘起、初刻时间、重刻情况、选文标准等进行了论述,是一篇较为完整的有关 《莆阳文献》的研究论文,为 《莆阳文献》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9];吴伯雄为其点校本所作之 《自序》中对 《莆阳文献》书名、初刻时间进行探讨,亦有所获[26]。

三是朱永贵 《郑岳研究》一文对 《莆阳文献》书名、编纂缘起、编纂体例及文献价值等进行了较为简略的论述[11]。

四、《莆阳文献》的体例特色

《莆阳文献》编纂体例的基本特征是书的前13卷为诗文,后75卷为列传,前者为 “文”,后者为 “献”。 “文”者按体编次,以体标目,“献”者则不分门目,博采众长, “并 《述》 《志》而类萃之”[12]。其编纂体例具有鲜明的特色。

1.文传分离的体例创新

对于 《莆阳文献》的体例创新,明黄起龙见识卓著,他说: “列传仿之马、班而文非合,标文殊于 《后汉》而传非分。其有玄珠久沉于赤水,五色尚存于丹穴,则或论世而阙其文,或因文而纪其名。议论义例,较之前史且什伯,盖已陋长卿、子云,更何有正平而下乎?真可谓一郡大观,千年胜事矣。”[8]黄起龙认为 《莆阳文献》列传74卷仿司马迁 《史记》、班固 《汉书》之义例,将人物类编为传,但摒弃其 “因人附文”之弊,将文与传记分开;诗文13卷仿范烨《后汉书·文苑传》、萧子显 《南齐书·文学传》,既有人物小传,又收录作家诗文作品的义例,而摒弃其 “惟传其事,不录其文”的弊病,开创了文传分离的创新体例。认为 《莆阳文献》一书的编纂或以史存人,或以文存人,具有探寻赤水玄珠、丹穴五色的作用。并认为其在人物传记中所发的议论超过前史十倍,甚至使人觉得司马相如、扬雄简陋,更何况祢衡及其以下之人。因此认为 《莆阳文献》的编纂是 “一郡大观,千年胜事”。此处黄起龙的评价有过誉之嫌,但或作为一种比喻,表明黄起龙对 《莆阳文献》的编纂与创新无比钦佩,其高度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人物列传资料详赡

一般地方诗文总集将人物小传列于诗文总集之前,或者列于正文内作家姓名之下,内容包括字号、籍贯、仕历、著作等,字数因个人情况由几个字到几十字不等。与之相比, 《莆阳文献》的人物列传篇幅较长,一般大几十字甚至几千字,不限于生平仕历的只言片语简单介绍,资料详赡,内容十分丰富,类似史家人物传记、方志传记。这主要缘于两端:其一为列传的编纂体例参用史家之法。“人物列传,《府志》各分门类,今用班马例,取其大概相类者,合为一传,或各为一传”[11], “若勋德,若文学,若忠孝廉惠之类,列为若干卷。其家庭之济美,师友之渊源,或寒畯而特起,班班可考,以是而参校”[1],“《府志》人物或父子兄弟散见各门,今系而书之,亦史家法也”[11]。其二为列传的编纂资料来源丰富。《莆阳文献》萃取明吴源 《莆阳名公事述》及各类史书、志书之精华而类编之,编纂资料来源十分丰富,此在前文已比较详细论述,此处不赘述。

3.诗文与列传篇幅相当

由于人物列传资料详赡,以至 《莆阳文献》诗文13卷与列传75卷所占篇幅旗鼓相当,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页码编排为例,诗文内容13卷占164页,列传75卷占156页,前者为“文”,后者为 “献”,两个部分内容似无孰重孰轻的倾向,从其诗文总集名称亦可以看出。与传统地方诗文总集相比,由于 《莆阳文献》 “献”的部分过于突出,历代目录书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其当作历史文献看待,归入史部传记类文献,如:明徐火勃《红雨楼书目》将其归于史部人物传,并将其名称著录为 “《莆阳文献录》十三卷,郑岳”;《国史经籍志》将其归于史类地理,并将其名称著录为 “《莆阳文献志》”;《千顷堂书目》将其归于史部地理类,并将其名称著录为“《莆阳文献志》”;《述古堂藏书目》将其归于“史·文献”类; 《也是园藏书目》将其归于史部郡邑杂志;《明史艺文志》将其归于 “史·地理类”,并将其名称著录为 “《莆阳文献志》”;《续文献通考》将其归于 “史·传记”类;嘉庆《天一阁藏书总目》、光绪甲申重编 《天一阁见存书目》、民国 《福建通志·艺文》、《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上海图书馆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均将其归于史部传记类;[23]王重民 《中国善本书提要》亦将其归入史部传记类;《四库全书总目》将其归于史类传记类,并将其著录为:“《莆阳文献》十三卷、《列传》七十五卷,明郑岳编,黄起龙重订。”[7]卷六十一:850-851《莆阳文献》 的著录较为特殊,或是福建文学史上唯一一部著录于史部的地方诗文总集。

4.诗文与列传相对独立

一般地方诗文总集人物小传与正文作者一一对应,人物小传是作为诗文总集的辅文出现,为诗文总集服务。与之相比,《莆阳文献》情况完全不同,人物列传人数大大超过所收诗文作者人数,人物列传与正文作者不一一对应。据笔者统计,《莆阳文献》所收诗文作者除标注 “前人”之外有116人,而列传部分则为394人立传,列传中有很多人物并未见其诗文收入 《莆阳文献》。以郑岳之先人梁陈间郑露为例, 《莆阳文献》人物列传第一篇即郑露的传记,作为开创“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局面,开莆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先河和 “莆之衣冠文物之开先”的南湖三先生之一,《莆阳文献》正文中却未收其诗文,或因其诗文在郑岳编纂 《莆阳文献》时已佚。《全唐诗》卷八百八十七存其诗一首,今录此以补遗,其诗 《彻云涧》云:“延绵不可穷,寒光彻云际。落石早雷鸣,溅空春雨细。”[27]另一方面,也并不是所有诗文作者在列传中都有立传,有很多诗文作者仅在姓名下以双行小注寥寥数字注明字号爵里,如 “刘性存(洪武中以荐为南海知县)” “郑将 (字天任,国子监元)” “黄孟良 (洪武中以荐为松阳主簿)”“方良永 (字寿卿,弘治庚戌进士,今为乡御史)”等,只有在姓名下双行小注标明“见本传”或 “附见某某本传”的,在人物列传中才有立传。可见,诗文与列传不一一对应,为相对独立的两个部分。

综上所述,郑岳出于保护乡邦文献目的编纂《莆阳文献》,收录梁陈至明代中叶莆田地区乡贤诗文13卷401篇、列传74卷394人传记,是一部极具地方文学价值和文献价值的诗文总集。一方面,《莆阳文献》列传74卷征引了大量至今已经亡佚的史书与方志等历史文献,并在征引文段后标注出处,保存了大量人物传记史料文献,具有很大历史文献价值,为后代方志撰写提供了可靠的史料,如后人在编纂清道光 《晋江县志》卷二十八 《职官志·文秩》蔡襄之孙蔡橚的传记时取 《莆阳文献》列传中蔡橚乃宋大观三年(1109)进士的说法。另一方面, 《莆阳文献》保存了大量的诗文作品,除了收录不知作者的“前人”诗文131篇外,还收录唐代诗人8人15篇、宋代诗人37人94篇、元代诗人5人13篇和明代诗人66人148篇诗文,对于无诗文别集或别集散佚的诗人来说,其诗作大多依赖 《莆阳文献》得以保存下来。后人在搜集整理莆人著述时必参考此书,如 《四库全书》整理莆田人柯潜诗文集 《竹岩集》时,即从 《莆阳文献》中补录诗三首 (《读宋陈忠肃公传有感》《送检讨庄孔阳桂阳判官》 《送行人司正邵震使安南》)和文两篇 (《送兵部尚书王公还河州序》《抚州府学重修记》)作为补遗;又如为后代编纂《闽诗录》《全闽明诗传》 《莆风清籁集》 《莆阳文辑》《莆阳诗辑》等地方诗文总集提供了编纂体例经验与文献资料参考。

猜你喜欢

诗文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走遍万水千山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叶诗文:成功的5个关键词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An analysis of media coverages of Diaoyu islands dispute from American media and Korean media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