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五脏痹浅谈系统性硬化症

2020-04-27邓天野高明利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0年1期
关键词:证候病因

邓天野 高明利

【摘 要】 系统性硬化症是一种难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以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主,常累及内脏器官(血管、肺脏、消化道、肾脏、心脏等),发病机理不明。现通过五脏痹病因病机及证候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系统性硬化症的联系,发现系统性硬化症的基本病机为阳气亏虚,邪毒阻络,为今后诊治系统性硬化症开阔新思绪。

【关键词】 五脏痹;系统性硬化症;病因;证候

系统性硬化癥(systemic sclerosis,SSc)又称硬皮病,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以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主,常累及血管、肺脏、消化道、肾脏、心脏等内脏器官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1]。中医学对本病并无明确记载,依其临床表现属“皮痹”范畴。五脏痹首见于《黄帝内经》,详细记载了其病因及证候,其中证候的记载与SSc合并多系统损害症状多有相似。本文从两者证候着手,浅谈五脏痹与SSc的联系,为今后临床辨证论治SSc提供新思绪,也为五脏痹理论提供有力依据。

1 五脏痹与SSc的病因病机

1.1 五脏痹的病因病机

1.1.1 外邪入侵 《素问·痹论篇》云:“痹者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五脏痹形成多由五体痹经久不愈,复感外邪,内舍五脏,正邪交争,脏器功能受损转化而来;而初期多为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致使卫气营血失职,形成五体痹[2]。

1.1.2 内伤因素 内伤因素主要有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等。在内营气无法入脉调和五脏六腑,在外卫气无法循皮肤分肉之间固护体表,使机体易感风寒湿外邪,致气血逆乱,内生气滞、痰瘀等病理产物,最终形成五脏痹。痰瘀气滞作为主要病理产物,若人体调养不当,痰瘀内生,气机运行不畅,痰瘀与外邪互结,使气血经络阻滞,形成五脏痹。可见无论外因或内因五脏痹的产生,终与瘀血有关。其次情志不遂,气机郁滞,伤及五脏,也会致痹。五脏多以静为本,藏而不泄;若情志不安,七情过用,躁动不安,劳逸失衡,故精神颓废,气机逆乱,内生痰瘀,外邪侵入,遂发五脏痹。

1.1.3 正气不足 《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云:“真气不正,故有邪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正气虚弱,外邪直中脏腑,形成五脏痹,或五体相表里,五脏经络气血不足,五体痹转化五脏痹[3]。《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论述六经之气“有余”和“不足”,说明五体痹发生常常为“有余”,而五脏痹发生常常为“不足”。李满意[2]指出,这里“有余”是指邪气有余;“不足”是指气血不足。

1.2 SSc的病因病机 西医学认为,SSc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已经明确,如长期接触聚氯乙烯、有机溶剂、L色氨酸、博来霉素、环氧树脂等可诱导硬皮样皮肤改变与内脏纤维化;而遗传因素方面具有家族聚集性,可能与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基因相关;目前认为,免疫学异常、血管病变、纤维化以及三者间的相互作用是SSc的主要发病机制[1]。娄玉钤[4-5]认为,本病中医病因为“虚、邪、瘀”三类;基本病机为经脉痹阻,皮肤失荣;病位在皮肤,与肺、脾、肾、肝四腑有关;病性分为虚、实和虚实夹杂。

2 五脏痹与SSc的证候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气先中经络,后中脏腑,故五体痹不已,又感邪气,则内入五脏,且按五体合五脏的关系纵向发展,病邪即浅入深,致五痹[6]。因此在阐述时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1 肺 痹 《素问·痹论篇》云:“肺痹者烦满喘而呕。”肺为华盖,娇脏,朝百脉,且肺经起于中焦,故肺痹者烦满;肺主气司呼吸,宣失肃降,胃气上逆,故喘呕;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故有肢节麻木肿痛瘙痒。肺痹多由皮痹日久内舍于肺,或复感外邪所致。

SSc肺痹症状可出现雷诺现象,皮肤肿胀、硬化、萎缩变薄、甚至溃疡,皮肤呈蚁走感;合并肺间质病变及纤维化出现气短干咳、胸隔胀满、喘促、呼吸困难和胃肠道病变出现张口受限、舌系带变短,反酸,呕吐。

2.2 脾 痹 《素问·痹论篇》云:“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千金翼方·诸散第二》云:“咳满腹痛,气逆唾涕白。”脾主四肢,肌痹内舍,导致四肢倦怠,肌肤不仁;脾喜燥而恶湿,外邪侵入肌理,内生痰湿,伤及脾脏,脾失升清,肺气失宣,胃气上逆,故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脾失运化,故脘痞腹胀,恶心呕吐痰涎,肢节肿痛。

SSc脾痹主要表现为四肢肌肉胀痛,萎缩,吞咽疼痛或困难,烧心反酸,呕吐,腹痛腹泻,甚至大小便失禁等消化道症状。发病率仅次于雷诺现象和皮肤受累。

2.3 心 痹 《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心主血脉,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血不足,外邪阻滞脉道,则出现脉不通,心烦心悸;心藏神,在志为喜,心肾不交,则出现神不守舍,惊恐不安;心脉上肺,肺气不降,则喘、噫[7]。

SSc心痹的症状可表现为雷诺现象严重,指端皮肤变薄、溃疡,胸闷、气短心悸、水肿,心包积液,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超声可见肺动脉高压,心包肥厚或积液。

2.4 肝 痹 《素问·痹论篇》云:“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素问·玉机真藏论篇》云:“肝痹,一名厥,胁痛出食。”肝藏血,气血归于肝,外邪内舍,扰乱气血,故夜卧多惊;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为刚脏,故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结,肝阳上亢出现双胁肋胀痛、头痛;肝其华在爪,在体合筋,筋痹内舍,故肢体拘挛,筋挛节痛,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少腹疼痛,腰痛足冷。肝失疏泄,肝郁化火,水液运行不畅,故多饮多尿,腹胀(如鼓)腹水。

SSc肝痹主要表现为雷诺现象,肌肉酸胀,关节屈伸不利,口苦咽干,胸胁腹胀痛,焦虑、抑郁等情志异常,头晕头痛,双眼模糊,睡眠障碍,尿频尿急等。

2.5 肾 痹 《素问·痹论篇》云:“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人之生气,原发于肾,生气不升,故脘腹胀满[7]。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纳气,肾气不固,寒湿舍内,水液运行不畅,故小腹及前阴冷痛,尿少,遗尿;肾主骨生髓,肾气不足,肾精不能濡养,故见腰酸背痛,骨节屈伸不灵。

SSc肾痹主要由于肾阴阳不足,肾精不足以濡养机体,可以出现腰膝酸软,四肢关节肿痛,双下肢水肿,甚至出现肾危象导致死亡[8]。

3 治 疗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目前临床上对SSc病机的分析主要是阳气亏虚,邪毒阻絡。证属本虚标实,其证候虚实寒热错杂,且常累及五脏六腑。治疗上宜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多以温阳益气、活血散瘀、软坚散结之法,适用于SSc的整个病程。晚期出现脏腑损害时,则难以治疗。国医大师禤国维[9]认为,治疗SSc要分期论治,标本兼顾,进展期宜补益气血、温阳散寒、活血通络,多用黄芪、白芍、当归、丹参、熟地黄、蜜麻黄、川芎、鹿角胶、鸡血藤等加减;稳定期宜补益肝肾、祛瘀通络,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范永升[10]治疗多以温阳散寒、通络祛邪、培补肺脾之法,早期疾病未入脏腑时多用纯中草药治疗;中晚期疾病入脏腑出现兼证时多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使得中西医治疗相得益彰。卞华等[11]应用肺脾肾-卫气-皮毛理论,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补肺汤、二仙汤等为基础创制温阳化浊通络方治疗SSc,诸药相配,通补合用,标本兼顾,具有补肺健脾益肾、化浊通络之效,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4 结 语

SSc为现代疑难病症之一,除早期出现雷诺现象及皮肤损害外,往往多累及五脏六腑,致使全身多系统损害,有较高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黄帝内经》有云:“痹入脏者死。”说明本病至后期往往与脏腑相合,致脏腑俱损、俱痿,形消肉羸,预后不良。五脏痹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其论述的相关症状与本病相似。故笔者通过五脏痹理论探讨其与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发现,本病病因多为外邪入侵、内伤因素、正气不足;基本病机为阳气亏虚,邪毒阻络;多以肺、脾、心阳虚、气虚为主,以寒凝、血瘀、皮络绌急为实;病位在皮肤,与肺、脾、肾、肝四腑相关;治疗宜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此外笔者认为,临床工作者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要在病因辨证的基础上注重脏腑辨证,这样有助于SSc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也为SSc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开拓新视野、探讨新思路。但因其缺少大量临床运用,所以需进一步探求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王辰,王建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220-1221.

[2] 李满意,娄玉钤.五脏痹的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5):36-42.

[3] 仝小林.《内经》五体痹证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6,5(1):1-5.

[4]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5] 李满意,娄玉钤.皮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

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8):65-72.

[6] 张昭,范为民,李艳.浅谈五体痹与五脏痹[J].河南中医,2016,36(1):9-10.

[7] 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294.

[8] 唐利,廖常彬.硬皮病肾危象一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7,17(10):639-640.

[9] 丁木云,黄咏菁,李红毅,等.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分期论治硬皮病经验[J].中医药导报,2019,25(1):30-34.

[10] 吴德鸿,李正富,范永升.范永升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6):1990-1992.

[11] 卞华,王帅,张翠月,等.从肺脾肾-皮毛相关论治系统性硬化病的理论基础[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2):701-703.

收稿日期:2019-08-20;修回日期:2019-10-15

猜你喜欢

证候病因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太仓地区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研究
炮制对于中药药性改变的研究进展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汉字小门诊系列(六)
汉字小门诊系列(五)
浅析奶牛乳房疾病的中兽医诊疗
寻找发热的病因