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对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血小板参数影响的疗效分析
2020-04-28刘雪原
刘雪原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0 引言
脑血栓属于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脑血栓疾病的发病率正常逐年递增,该病症具有发病急、进展迅速的特点[1],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就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学者研究证明:血脂异常与脑血管时间的发生有相关性[2],另外,血小板的增加、血液粘滞性会加助血栓形成,为此,本文就针对脑血栓的治疗方案进行探讨,特选择我市区某医院收治的84例脑血栓患者进行探讨,病例的选取时间为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对我市区某医院在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84例脑血栓患者进行研讨,对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研究组(n=42)与对照组(n=42),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且已经签订知情同意书,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此次入选病例均符合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栓诊断标准,且经该院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血栓。研究组患者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在45-74岁,平均(59.25±1.34)岁,急性期21例,恢复期13例,后遗症期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在47-76岁,平均(58.24±1.97)岁,急性期19例,恢复期14例,后遗症期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呈现无统计学意义,可以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给予患者血糖以及血压的控制,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预防脑水肿。研究组则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阿托伐他汀口服20 mg/次,每天1次,晚上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每天300 mg,氯吡格雷每天50 mg。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按照痊愈,有效,好转和无效表达,其中痊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语言能力恢复,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言语能力慢慢恢复整张,好转:肌力有所提高,语言能力好转,无效:症状无变化甚至恶化。观察两组患者凝血、血小板指标以及纤维蛋白原、血沉以及总胆固醇的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对该院收治的84例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处理,临床效果等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示,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凝血、血小板指标、总胆固醇、以及纤维蛋白原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采取t检验,以P<0.05作为统计学意义存在的判定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2.2 两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以及血小板黏附率比较
研究组全血粘度、血小板黏附率以及血细胞比容等临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纤维蛋白原、血沉与总胆固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表3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3 讨论
临床学者对脑血栓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脂类代谢紊乱是诱导的因素之一,其中总胆固醇升高等原因占据较大比例[3],临床中应该本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目的。此次研究中所应用的药物阿托伐他汀具有调脂的作用[4-5],能够通过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限速酶与还原酶的活性[5],降低患者血清内的总胆固醇。研究报道显示:阿托伐他汀能够将积累在末梢组织中的积血血液循环到游离的胆固醇内,并将其输送到以肝脏为主的组织细胞中[6-7],充分发挥了调脂的效果。另外,还能够改善脑血栓患者的血管内皮状态,优化患者的神经功能[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73.81%),研究组全血粘度(4.7±0.6)、血小板黏附率以及血细胞比容(0.3±0.1)、血浆粘度(1.5±0.2)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纤维蛋白原(3.4±1.0g/L)、总胆固醇(4.2±0.6mmol/L)与血沉数据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由此可见,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脑血栓患者的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在脑血栓的治疗中,效果明显,证明阿托伐他汀不仅具有神经保护机制,还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能够明显优化患者的治疗效果,控制血栓形成,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