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04-27侯波
侯波
2020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注定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镌刻下熠熠生辉的印记。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历史性地画上句号。承载着亿万人民憧憬的全面小康已经眺望到胜利航船的“桅杆尖头”,党的十九大报告擘画出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将如期实现。
然而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湖北武汉向全国各地蔓延。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最果断的决策、最迅捷的行动、最理性的态度,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經过艰苦努力,全国防控态势持续积极向好。当前,我们正在积极克服疫情影响,以更大决心、更强力量决战脱贫攻坚,确保收官之年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伟业。
以更大决心夺取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建立“五级书记抓扶贫”工作机制,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了新的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更加有效开展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国际社会给予高度肯定和普遍称赞,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的,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全国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一个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视为初心和使命的百年大党,正带领亿万人民向着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发起最后的总攻。目前,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这些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越是艰险越向前。面对一场还有不到300天时间的硬仗,我们要切实提高贫困人口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取得决定性成就到夺取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
掘井九仞未及泉,犹为弃井;胜利在望未全功,仍需努力。越是到了攻坚阶段,越是需要我们旗帜鲜明讲政治,越是需要我们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做好脱贫摘帽的这篇限时文章,广大领导干部要对标对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前最大政治任务、最大民生工程、最大责任担当,更加牢固地树立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态度和坚定信念,努力克服“疲劳综合征”,多一些实干行动、少一些抱怨情绪,多一些坚决坚韧、少一些畏难气馁,用最强力量、最实作风、最严考核啃下脱贫攻坚的最后硬骨头,不让一个老乡在扶贫路上掉队。
兑现庄严承诺、按时完成任务固然重要,但确保扶贫成色足、脱贫质量高更加重要。我们要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针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既要攻坚克难完成剩余脱贫任务,又要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有序纳入乡村振兴战略。针对尚未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重点人群,既要激发他们参与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又要建立完善防止返贫的监测帮扶长效机制。针对脱贫攻坚的工作机制,既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又要加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取得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成绩。
以永不懈怠的韧劲啃下脱贫攻坚的最后硬骨头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于3月6日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座谈会是习近平总书记六年来召开的第七次扶贫领域的座谈会,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这次会议是对全党全社会发出的脱贫攻坚总攻动员令,更是做好脱贫攻坚收官工作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人民领袖的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反映了党中央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手硬的工作部署,彰显了我们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影响脱贫攻坚进程的最大变量。外出务工受阻、扶贫产品滞销、脱贫项目停工等暂时性问题,成为挡在决胜路上的绊脚石。为此,各地要密切跟踪分析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快推动相关产业复工复产,提高贫困人口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转移就业率,努力将疫情对实现全年扶贫目标的影响降到最低。重点加强市场用工需求对接,提高贫困群众就业组织化程度,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就近便利就业。同时要强化市场需求与企业和合作组织供给信息对接、强化深度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指导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做好消费扶贫专项行动,切实稳定贫困人口收入。当前要在确保执行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优先支持扶贫产业项目开工复工,对暂时不符条件要求的,要提前备工备料为开工复工创造条件,努力把直接影响脱贫攻坚的任务先干起来,把规定时限必须完成的事情先做起来,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完善防止返贫的治理机制是确保脱贫攻坚全胜的压舱石。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各地要加快完善防止返贫的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困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特别要保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稳住农业生产农民增收预期,确保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精准扶贫方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不断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是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内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滞后,是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方面,当前一些贫困地区道路建设滞后、供水保障能力不高,部分人口还存在饮水安全问题。要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支持村内道路建设和改造,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支持农民群众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另一方面,農村公共服务是贫困群众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也是他们最急迫解决的现实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要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扩大职业教育学校在贫困地区的招生规模,加强农村低保对象动态精准管理,合理提高低保等社会救助水平,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更多乡村延伸。总之,各地要结合脱贫考核机制梳理查找短板弱项,细化实化工作责任和政策举措,加快补上贫困地区民生领域短板,让贫困群众真受益、长受益,高高兴兴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会。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起点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华民族将迎来了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成功实现之年。《诗经·大雅》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反映了2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发出的最朴素愿望。99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70多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40多年前改革开放拉开大幕,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截至2019年,我国14亿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形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一个日新月异、充满希望的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内涵的提出、发展和完善,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境界。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事实雄辩地证明,这条道路是党带领人民历经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克服千难万险走出的正义之路,是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演进而来、并为中国实践所证明了的正确之路,是在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4亿人口的东方大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的复兴之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容包括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民主法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和治理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一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既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无穷魅力,不仅科学回答了中国现代化建设问题,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面临的发展难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登高望远天地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奋斗目标。即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万众一心加油干,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咬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不放松、不走偏、不懈怠,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起点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