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文本解读的支点

2020-04-27吴成业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空白点生长点分数

吴成业

摘    要 文本解读是指教师通过数学教材的认真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分析,从而实现对教材意义准确、透辟的理解和把握。从模糊点进行技术解读、从争议点进行深层解读、从探究点进行个性解读、从空白点进行换位解读、从生长点进行专业解读,可以有效提升教师数学文本解读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指教师通过对数学教材的认真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分析,从而实现对教材意义准确、透辟的理解和把握。文本解读是数学教学的根,关系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的取舍、教学思路的选择。因此,找准文本解读的支点,是数学文本解读得以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师数学文本解读能力的体现。下面,笔者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文本解读为例,初步探寻小学数学文本解读的策略。

一、从模糊点进行技术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为数学文本解读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即数学文本解读要学会找到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模糊点,围绕模糊点解读出本体性知识。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它对不同读者不同理解的知识的模糊化处理,给了教师足够的解读空间,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因此,教材的模糊点正是教师进行文本解读的切点,也是预设与生成的起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及其理解方式的多样性,是学生理解分数概念的困难所在。因此,教师要合理确定认识分数的起点,有效选择不同形式的表征。《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称《教师教学用书》)指出:“儿童通过不同的表征方式表征同一分数概念的能力,即表征转换能力,代表了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水平。”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到月饼的一半。这个一半,在学生已有整数概念体系中找不到对应的数。那么一半怎么表示,除了分数,其他表征方式教材里没有出现,为什么教材不出现呢?显然,这个模糊点就是文本解读重心之所在。教师对一半的表征方式应进行技术性解读,尽可能地预设学生对一半的表征方式。不仅这样,教师还要解读学生不同表征方式背后的思维基础,丰富学生学习的感性经验。显然,如何读懂文本,关系着教学素材的选取和教学流程的确定。

二、从争议点进行深层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材一方面要符合数学的学科特征,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为文本解读指明了方向,即文本解读要学会找到争议点,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方式与学习路径,从争议点的争辩、反思中领悟编者意图,最终为文本解读乃至教学内容的选择奠定基础。教材的编写是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有其科学性、整体性、过程性、现实性等要求,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出现的提示语言等都有其细致的讲究,绝不是心血来潮的随意行为。因此,教材的爭议点,不是教师忽视、忽略的地方,相反,它还是教师重视的切点,从中读懂编者意图、读透文本价值,为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出现的分数的分母不超过10,让学生在“秋游户外野餐”这一情境中学习分数。编者在编写时有一个小小的细节,也就是本课的争议点,为什么教材在呈现了之后,马上出现,再出现和,而不是简单地按着、、、的顺序安排学习内容。显然,教材这样安排,肯定是有它的道理,而这个争议点,就是教师文本解读时不应忽视的支点。对学生来说,、的认识借助实物模型,而、的认识是借助面积模型。对学生而言,实物模型是感性的,面积模型是理性的。因此,教材的安排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情,体现了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学习路径。显然,这个争议点是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须要深层解读的支点,并关系到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流程的安排。

三、从探究点进行个性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材应选用合适的学习素材,介绍知识的背景;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这为文本解读的策略定了调,即文本解读要关注教材的探究点,从探究点研读出编者的编写意图、学者的学习基础,从而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贴近学生现实的学习素材。教材,在编写时应注重突出核心内容,通过有探究价值的学习素材的实践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应用意识。教材的探究点往往是教材编写时的靓点,通过营造的探究空间,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这些带有操作性的学习素材,是教师文本解读时的一个重要视角。

《教师教学用书》指出:“教学中要依据教材,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的素材,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体验、认识分数。”在这个实践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动笔、动口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教材的编排意图是通过用实物模型表示几分之一,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就正方形的而言,除了让学生实践教材呈现的三种基本折法,还有一定的空间去探究正方形的其他折法。这样,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折法的多样性。当然,多样化的折法不是目的,让学生在异中求同中知道分数的本质,才是实践操作的目的。教材之所以只出现的三种标准折法,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其他的折法,已经超出一般学生的理解范围。因此,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注意到这个探究点,因为在正方形的探究时该放要放、该扶要扶,做到有所侧重、详略得当。显然,这个探究点是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的核心支点,在个性解读中读出新意、本意,从而为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奠定基础。

四、从空白点进行换位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材应具备可读性,易于学生接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文本解读要关注教材的空白点,从空白点解读出学生的学习基础,为教学内容的达成创设良好的条件。教材是教师教学的第一文本,其文本内容的呈现有其内在原因。对学生在探究基础上能得出的数学结论,教材选择了留白,从而让学生真正站在自己的立场实践、推测得出结论,从而让空白点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价值。教材的空白点不是教师可以随便忽视的环节、知识,相反,它是教师提升课堂教学品质的极佳内容。通过空白点的解读,读出学生的学情、读懂编者的意图,最终为整篇内容的解读奠定基础。

教材对几分之一大小比较的学习,安排了两组内容。一组是借助实物模型,另一组是借助面积模型,让学生借助直观直接进行比较。就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而言,当分子都是1,分母小,就是分的份数少,分数就大;分母大,就是分的份数多,分数就小。显然,对刚接触分数的学生而言,理解这样的规律是有困难的。所以,教材做了艺术性处理,以小精灵的一句“你发现了什么”来启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来看,只要说出类似的规律,就已经理解知识了。因为这里仅仅借助直观直接进行比较,初步感知简单分数的大小。因此,教材在此营造了一个空白点,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解释。这个空白点是教师文本解读时一个重要的支点,学会用学生的视角去看待生活、看待数学。

五、从生长点进行专业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文本解读要关注教材的生长点,从生长点解读出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从而明确学生学习的区间。教材是编者意图的显性表现。对生长点的处理,关系着学生数学知识的生长,有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发展。因此,对生长点,教师要进行专业解读,从知识的迁移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材的生长点,是教师高效解读文本的切点,有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实物模型、面积模型、集合模型、数线模型都是学生借助直观模型有效学习分数的手段,为学生全面理解分数的涵义提供多种直观支持。因此,用数轴这种数线模型来支撑学生的直观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认识表象。教材在“做一做”题2中安排了一道数轴题,通过数轴的长短比较实现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读出新意、读出本质,充分挖掘数轴这个数线模型在学生几何直观发展中的作用。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单位1”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图形,还可以是一条数轴,甚至可以是一群物体。这样,学生对用分数表示“部分—整体”的关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几何直观素养的形成。显然,数轴就是知识的生长点,需要教师的专业化解读,从数學知识的整体性、单元知识的科学性、探究学习的过程性角度去挖掘数轴的教学价值,真正发挥习题的迁移价值,让学生从多个维度理解几分之一的内涵。

小学数学文本解读,需要教师找准支点,从教材的模糊点、争议点、探究点、空白点、生长点入手,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深层解读文本,最终提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空白点生长点分数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挖掘文本“空白点”培养学生“想象力”
例说直接证明之分析法
直接证明分析法
小学数学学习的生长点
紧抓三大支点,提升文本解读的实效性
紧扣空白点,深入理解文本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作文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