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中小学的落实
2020-04-27邓跃茂
邓跃茂
黨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教育事业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为新时代中小学教育指明了根本方向。中小学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中小学的落实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涵与背景缘起
从内涵上讲,立德树人是在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创新性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的深刻回答。德因人而立,人因德而树。德与人的具体价值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
传统语境中的立德树人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语境中,立德与树人理念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渊源,始终代表着中国人对于育人理论的思考和求索,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现实表现.《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是“立德”一词首度在中国传统典籍中出现,此后立德、立功、立言成为封建时代许多读书人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亦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发奋苦读的青年学子。《管子》有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是“树人”一词的首现。中华文明作为人类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很早就已经意识到人是农耕社会能够产生决定性作用的能动者,因此《管子》的树人理念明确指出社会延续与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人的成长与提升,树人也因此成为文明社会追求发展与创新的核心要素和最高追求。
新时代的现实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一直在曲折中前行。从教育实践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基础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缺乏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教育目的,损害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自2012年中国共产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相关工作,在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带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中小学教育事业也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宏大历史脉络和深远政治考虑上,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了“立德”与“树人”在新时代的高度有机融合。在新时代中小学教育中,贯彻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具有深刻的理论渊源,体现了我国进入新历史方位的现实需要,契合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教育带来的新要求,契合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性任务。
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与举措建议
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要坚持“三全”育人格局,遵循思想道德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坚持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
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格局中小学教育要将立德树人视为立身之本,努力推动“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形成与确立,不断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全育人”的中心在“育”。教育不是工业生产线,人才不是工业产品,不能走统一工艺、统一规格的批量生产道路。“育”是要树立培育“生长品”的生态思维。要构建育人新模式,营造育人新生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一方面,要聚焦学生,科学把握学生的特点,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深耕细作,实现“千姿百态”的教育效果。要将最优质的资源配置给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可选择的教育,让学生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要聚焦教师,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素质结构,坚持专业素养、职业素养、政治素养、人格素养一体化发展,让广大教师做到教学与科研兼顾、教书与育人兼顾、信道与传道兼顾、立己德与树人德兼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三全育人”的重心在“全”。全员育人,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成为育人者,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履行育人之责、产生育人之效,实现育人无不尽责。全程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贯穿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实现育人无时不有。全方位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覆盖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实现育人无处不在.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一是在教育主体上从单转向全。育人工作是中小学校全体教职工与生俱来的天职、本职,充分挖掘多个教师岗位的育人要素,将育人职能贯穿其工作始终,实现教与育、管与育、服与育的融合贯通。二是在育人过程上从分转向合。育人工作具有整体性,要从条块分割转向协同配合,将育人工作贯穿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阶段,覆盖到全校各班级,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推进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协同联动,挖掘育人元素,建立责任清单,强化工作举措,共唱育人合奏曲。三是在育人空间上从点转向体。育人工作要实现由点到线、聚面成体,实现面面俱到、多体联动,推进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向各学科有机渗透:建立网上网下正向互动的工作格局,促进网上网下两个教育场的衔接整合;大力推进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育人,拓展丰富家庭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达到多方位合力育人的效果。
遵循思想道德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依循 中小学教育既要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也要高度重视青少年个体的个性与接受能力,要关注、把握和遵循青少年个体的身心成长规律性,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按照德育的总体目标,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成长特点,确定不同学龄阶段德育的内容和要求。首先,要突出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牢把握知识为谁所用、为谁服务的方向。其次,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再次,要加强基础道德和法制教育,以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诚信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最后,要加强德育载体建设,构建课内外教育良性互动机制。思想道德教育要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要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教育活动中体验和思考,逐渐形成道德认知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联动的有效机制,促进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路径 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不是教师将其观点、立场移植给学生的过程,而是由学生选择接受的过程。但是,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影响能否接受,接受多少,是根据自己对己有知识、经验的理解,对教育影响加以选择,并通过自身的内部矛盾斗争作出相应的自主反应,即通过学生的自觉认识、自我体验、自愿行动以获得内化。另外,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正是通过内化与外显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主体性,在活动中表现出主体性。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熏陶和锻炼,直接体验人生和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增强竞争意识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坚持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举措“立德树人”理念要求建立这样一种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即在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同时,还要注意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切实扭转传统视域下仅以学业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指数的倾向。要纠正一些学校存在的以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片面做法,形成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学校评价机制,对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德育工作、课程实施与管理、师德建设、学生团队活动、学生全面成长等情况作全面评价。
坚持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的主要举措。一是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着力构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德育的评价渗透到智育、体育和美育的评价之中,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道德素质评价体系。二是健全评价标准。依据国家中小学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办学行为的要求等开展质量评价。积极研究探索,通过监测跟踪、积累数据等方式,逐步调整充实和完善。三是改进评价方式。要通过直接考查学生群体的发展情况来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全面客观地收集信息,根据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考查学生进步的程度和学校的努力程度。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注重促进学校建立质量内控机制。注重发挥各方面的作用,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外部评价机制。四是科学运用评价结果。要把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完善教育政策措施、加强教育宏观管理的重要参考,作为评价考核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要正确运用评价结果,改进教育教学,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要逐步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的表现,增加课外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作为升学和就业评价中的权重,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社会服务。
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 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拓宽教师文化视野,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使人民教师真正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以及中小学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一要切实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让教师学会热爱、学会敬业、学会正确的价值判断、学会教育教学的真本领,珍惜教师的光荣,爱惜这份职业,嚴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用爱心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二要抓好中小学的校长队伍建设,要培养一批能坚持“学生为本、德育为先”办学方针的中小学校长,确保德育工作有效推进。三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要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并通过“名师工作室”、名师带教、班主任论坛等形式,以及多渠道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工作能力。四要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要重视教师培训工作,要特别重视师德的培育,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