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0-04-27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石级徐迟造物者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它巧妙地搭配了其中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霭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

白露之晨,我们从温泉宾馆出发,经人字瀑,看到了前人的登山之途,五百级罗汉级。这是在两大瀑布奔泻而下的光滑的峭壁上琢凿出来的石级,没有扶手,仅可托足,果然惊险。但我们现在并不需要从这儿登山。另外有比较平缓的,相当宽阔的石级从瀑布旁侧的山林间,一路往上铺砌。我们甚至还经过了一段公路,只是它还沒有修成。一路总有石级。装在险峻地方的铁栏杆很结实;红漆了,更美观。林业学校在名贵树木上悬挂小牌子,写着树名和它们的拉丁学名,像公园里那样的。

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雄峻难以攀登。这时山路渐渐的陡削,我们快到达那人间与胜境的最后边界线了。

然而,现在这边界线的道路全是石级铺砌的了,相当宽阔,直到天都峰趾。仰头看吧!天都峰,果然像过去的旅行家所描写的“卓绝云际”。他们来到这里时,莫不“心甚欲往”。可是“客怨,仆泣”,他们都被劝阻了。“不可上,乃止”,他们没上去。方夜在他的《小游记》中写道“天都险莫能上。自普门师蹑其顶,继之者惟云水僧一十八人集月夜登之,归而几堕崖者已四。又次为李匡台,登而其仆亦堕险几毙。自后遂无至者。近踵其险而至者,惟余侣耳。”

那时上天都确实险。但现今我们面前,已有了上天的云梯。一条鸟道,像绳梯从上空落下来。它似乎是无穷尽的石级,等我们去攀登。它陡则陡矣,累亦累人,却并不可怕。石级是不为不宽阔的,两旁还有石栏,中间挂铁索,保护你。我们直上,直上,直上,不久后便已到了最险处的鲫鱼背。

那是一条石梁,两旁削壁千仞。石梁狭仄,中间断却。方夜到此,“稍栗”。我们却无可战栗,因为鲫鱼背上也有石栏和铁索在卫护我们。这也化险为夷了。

如是,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今天已不再是艰险的,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我们一行人全到了天都峰顶。千里江山,俱收眼底;黄山奇景,尽踏足下。

(选自徐迟《黄山记》。题目为编者加)

读有所思

选文出自徐迟的名篇《黄山记》。作者从五百级罗汉级写起,移步换景,重点描绘了天都峰的景色。其中数处引用了古人的文字,突出黄山之险,特别是天都峰之险。古文的引用和作者感受的切入,使地理的客观描述变成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就连黄山的悬崖峭壁、艰难道路,也被他想象成造物者是有意“把通入人间胜境的道路全部切断”,有意让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地形的介绍,而是领略造物者的匠心。

思有所悟

由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移步换景法”非常适用于写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地展现新画面。那我们该如何运用移步换景法写作呢?

1.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

2.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具体写作时,要注意围绕中心展开,这样可以避免给人凌乱的感觉。还要将看到的画面进行精心剪裁,去粗取精,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

3.适当地在行文中展开联想和想象,拓展表现空间,丰富习作主题。

猜你喜欢

石级徐迟造物者
一切才刚开始
徐迟最后岁月的一页日记
冒雨访石洞源
论徐迟诗歌创作中的都市色彩
最有情义的你在渡口等着我
徐迟永远十八岁
登上武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