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园前的那条河
2020-04-27徐苏
徐苏
最近到梦溪园又转了一圈,里面的变化不大。虽然规模上有了一些扩容的迹象,但想恢复到当年梦溪园的鼎盛状态,可能不容易了。倒是出门时,脑海里突然想起了大运河申遗的事,想到这里也曾是大运河流经镇江老城区的一个支流小段,流传过许多动人的故事。
岁月沧桑,梦溪园门前那条碧波荡漾、舟筏往还的河流,早已变成了车流不息的道路,两边的建筑也变得高大了许多。在对面江苏大学梦溪校区的映衬下,当初雄伟的梦溪园门墙似乎被缩微了,路边亦很难找到古运河的痕迹,只有凭记忆来想象那条曾是小舟戏水游历,两岸槐柳成荫的河流了。
在我的记忆中,流经梦溪园前那段运河俗称“上河边”,河边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相沿。这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宋代大科学家沈括的梦溪园。梦溪园的来历颇为有趣,在沈括“自志”中说:他30岁时梦见过一个地方,山清水秀,花木似锦,古柏参天,心里一直向往到那里定居。过了20多年,他遭贬路过镇江,见到一座小木桥畔风景秀丽,有山、有水、有石、有树,宛如梦中所见,于是“吾缘在是矣”!放弃了去建阳安居的想法,落戶京口,修了梦溪园。梦溪园占地约10亩,整个庭园依山缘溪而筑,园中花丛翠竹环绕,亭台楼阁点点,有梦溪泉、百花堆、壳轩、岸老堂、苍峡亭、竹坞、杏嘴、萧萧堂、远亭、深斋等景点,显得十分幽雅。尤其是百花堆,艳而不俗,香气四溢,被宋代诗僧仲殊推为京口十景之一。梦溪园旁边的梦溪桥也曾是与运河相映成趣的好地方。
梦溪园与寿丘山相邻,荡漾的运河水从中间流过,山水相依,景色秀美。不仅沈括看上了这里的风景,北宋宰相陈升之也把宅园建在了离寿丘山不远的地方。他的宅园华丽而静幽,很有品位,就连沈括这样有阅历的人,见过后都发出了惊叹。《梦溪笔谈》中说:“公治第极宏壮,池馆绵亘数百步”,可惜宅园建成后,园主已病重,不能行走,只是由家人们用轿抬上西楼一览而已。后人趣谈此宅园“三不得”,即住不得、修不得、卖不得。清代的大书法家王文治在沿河的小道踏青时,也喜欢上这里山光水色的美景,在河边修建了一座“柿叶山房”,作为自己临摹书法,撰写诗文,创作剧曲的佳处。
到了清末时,这里运河沿岸的房屋还保持着过去的古趣,一排排青砖小瓦,高低不齐的建筑,在大小槐树的点缀下,看上去却也自然有序,只是附近的邺林园找不到了。听年长的人说,运河边修建的邺林园景色宜人,是文人雅集的场所。园主夏邺林是镇江一个颇有名气的读书人,贡生。他的诗和书法都不错,著有《十砚斋诗抄》等。他修筑的邺林园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园林,里面山石水溪,古木名花,半亭短廊,参差错落,整个园林显得非常的秀气。园中的水溪名曰“梅溪”,溪上建有一阁,题为“十砚斋”,里面存放着主人精心收集来的十方名砚。溪旁筑有桐荫阁。邺林园内相传有八景,分别是“范桥春水”“花坞夕阳”“ 水榭观荷”“平台啄茗”“竹院秋风”“蕉窗夜雨”“梅溪晚烟”“蓬门积雪”。 主人还分别为园中的八景题了诗,如《范桥春水》诗云:“范桥跨东隅,一水年年碧。前沿沈括溪,后通刁约宅。照眼桃花鲜,早潮已三尺。” 清代京口“中七子”之一的张崇兰就住在 “雨余溪水到门斜,恰好居邻沈括家”的地方,他对邺林园景色观察很仔细,写过有名的《十砚斋游记》,其中这样描述:“梦溪南流,过范桥水渐宽,衍岸益平旷,有土阜丛木与民居相杂。夏君邺林买废宅而新之,疏泉编篱杂事莳竹树,面溪背市,结构疏简,屋成取所蓄十砚实其中,命之十砚斋……余尝月夜过之,月河西倾,极目寥阔,隔溪灯火远出,深树游鱼唼波,与草虫相间,忽忘其身之犹在城市也……”
这里从热闹的程度来看,虽不如过去的运河千秋桥段繁荣,有“青苔寺里无鸟迹,绿水桥边多酒楼”的说法。但在我的记忆中,这段小道靠着东门坡,连着五条街,道上分布的小店小铺也不算少,路人来来往往,只是到了晚上,这条小道就显得荒凉,经常是漆黑一片,没有路灯,很少有人行走。这段运河同千秋桥段差不多,我们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多看过河水的清澈,体验过嬉水的乐趣。虽然当时河道变化,水面变浅,已不能适应运输的需要,基本上看不到木船来往,但木筏子还是有的。有时赶上大潮,或是下大暴雨时,这里的水流仍较为湍急。
旧时的运河边上多石阶,一层一层地向水中延伸,方便岸边的人们取水,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除了井水外,运河水就是附近人们饮水和用水的来源。过去运河的水用水桶挑回家后,若洗衣服一般都直接用;若饮用的话则有一个净化的过程,先倒在水缸里,会放上一点明矾,用木棍轻轻地搅拌一下,水立刻清澈见底。经过净化的水烧开后是没有什么异味的,穷人家的孩子喝不起茶叶茶,但也有自己的享乐方式,他们会拿来一些刺槐树上的花瓣放在碗中,注入开水后,一碗带点甜味的大碗茶也能喝上个半天。
运河边的石阶上也曾是妇女和孩子们忙碌的地方。妇女们喜欢蹲在这里洗菜淘米、洗衣刷裤,棒槌声此起彼落。那些常年用来洗刷衣裤的石块,看上去非常的光滑,只要不是在烈日照射下,光脚踩上去是凉荫荫的,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孩子们把岸边的石阶作为游乐的地方,在这里尽情嬉水,他们中有人把手伸到石板下去摸螺蛳;有人拿淘米箩到水中去捞小鱼小虾。有的稍大一点的孩子拿着竹竿,在竿头粘上面筋去捕捉运河边老槐树上的知了;也有的孩子会借运河来比赛技巧和臂力,找来破碎的瓦片在河面上打水漂漂,看谁击起的水圈最多、最远,忙得不亦乐乎!那时候,在运河畔长大的城里孩子,同样可以享受到乡下孩子嬉水的乐趣。
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时运河边水草茂盛,里面藏了不少青蛙、鱼虾等。人一到河边,青蛙就像跳水的英雄,一个接一个地跳入水中。所以我们喜欢在运河边小跑,看惊起的青蛙不停地跳跃取乐。河边抓鱼的人也多,常常看到有人光着脚丫在河边水草中摸鱼,而不会游水的孩子喜欢待在岸上看热闹,不过,如果运气好,岸上的人也有收获的机会,我就曾经捉到一只受惊吓爬上岸的乌龟,得意洋洋地带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