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串”导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2020-04-27戎晓军
戎晓军
课题的缘起
2014年国家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并将核心素养确定为重要的育人目标。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给出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六个主要方面: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问题设计就是落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本人在教学中应用《导学新作业》时发现“我预习”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有很大帮助。同时我发现“我預习”在指导学生预习的时候经常采用“问题串”的形式。用一系列围绕同一主题的“问题串”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在平时教学的各个环节试着引入“问题串”,尝试用“问题串”来实现课堂导入;用“问题串”来实现新概念解析:用“问题串”来实现例题讲解;用“问题串”来实现课堂小结:用“问题串”优化作业设计。结果发现“问题串”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又可以很好的体现“导学”教学特点。
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问题串”导学教学探究》是本人在杭州市萧山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新教学设计课题背景下,尝试用“问题串”的形式对课堂导学教学模式进行的一次探索。课题的意义
对于学生“问题串”导学教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是它的核心。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类似,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小组合作中探究数学知识、学习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提升数学学习的有效性,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良好学习习惯、有科学学习方法、有理性思维、有丰富情感、善于沟通、长于交际的社会人,而不是拥有满脑子数学知识的书呆子。
对于教师“问题串”导学教学要求教师“变教为导,以导定教,以导定学”。这就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仅要学习教育理论,更要学习学习理论,更新观念,坚持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实践要求,彻底转变“以教师教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观,为适应“学生中心式”的课堂模式,老师要提升课程开发改编能力、课堂的随机反馈能力、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的能力,形成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
例谈”问题串”导学的三要素
“问题串”导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问题串,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从而高效完成课堂教学。“问题”“导”“学”是“问题串”导学的三要素。问题串设计是基础:教师引导是关键;学生自主学习是它的核心。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问题串”设计是基础 问题是引发学生思维与探究活动的向导。有了问题,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激发:有了问题,学生的探究活动才有了载体。但数学的导是问题的导,不是做题目,完全用做题引导学生是低效的,不是真正的导。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达到问题引领,教学生学呢。这就要求教师设计恰当的问题串,把教材中静态的知识呈现转化为课堂上动态的建构过程,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问题串设计的要点如下:
一是问题串设计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
二是问题串设计要紧扣核心内容,指向明确。
三是问题串的设计要基于知识的“生长点”。
四是问题串设计要把握好梯度性原则,使用问题串进行教学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任务)进行主动学习,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地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师“导”是关键 新课标指出,教师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设计恰当的、递进的问题串;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恰当的归纳与示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课堂生成过程中,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充满变数的师生活动场所。再充分的课前预设也不可能穷尽课堂上生成的一切内容。再加上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要求,这些使得“问题串”导学中教师对于课堂生成的把握要求较高。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堂生成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水平适时调整、修改、补充完善问题串。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启发性的讲解,恰当的归纳示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解除困惑:帮助学生提升认知能力。
学生“学”是核心“问题串”导学的最大优点在于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得出答案,经历了思考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给出“问题串”,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或者合作交流等方式参与到解答过程中来。这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案例:用14根火柴棒围成一个矩形,怎样才能使面积达到最大?
这个问题该如何入手?学生会不会尝试画图并观察比较,得出猜想?学生能不能自觉地验证猜想?教师预设学生学习情况,设计如下有层次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一是至少找出三个满足条件的矩形,记录下矩形的长、宽和面积,并依据长或宽的长短有序地排列出来。
二是观察排列的结果,探索矩形的长和宽发生变化时,面积相应的变化规律。猜测当长和宽各为多少厘米时,矩形的面积最大。
三是验证你的猜测。
四是如果火柴棒数量改为15根呢,进一步给出你的猜想和证明。
反思:四个问题层层深入, 以问促思, 以问促问,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经历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在问题串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断得到锻炼与增强,真正达到从“学会”逐步走向“会学”的目的,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问题串”导学与传统问题串教学
传统的问题串教学流程 课前(教师教案中设计、思考、开发问题串)——课堂(教师呈现问题串)——课堂(学生解答问题串)——课堂(教师修改、补充、完善问题串)——课堂(学生解答)——课堂(教师讲解、归纳示范)——教后(教学反思中探究调整,归纳问题串)
从整个流程来看,传统的”问题串”导学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是研究的课题到课堂上才呈现,学生缺少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二是课堂教学时一个生动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而问题串相对稳定。传统课堂中的问题串的补充、调整、完善很多依靠老师的个人能力和临场发挥,所以对教师的课堂生成的把握要求高。
先学后教的“问题串”导学流程课前(教师导学案中设计、思考、开发问题串)——课前(学生完成预习作业,解问题串)——课前(教师针对学生的学情对问题串进行第二次设计,生成新问题)——课堂(教师呈现生成的新问题)——课堂(学生解答新的问题串)——课堂(教师对问题串进行第三次完善)——课堂(学生解答)—―课堂(教师讲解、归纳示范)——教后(教学反思中探究调整,归纳问题串)
从整个流程来看,传先学后教的”问题串”导学存在这样的特点:
一是研究的问题在课前呈现,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摸索的时间和空间。
二是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信息收集。课前对问题串进行二次设计,能得到更适合学生学情、指向更明确、针对性更强的问题。同时也满足了关注新课标中“每一个个体”的要求。
三是因为有课前二次设计的缓冲,问题串在课堂上呈现的时候己经相对成熟。对教师课堂生成的把握要求降低。教师有更多精力关注、完善课堂。
由上可见,先学后教的“问题串”导学,就是教师和学生己经做好充足准备的教学。它很好的规避了传统问题串教学的缺点,比传统教学模式更灵活,更有针对性,更能体现“学为中心“的特点。
“问题串”与“教学新范式”
萧山区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新范式”总结了探究型新课、预习型新课、基础型复习课、专题型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多种典型的课型。教学中,“问题串”的应用是这样一个过程,教师围绕探究目标,精心设计“问题串”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学生围绕“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學习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并解决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生成新问题,并尝试解决;最后教师指导反思总结。在这里,笔者把“问题串”与“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新范式”其中几种课型结合起来进行讨论。
预习型新课,针对性问题串帮助学生展疑解惑“问题串”在预习型新课的应用流程为:教师导学案中设计问题串;学生在自主预习时生成问题;教师针对学情对问题串进行补充完善;课堂中新问题串展疑解惑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最后教师因势利导,归纳提升。这种“先学后教,教学生学”的模式最好地诠释了“教学生学”的精神。
探究型新课,启发性”问题串”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探究型新课的问题串的功能多样,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通过具体情景下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发生过程。
探究型新课对概念、定理等基础知识进行探究,有些难点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的知识准备少,迁移能力欠缺,没有感性认识,教师直白地讲解,学生不容易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给出问题情境,给数学知识提供相应的直观载体,再创设与之相应的问题串,引导学生从情境信息出发层层深入,步步逼近,则会另有一番课堂景象。
二是让例题教学中的问题串为学生思维搭建阶梯。
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解题不是目的,学会解题才是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的解题思路的同时,要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
三是利用反思纠错问题串揭示问题的数学本质。
学为中心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会做,还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做。用“问题串”引导学生纠错过程中,学生在问题串引导下暴露思维的过程。领会问题的数学本质。
结语:导学教学模式中应用“问题串”能很好的规避了传统课堂中“问题串”的缺点。有着针对性强、容易操控、对学生的适应性好等特点。真正起到了“导学”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把握“问题”“导”“学”三者关系。课前精心设计问题串,在课堂上完善调整问题串,引导学生从“学会”逐步走向“会学”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自主的探索新知识,接近数学知识本质;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梳理知识脉络,完善知识体系;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习真正发生。实践证明,“问题串”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中更有生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金山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