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具辅助口部运动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言语康复的疗效
2020-04-28周蕊刘春
周蕊,刘春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 菏泽 274000)
0 引言
目前,儿童孤独症作为一种先天性疾病,约占总出生婴儿数的0.4%,具体发病病因还不太确定,可能与先天性因素、免疫反应及环境等有关[1]。研究显示:孤独症儿童患者中,约有一半的人将会面临终身保持沉默、不能利用语言交流、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低下等问题,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其症状可能加重[2]。因此,对儿童孤独症言语的治疗成了国内外医学研究机构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课题组希望通过此课题的分析与研究为相关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并进行了临床实验,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孤独症语言障碍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下面就临床对照效果进行论述。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前提下,通过选取所在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治疗的90名进行语言康复治疗的孤独症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90名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两组:观察组、对照组;本实验研究过程中将方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设计的方案科学、合理,得到伦理委员会批准。
(1)研究对象[3]。按照疾病判断的基本特征及要求,患者要满足孤独症DSM-IV中基本条件;患者的耳朵功能及眼睛功能均是正常的;按照口语评判规则显示迟缓的,难以通过语言沟通者;年龄范围处于2-10岁;对本研究患者家属知情并同意者。
(2)研究对象情况。观察组男35例,女10例,年龄2-7岁,平均(3.89±1.06)岁。对照组男36例,女9例,年龄2-7岁,平均(3.94±1.01)岁。通过分析及检验,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等要素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1.2.1 研究方法
(1)对照组:在进行研究对象发音治疗过程中,只进行常规的训练及锻炼,通过采用灯光、色彩鲜艳等刺激性物体对患儿的视觉神经反复刺激;通过悠扬的音乐、鼓声等刺激性声音对患儿的听觉神经进行刺激,激发患儿寻找声源的兴趣;言语康复师锻炼患儿学习发音,并不断进行发音锻炼;进行半年的治疗,每周5-7次训练,每次时长40min-50min[4]。
(2)观察组:在上述对照组包括视觉、注意力、感知、听觉及语言的学习及表达训练等认知训练的基础上,利用口部运动训练器AM5300288,通过言语康复训练人员按照使用、训练说明书对患儿进行口部运动锻炼,同时结合孤独症患儿在指令配合、语言动作等有困难的,在临床治疗中要通过利用刺激口部、发音等语言关键部位来训练,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让患儿进行口腔下颌的升降、伸缩、前后等方向的口部动作练习,更好的对患儿唇部、舌部分别进行刺激,引导患儿做出发音动作训练[3]。进行半年的治疗,每周5次专业的训练,每次时长30-40 min。
1.2.2 评定方法
(1)研究对象干预措施后康复情况比较:通过半年训练后利用S-S评分、对全部患儿的沟通、观察、评估治疗的效果,较佳:S-S评分证实患儿语言功能最少提高一个等级,患儿能够自主进行言语表达;良好情况:S-S评分证实患儿语言取得一定的成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语言表达;无效情况:患儿语言功能没有改善或变差;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是患者治疗效果较佳与治疗效果良好患者总和与参加治疗的总患者数量的百分比。
(2)在对参加语言功能治疗的两组患者训练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结合S-S评分表、言语评估等标准表来评估,全部测试题数是二十、每题五分,全部加起来是一百分,并将该评定表进行预实验,显示其可信度、效度均>0.8,统计结果中患儿语言、图片表达功能越好其分数就会越高,通过对患儿治疗干预前后的语言功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5]。
1.3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 19.0对两组结果对比,采用t检验模式,结果按照均数±标准差也就是()方式表达,结果证实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两组患者情况的观察与调查。两组临床效果对比及比例,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统计[n(%)]
两组研究对象在治疗前、后,他们的语言表达及图片表达得分情况,见表2。
2.2 结果分析
通过表1可知,观察组组研究对象在训练后语言表达能力治疗效果比对照组要好很多。观察组:效果较佳有22位,占48.89%;效果良好有20位,占44.44%;效果无效有3位,占6.67%。对照组:效果较佳有14位,占31.11%;效果良好有15位,占33.33%;效果无效有16位,占35.56%
通过表2可知,两组研究对象在治疗前,统计数据没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前语言表达(27.83±2.54);干预前图片表达(30.12±2.67);干预后语言表达(61.36±5.12);干预后图片表达(52.82±4.63)。对照组:干预前语言表达(27.81±2.83);干预前图片表达(30.36±2.58);干预后语言表达(39.78±4.26);干预后图片表达(40.16±3.89)。两组研究对象在干预后,观察组的分数远远好于对照组,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6]。
3 讨论
孤独症儿童存在言语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口部运动功能障碍,口部器官不能灵活使用,阻碍了言语的表达及社会交流,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较大的痛苦。目前,常规的针对性训练、药物、心理治疗等手段对患儿的治疗效果一般。因此,是研究的热点课题。
本课题主要进行孤独症儿童语言改善的方法进行研究,临床数据表明,器具辅助口部运动训练对孤独症儿童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课题组通过此方法对患儿的语言影响,通过对两组患儿对照治疗证实:观察组在治疗效果、语言改善及图片表达功能等方面均高于对照组,表明此方法对孤独症患儿的语言治疗有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